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色消费与欲望景观

2016-05-14 20:37王大钊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凝视消费社会欲望

摘 要:受国外偶像团体综艺节目风潮的影响,中国本土的偶像养成类真人秀也开始蓬勃兴起,成为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活跃于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一种新的节目类型。此类节目一方面把俊男美女的身体编码为欲望的符号供大众消费,以颇具诱惑和挑逗性的镜头画面作为节目的“吸睛”利器,使身体沦为了被消费的商品;另一方面,在影像蒙太奇的拼贴组合下营造出了诸多欲望景观的幻象,迎合了普通观众渴望成功、成名的心理。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出现有利于带动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填补国内偶像团体的缺席和空白,凸显了粉丝经济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电视节目同质化、艺人的市场生存率低、可能会使青少年沉迷于偶像崇拜等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地方。

关键词:偶像养成类真人秀;消费社会;身体;凝视;景观;欲望

随着资本对媒体领域的渗透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传媒行业的娱乐升级和青春化转型不断加快。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网生代”观众逐渐占领了网络舆论的高地,话语权也日益被放大,使得“得年轻人者得天下”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迎合年轻观众喜好、洋溢着青春娱乐气息的综艺娱乐节目被不断地推向市场。受国外偶像团体综艺节目风潮的影响,中国本土的偶像养成类真人秀也开始蓬勃兴起。这股潮流可以追溯到2015年7月在安徽卫视开播的《星动亚洲》节目,随后浙江卫视《燃烧吧少年》《蜜蜂少女队》、东方卫视《加油!美少女》、湖南卫视《夏日甜心》等节目也先后制作播出。尽管国内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很快就呈现燎原之势,一经推出就受到大批年轻观众的追捧,成为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活跃于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一种新的节目类型。

1 美色消费:青春荷尔蒙催动下的眼球经济

从节目类型上来讲,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属于选秀类节目的新变种,继承了选秀类节目不少原有的属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相比普通的选秀类节目,其不同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名称上来看,此类节目大都标榜“少女”“少年”的年龄优势和“甜”“美”的外貌优势,并以此作为吸引观众的首要看点。无论是少女团体或者是少年团体的选秀节目,都不约而同地把重点放在了学员们的外形修饰和包装上面,使他(她)们看上去更加具有视觉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少女们俊俏的脸蛋、窈窕的身材、白皙的皮肤以及少年们帅气的相貌、俊朗的外形、矫健的身姿都成了电视镜头所竭力展示的视觉元素。借助于化妆、服装、舞美、灯光、音响、道具、特效以及镜头蒙太奇的拼贴组合,打造出一场场炫目华丽的舞台秀,充分彰显美少女或美少年的性魅力,把俊男美女的身体编码为欲望的符号供大众消费。在频繁的镜头切换中,学员们的身体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尤其是穿着稍显暴露的女学员们的胸部、腰部、腿部、臀部等细微局部成了重点呈现对象,这些颇具挑逗性和诱惑性的镜头画面成了节目的“吸睛”利器。

毫无疑问,任何内含色情窥视意味的镜头画面都是经过节目组精心策划、编排和挑选的结果。由于电视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无法自主地选择观看的方位和角度,被迫采取与摄像机镜头同一的视角,因而也就跟随着摄像机镜头背后的那双眼睛一块儿成了偷窥者。按照福柯的说法,“现代社会中凝视象征着一种权力关系,在凝视背后,有一系列权力运行机制”。[1]如果说长久以来的男性凝视代表着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男主女次的不平衡关系以及女性作为审美客体的他者地位,那么近年来以“小鲜肉”为代表的男色消费的时兴则体现了现代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权力结构的变化。正是因为偶像养成类节目热衷于把俊男美女的身体编码为欲望的符号供大众消费,因而身材相貌更加出众的学员就得到了更多的出镜机会。此外,电视摄像师历来就有在节目录制现场抓拍美女镜头的“陋习”,利用这些高颜值的学员或观众来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窥视视角的存在也凸显了电视媒体媚俗的弊端和倾向。

