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琳 张永年
摘 要:图底反转图形以优越的视觉效果常被应用于平面设计或绘画艺术之中,本文通过对图底反转视觉原理的分析,探求图底反转在包装设计中的趣味性表现。
关键词:图底反转;包装设计;趣味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直接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人们不再追求价廉物美的商品,而倾向于物质与精神文化高度结合的商品。产品的包装设计不仅仅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需要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轻松愉悦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包装设计的趣味性体现就显得非常重要。将二次元空间的图底反转视觉原理运用在三维空间的包装中,不仅打破了人们以往看待现代包装的视觉经验,还增强了产品包装的趣味性。图底反转的设计概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引入现代包装设计中。
1 包装设计中的图底反转及其趣味性
图底反转一般在平面设计中,其也称正负形、双义图形或两可图形。图底反转图形中的“主要视觉元素”称为“图”,而主要视觉元素之外的背景称为“底”,通常,面积较小的部分被看做是“图”,面积较大的部分被看做是“底”。[1]图与底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它们互为矛盾又相互统一、相互转换,往往在视觉上给人趣味性的感受。
优秀的包装设计除了能够在运输过程中保护好产品,还能带给消费者以趣味性,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愉悦感,为产品生产厂商带来额外的附加值。趣味性的包装设计涉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领域,设计手法也很多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因为趣味性的包装设计迎合了现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能使他们更容易形成购买冲动。图底反转是一种经典的趣味性视觉原理,设计师已经开始把这种艺术手法巧妙地应用到了包装设计中,并结合产品自身的特点,加上独特的创意设计语言,极大地增强了包装视觉效果的趣味性。将图底反转的视觉原理应用到包装设计中,形成趣味性,要处理好图与底的关系,两者的形状、大小和布置关系都要精心安排,最终使图与底形成和谐的互动。
2 图底反转的视觉心理分析
视觉心理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的视觉关注着某个物象的时候,因为视觉心理的关系,我们会相应地减弱对周围物象的注意和感知,而当我们再将注意力转移时,另一个新的视觉中心又会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人们观看物象时视角的不同造成的。人的知觉具有整体性,但是不可能同时清晰地把握事物的全部。知觉总是把意识活动集中于某一个中心,而把周围的事物作为背景,置于意识的边缘,使其变得比较模糊,这都是视知觉的选择性决定的。以设计史上最为著名的图底反转图形“鲁宾杯”为例,人们的注意力放在“图”或者是“底”上,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当人们的视觉中心在白色区域内时,看到的是人的侧脸;当人们的视觉中心在黑色区域内时,看到的则是杯子的形象。看到的是空间还是杯子,取决于我们的注视点是在“图”还是“底”之上,这种奇妙的图底关系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不可思议的趣味性。
要在包装设计中形成图底反转画面的趣味性,图与底的符号并不是随意拼合就可以,需要设计师结合商品本身的特点,巧妙地进行设计创意。图与底的巧妙结合实质上就是让画面中的轮廓线能与背景充分融合,从而使一个画面展现出两种效果,将商品的特点展示给消费者。
3 包装设计中图底反转的趣味性
包装是立体形态,设计师常从包装的装潢设计、结构造型设计入手,来达到包装的趣味性表现。图底反转在视觉上能给人形成双重图形的意象,根据视点的不同,给观者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将图底反转的视觉原理应用于产品包装设计中,同样能给消费者带来视觉惊喜。这种效果的实现需要设计师结合品牌以及对产品消费群体的分析,将包装设计元素与包装结构结合进行设计,以达到不同于其他趣味包装的独特效果。由图底反转视觉原理发展而来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且富于趣味性,它们都是通过视点的多角度变化特征来向观者展现全新的视觉效果的。图底反转原理是设计的一种艺术手法,如何将其趣味性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来,是值得大家来商酌的。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与广大同仁进行探讨。
3.1 包装装饰设计中图底反转的趣味性
