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2016-05-14 09:39王颂歌李满意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年8期
关键词:素问督脉风湿病

王颂歌 李满意 娄玉钤

【摘 要】 骶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骶痹相关论述较少。通过对骶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骶痹的病名、骶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骶痹的论述,及骶痹的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骶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骶痹;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错缝;致密性髂骨炎;脊柱关节病;肢体痹;风湿病(痹病);虚邪瘀

骶痹是以骶部疼痛、酸沉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有些骶痹可连及腰、臀腿[1]。骶为肢体部位之一,是指腰部下面尾骨上面的部分。骶是风湿病的病 变部位,骶痹为肢体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中医文献对骶痹论述较少,本文对有关骶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

1 骶痹的病名

古代文献无骶痹之名,有关骶痹的论述多以症状散见于历代各医籍之中,如早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尻痛”描述。《内经》论述本病有“腰尻痛”“尻骨痛”“腰脽痛”等表现。其后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较少。直到明清时期对本病论述渐丰,如《丹台玉案》《张氏医通》等论有“尻痛”。近代《中国医学大辞典》论有“尾骶骨痛”。现代娄多峰最早提出骶痹之名。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首次完善“骶痹”理法方药。临床上依其发病特点,还有不同称谓。

1.1 尻痛(腰尻痛) “尻”,脊骨之末端,在文献中指尾骶部。在历代文献中,“骶”出现较少,多为“尻”所替代,且“腰尻”多一起出现,其实腰尻部位就包括骶部在内。因此,文献中的“尻痛”或“腰尻痛”就是指骶部疼痛(骶痛)。尻痛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文献中最早以此症状来称呼本病。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论有尻痛,其曰:“钜阳脈……北(背)痛,要(腰)痛,尻痛。”《内经》多论述“腰尻痛”,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灵枢·本藏》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曰:“昆仑治腰尻痛。”清·张璐《张氏医通》在“脊痛脊强”部分专门附有“尻痛”进行论述。另外,《丹台玉案》《类证治裁》《杂病广要》等也论有尻痛。

1.2 腰痛 “脽”指尾椎骨,文献中多指臀部。腰脽痛即指腰臀部疼痛,与本病部位大致相同。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但之后,此名称文献中少见。

1.3 坐臀风 坐臀风作为病名,是民间根据本病症状特征的俗称,因此也可以作为特殊痹之一[5],但与本病不完全相同。现代路志正《痹病论治学》将致密性骶髂关节炎称为“坐臀风”。

1.4 骶 痹 历史文献中无骶痹之名,娄多峰最早提出骶痹之名,《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在“腰脊痹病”中论有尾骶痹和腰背骶多部痹,附有骶痹医案,明确提出“骶痹”一名[6]。其后《中国风湿病学》最早独立章节对骶痹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护预防等进行论述,完备其理法方药[7]。

随后娄玉钤在《风湿病诊断治疗学》中首次把骶痹作为肢体痹之一进行论述[8],其后被《中医风湿病学》等所采用[1,9]。

2 骶痹的病因病机

骶痹的发生与劳损外伤、感受外邪、先天不足及妊娠分娩关系密切,涉及肝肾等脏腑。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证多虚实互见。

2.1 外邪侵袭 气运太过不及,气候变化失常,感受风寒湿热等邪,由表入里,由腑及脏,入于肾、胞宫、血室,阻遏腰尻部位气血经脉、筋骨关节,而致痹;或营卫失调,卫外不固,风寒常乘虚而入,留而不去,痹阻腰尻,而致本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司天之政……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是痹客于肾。”元·朱震亨《丹溪手镜》曰:“有外感因虚袭之,如太阳腰痛,引项尻重。”清·顾世澄《疡医大全》曰:“寒湿气袭于经络血脉之中为痛,痛于两臂、两股、腰背、环跳之间。”

2.2 正气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肾督亏虚,精血不足,不能濡养腰尻之筋骨,不荣则痛,而发本病。或产后劳损,冲任亏虚;或后天失养,脏腑气血不足,骶部失荣,而致痹。如《灵枢·本藏》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曰:“尻乃足少阴及督脉所经,兼属厥阴,尻痛属肾虚。”

2.3 痰瘀劳损 跌仆外伤,或长期劳损、体位不正,或他痹牵引,以及妊娠、分娩等,均可致腰尻部筋骨关节紊乱错缝,瘀血、痰浊阻滞,而致腰骶臀腿疼痛,双下肢不等长。或与骶部相邻部位之痹不愈,经脉瘀阻不通;而致本病。如《素问·刺腰痛》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明·孙文胤《丹台玉案》曰:“臀尖尽处,又有所谓尻骨痛,有痰、有血虚、死血不同。”清·秦之祯《症因脉治》曰:“腰痛引项脊尻背,太阳经也。”周学海《读医随笔》曰:“血滞于身则为痹;气滞于身则为肿。肿则四肢必有废而不用者,则不废者代其职矣。脊以代头,尻以代踵,代之义也。”