在消费文化无孔不入的当今社会,身体不可避免地沦为了被消费的商品。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曾经指出,“在消费社会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2]不无夸张地把身体称为是最美的消费品。在当前的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中大都会插播或植入大量的商业广告,分别以冠名广告、特约广告、指定品牌广告、互动广告等类型和形式出现。当传统的硬性插播广告传播效果减弱,植入广告就开始大行其道。为了增强广告的传播效果,更多地获得市场收益,广告商往往会请节目的嘉宾成员出面为产品代言,借助节目的影响力和嘉宾、明星的人气来为广告宣传助力。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广告植入品牌多为化妆品、护肤品、食品、饮料等类型,这些产品比较适合借助偶像明星的身体来起到广告示范的作用。例如,浙江卫视《蜜蜂少女队》的广告冠名商是护肤品牌“自然堂”,在节目当中经常会借助后期特效的处理向观众展示女训练生们在使用了该品牌的护肤品之后所产生的神奇效果。“一方面,身体需要用商品来修饰与塑造;另一方面,经商品打造过的身体自身也成为被消费的商品。”[3]原本平淡无奇的商品借助明星或高人气学员的宣传而扩大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对于电视台和广告商而言,两者皆是获益方。

2 欲望景观:影像蒙太奇构建出的美妙幻象

法国思想家居伊·徳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曾经犀利地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4]时至今日,在大众传播技术变革的推动下,人类早已从印刷时代过渡到了视像时代,而电视媒体则是视像时代信息传播最为主要的大众媒介之一。电视画面充斥着各种夸张的表演和氛围,以及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炫耀和渲染,这些无疑都是视像时代里的独特景观。在由视觉图像构建出的景观社会中,影像甚至已经凌驾于现实之上而成为人类言行举止等各种行为方式的具体参照。身体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视觉符号,是以诱人的符码式“景观”而存在的。

参加偶像选秀节目的选手往往拥有出众的外表和过人的才艺,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比普通的选秀选手更加具备成为明星的潜质。女训练生们姣好的面容和窈窕的身材无疑是普通观众所羡慕和向往的,而男训练生们阳光俊朗的外形也能成功吸引年轻人的注意。电视媒体给了普通观众一个窥视明星身体的正当渠道,而节目组也经常把明星的外表和身体当作吸引观众的利器,在这一点上节目与观众之间往往能够达成一种微妙的默契。选手们俊美的身材和脸蛋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树立了一个有关身体和美的标准典范,成为观众竞相模仿和追逐的对象。正如周宪所指出的那样:“大众传媒对人体审美化具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通过制造偶像的方式来完成的。即是说,通过生产出特定时代和文化中为公众趋之若鹜的人体偶像,来塑造人们的理想自我形象。”[5]

选秀类节目之所以能够屡屡成为收视热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此类节目迎合了普通观众渴望成功、成名的心理,让草根阶层有机会通过参加节目而一夜成名。作为选秀类节目的一个变种,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尽管淡化了海选、淘汰的元素,但依然具有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除舞台秀和各种PK、晋级等方面的看点之外,节目把镜头转向了训练生们幕后的才艺训练过程,也就是偶像们的“养成”过程,把追梦过程中的各种经历都通过镜头记录下来,让观众来共同见证他们每一步的成长。选手们在参加节目之前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在经过十几期节目的电视播出之后,他们成了被大众所熟知的名人,部分优秀学员最终脱颖而出,得到了以团体的名义出道的资格。至少长达几个月的艰苦训练和始终不言放弃的执着,换来了他们从普通人到明星的蜕变。一度处于劣势的学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反败为胜、成功逆袭的事迹也带有很多的励志成分,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拉近观众与节目的心理距离。此外,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不再是局外人,他们随时可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以及登录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方式来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可以说,这些选手的身上也承载着普通观众内心的憧憬和梦想,而电视媒体的造星能力也再次让观众见证了“电视神话”的非凡魔力。偶像的“养成”是大众与传媒、市场合谋的结果。