图底反转视觉原理在包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常结合了不同的图底构成方式,如共线共用形、共面共用形和完全共用形等。同时,根据产品品牌的行业特点或是针对的特定消费群体,给包装配以相应的色彩,使包装极富视觉冲击力和趣味性,让人过目不忘。
例如,图1是一款儿童玩具手提袋设计,手提袋上的图形设计得非常简洁,是由字母“Z”演变而来,设计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这个字母表现出了两种意境——在河里游泳的鸭子或者是坐在草丛里的兔子。画面给人感觉活泼可爱,充满趣味性,色彩的搭配更为视觉形象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非常迎合儿童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心理。这个图形的设计利用了图底反转中完全共用的图形构成方式,我们由于视点的不同,能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觉形象。这样的设计简洁又不失趣味性,与其他玩具的手提袋比起来显得与众不同。
又如,图2是一款红包设计,红包上的图案让人联想到了荷兰版画大师埃舍尔著名的“契合图形”。埃舍尔非常善于利用图底反转和视觉矛盾现象,创造出许多不可思议的画面。这个红包的图案正是利用了这种图底契合的设计手法,而且画面中融入了民族元素“莲年有鱼”。红包整体颜色是由大红向粉红过渡的渐变色,充满了喜庆感。在过渡之中,红色区域的莲叶演变成鱼,再由鱼演变成粉红色区域的莲叶,图案设计精致、巧妙且寓意深刻,充满了趣味性。
3.2 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中的图底反转符号的趣味性
作品如果没有趣味性,就没有受众。著名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的立体造型作品也利用了图底反转的视觉原理,并具有图底反转本身的趣味性。在立体造型作品——儿童玩具《小鸟,树》中,他将图底反转的视觉原理充分应用在了三维设计中,孩子们可以把各个小鸟的形状嵌入到树的形状中或者拆卸下来,通过这一反复过程体验其中的乐趣。由此可见,平面和立体并非是对立关系,我们能通过探求两种形态的共通性来实现两者的和谐,体现它们的独特价值。
将图底关系原理应用于立体形态的包装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包装结构的造型上,这些造型由于被巧妙地设计,总能形成包装开启方式上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恰是图与底的互动,能给消费者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惊喜。
例如,图3是一款黑茶包装,这个包装在结构造型设计上应用了中国的太极符号。我们知道,太极图是由阴阳鱼组成,它们互为图底,两个鱼眼则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蕴含的寓意非常深远。长期以来,太极图只是作为一个静态的图像而存在,但在这个黑茶包装设计中,太极图成了盒盖,并且由于需要旋转开启才能取出茶饼,实现了太极图的动态化。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包装设计,它不仅向消费者展现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也使消费者在开启包装盒的过程中实现了图与底的互动,感受到包装开启方式上的趣味性。
通过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图与底的拼合总是很巧妙,不管是在装饰还是在包装结构上的设计,利用图底关系视觉原理作为设计手法的包装总带有和谐的张力与动势,而且富有趣味性,能让观者眼前一亮并为之震惊,这在无形中形成了推销产品的效应。
4 结语
现代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如果包装设计不根据时代变化来设计,就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趣味性包装是能够引起顾客好奇感的包装形式之一,对这种包装形式的应用也是当今人们摆脱生活压力、追求愉悦生活的直接反映。想要成功地体现包装的趣味性,关键在于准确、适度地把握包装装饰或包装结构的合理设计。图底反转在包装设计中的合理应用需要我们善于发现事物形象的共通性,然后巧妙地应用这种图形原理,形成趣味性的包装。同时,在设计创作时,应选择最佳的表现角度,构成新颖的图与底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 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下转第页)(上接第页)[M].藤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宋树峰.设计之道[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3] 张建琴.浅析图底反转的创意与表现[J].科技信息,2008.
作者简介:欧琳(1993—),女,江苏宜兴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主修包装设计。
张永年(1972—),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