摘 要:邓小平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而产生和改革的。在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在这种环境下,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了教学人员的青睐。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来说,视觉传达设计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将校企合作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改革中,对于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视觉传达学生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校企合作;视觉传达;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具有针对性,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专业课基础,更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社会需求的转变也促进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来说,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导致视觉传达的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校企合作、实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对于视觉传达的教学,意义深远。
1 视觉传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来说,视觉传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实际的设计能力,并且,能够针对综合的设计项目进行设计和研究。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仅仅让学生学会视觉传达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更应提倡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引下,将理论知识学会并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转化为自身的设计能力。尤其是对于当前社会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来说,一个公司的项目不仅包括设计的创意,还包括完成这个创意设计的整个流程,设计者需要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专业知识排除过程中的阻碍,最终完成整个设计项目。但是,这一系列经验的获得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传统的视觉传达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经验培养严重不足。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就要充分改革,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将社会的需求融入视觉传达的教学改革中,最终实现新时期视觉传达的教学目标。
2 校企合作在视觉传达教学改革中运用的优点
基于上述分析,视觉传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对于视觉传达的教学改革十分重视,如当今的实践性教学研究。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视觉传达的实践教学一般通过企业参观的形式展开,虽然提高了学生对于企业的认识,但是参观与企业项目的实际设计相差甚远,导致学生获得的教学体验仅仅是走马观花,学生难以获得亲身的工作体验。在这种环境下,校企合作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视觉传达学生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我国鼓励高等学校、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以及相关的事业单位之间开展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的经济效益。”因此,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教学实现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实现学校企业的资源互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视觉传达的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
3 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觉传达教学改革方法分析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学,应该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合理安排视觉传达教学的课程设置,保证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发展。但是,视觉传达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要保证校企合作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安排三个重要的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3.1 明确视觉传达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进一步深化,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专业知识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视觉传达教学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应该结合校企合作的目的,实现由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为主要教学体系的多角度、厚基础、宽方向转变,构建满足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并存的综合性设计人才。
3.2 优化视觉传达教学的课程设置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视觉传达教学目标的深化,视觉传达的课程设置应该与时俱进的改进。一方面,应该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适当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具体而言,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设置应该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对于视觉传达的理论课程设计,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结合对应企业的视觉传达专业要求,合理筛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与选修课,适当降低学生的课程压力,突出课程重点。例如,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课程设计,应该遵循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学科综合—专业实践的顺序,实现递进性的理论体系建设。第二,适当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视觉传达的教学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实践的实际需要,适当缩短理论课程的实践,加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课程设置,例如,在学生大三的视觉传达课程中,可以设置大三大实验在企业进行,为期两周;在大四的教学中,利用半学期作为学生的论文创作时间,并且要在企业的实践中获得课题,完成项目。在合理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下,校企合作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保证视觉传达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3.3 加强校外合作基地的建设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有效的实习基地建设是保证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效果的基础。结合视觉传达教学的特点,校企合作的教学基地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展开:第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建设与视觉传达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实习基地,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确保企业可以提供学生实习的岗位,并且能够切实获得经验。在这之前,首先,教师应该针对合作企业进行充分的考察,避免学生的实习仅仅停留在打杂跑腿的工作上,流于形式;其次,教师应该与企业协商,制定合理的实习政策,让学生能够零距离地掌握企业的工作流程,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视觉项目设计的工作中,最终提高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工作室制”合作基地建设。视觉传达工作室的建设,旨在为学生提供将理论成果转变为科技成果的场所。因此,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工作室,让学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项目,并在企业专业人员以及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将项目付诸实际,不仅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时代的需求不断促进视觉传达教学的革新与发展,校企合作作为视觉传达教学改革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其发展和完善任重道远。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校企合作教学中,学校的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目标的革新、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完善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地保证校企合作的条件及效果,促进视觉设计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文静.浅析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6(05).
作者简介:张钟灵(1980—),女,甘肃兰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