偶像养成类节目一般都会请到几位重磅明星,以“导师”的名义参与节目录制。这些明星导师本身就具有超高的人气,成为节目用来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如浙江卫视《蜜蜂少女队》请来了吴奇隆和谢霆锋作为两队少女的带队教头,东方卫视《加油!美少女》也请来了黄晓明、胜利、陈羽凡、胡海泉四位明星作为带队导师。因为有了明星的参与,使得节目往往在开播之前就已经未播先火,获得了媒体和大众的较多关注。节目组也乐意利用明星来炒作话题,进一步带动节目关注度和收视率的提升。对于一档节目来说,明星本身所具有的超强“吸睛”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观众往往会因为自己所喜欢的某些明星而去更多地观看和关注某档节目。无论是明星导师对学员表现的麻辣点评,抑或是明星的耍帅卖萌,都会成为节目点燃观众收视热情的看点。与明星同台演出、进行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并在明星的指导下取得才艺及舞台表现方面的进步,在青春的舞台上释放出耀眼的光芒,这也正是年轻观众内心所向往的场景,而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则通过一群青春、阳光、活泼的少男少女们的励志成长故事为观众提供了一条欲望发泄的途径。在影像蒙太奇的拼贴组合下,无论是明星的迷人光环还是学员的成长故事,都成了“欲望景观”的组成部分。

3 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热播背后的冷思考

第一,近年来国外的偶像团体在中国大行其道,受到国内年轻粉丝的热捧,尤其以韩国的偶像团体最为流行。中国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出现无疑是受到了这股强势“韩流”的影响。从2015年下半年第一档偶像养成类真人秀《星动亚洲》播出到现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就已经涌现出了多档此类节目,成为收视大热门。中国电视历来就有节目同质化的“痼疾”,一档节目收视火爆之后,很快就会在行业内部引发跟风现象。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短时间内在国内各大卫视尤其是一线卫视的扎堆出现,无疑又重蹈了节目同质化的覆辙。

第二,如前所述,当前国内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走俏是因为受到了国外偶像团体及团体综艺节目的影响。中国的艺人培养模式与国外(尤其是日韩)有很大的区别,缺乏完善的练习生制度,文化娱乐产业较日韩也有较大差距。国内参加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节目的选手们往往未经过严格系统的演艺训练,在唱跳基本功和舞台经验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和不足,较韩国严苛的练习生制度下培养出来的艺人水平有较大差距,因而难以在节目当中出彩。

第三,众所周知,韩国有SM、YG、JYP、FNC等知名的娱乐公司,旗下拥有许多红遍亚洲的当红偶像组合。这些娱乐公司在旗下偶像团体出道的时候会为他们量身打造一档团体综艺,如在少女时代出道时推出的《少女去上学》,在EXO出道时推出的《EXOs Show Time》等,这些团综都是直接为艺人出道服务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虽然也以打造偶像团体为目标,但是节目本身是“铁打的营盘”,艺人只是“流水的兵”。这些造星选秀节目一般每年一季,在3个月的播出周期里产生一拨演艺艺人,到了下一季节目又继续招募和推出另外一拨艺人。上一批出道的团体成员尚未在娱乐市场上站稳脚跟,新一批艺人很快就又被推向了市场,使得艺人在市场上的生存率较低。从本质上说,包装、打造偶像团体是为拉动节目收视率服务的,更多是艺人服务于节目,而不是节目服务于艺人。这种批量生产的造星模式凸显了中国影视行业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

第四,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出现有利于带动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填补国内偶像团体的缺席和空白,粉丝经济的热度也足以支撑起此类节目的收视率。然而从国内偶像团体几乎空白的状态到短时间内的井喷,这种市场供求关系的骤然改变能否被大众所适应、接受和认可确实还是个未知数。此外,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很容易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此类节目的热播也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青少年沉醉于偶像崇拜,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生活,这也的确是值得警惕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朱晓兰.文化研究关键词:凝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83.

[2] 让·鲍德里亚(法).消费社会(第4版)[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20.

[3] 尹小玲.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形象的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163.

[4] 居伊·徳波(法).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5]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36.

作者简介:王大钊(1990—),男,山东泰安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2014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猜你喜欢
凝视消费社会欲望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高分四号,从3.6万公里外“凝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