综上所述,骶痹的病因有感受外邪、先天不足、劳损外伤,及妊娠分娩等多种因素,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10]三类。病位在骶部,可连及腰、臀腿,与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骶部经络痹阻,筋骨失养,可有骶部关节错缝。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虚证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实证为外邪痹阻,痰瘀阻络。

3 骶痹的主要表现

“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关节禁固,腰脽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尻以代踵。”(《素问·痹论》《圣济总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奇效良方》《医学入门》《古今医鉴》《明医指掌》《红炉点雪》《内经博议》《证治汇补》《张氏医通》《顾松园医镜》《杂病源流犀烛》《金匮翼》《医醇賸义》《读医随笔》)“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素问·刺腰痛》《针灸甲乙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东垣试效方》《医学纲目》《普济方》)“腰尻腹痛,腨跟肿,上齿痛,脊背尻重不欲起。”“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举。”(《针灸甲乙经》)“腰脊股臀尻阴寒痛。”“腰髂不随。”(《备急千金要方》)“腰尻少腹痛。”(《千金翼方》)“腰尻引小腹痛。”“腰尻重不能举。”(《针灸资生经》《普济方》《医学入门》)“脊强背尻骨重。”“腰尻重不欲起,俯仰难。”“腰尻重,起难。”“腰脊尻臀股阴寒痛。”(《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腰尻重,起坐难。”“腰尻重不举。”“腰脊尻臀腰冷痛。”(《针灸资生经》)“腰尻痛,足肿,不得履地。”“腰脊尻臀腹冷痛。”“腰尻肿,起坐难。”(《普济方》)“阴虚臀尖痛。”(《医学入门》)“尾骨节痛。”(《万病回春》)“臀尖尽处,又有所谓尻骨痛。”(《丹台玉案》《杂病广要》)“腰痛引项脊尻背。”(《症因脉治》)“痛于两臂、两股、腰背、环跳之间。”(《疡医大全》)“尻髀皆肿,足挛膝急。”(《古今医案按》《杂病广要》)“四肢及背脊腰骶诸关节部分肿大强直。”(《临证会要》)

历代医家对骶痹的表现进行了描述,综合文献,骶痹的主要症状有:腰骶臀部酸困僵硬疼痛沉重,每于行走、站立或坐位时加重,可伴下肢疼痛等症。另外,骶痹出现骶髂关节错缝,可表现为双下肢不等长(排除腰椎及下肢病变后);同时或可伴见髋、膝、踝痛,下肢疼痛麻痹乏力及少腹疼痛等症。总之,根据骶痹证候特点,现代医学的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错缝、致密性髂骨炎、脊柱关节病等出现骶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 历代医家对骶痹的论述

在《内经》之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对本病就有描述:“钜阳脈主治,其所产病,……北(背)痛,要(腰)痛,尻痛。”是现存文献对本病的最早论述。《内经》对骶骨进行论述,如《素问·疟论》曰:“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灵枢·癫狂》曰:“穷骨者,骶骨也。”《灵枢·经别》曰:“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内经》最早以“腰尻痛”“腰脽痛”等病名来描述本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为后世医家论述本病奠定了基础。《素问·痹论》强调肾痹会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严重症状,《圣济总录》《奇效良方》《医学入门》《古今医鉴》《明医指掌》《红炉点雪》《内经博议》《张氏医通》《顾松园医镜》《杂病源流犀烛》《医醇賸义》《读医随笔》等皆从其说,均强调肾痹严重者,可有骶痹表现。宋代《圣济总录》对《内经》肾痹理论进一步解释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蜷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清·罗美《内经博议》则详论曰:“肾为作强之官,痹则足挛而不能伸,故尻代踵;身偻而不能直,故脊代头。”《顾松园医镜》《杂病源流犀烛》从之。费伯雄《医醇賸义》则曰:“尻以代踵者,缘少阴之脉,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肾痹则两足废而不能行也。脊以代头者,乃精气耗散,天柱不振也。”日·丹波元坚《杂病广要》承《丹台玉案》曰:“臀尖尽处,又有所谓尻骨痛,有痰、有血虚、死血不同。”现代焦树德论曰:“督脉不足,肾督相联,寒湿深侵,肾督同病。督为阳脉之海,起于肾下胞中,肾督相联。三邪入侵,如督脉不足,不但寒湿伤肾,并可伤及督脉,肾督同病而致腰疼痛,腿髂不利,行走不便,渐致脊柱弯曲、僵化、俯仰不利,脊柱伛偻,甚至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5 骶痹相关问题

5.1 骶痹与腰痹 两者均可出现腰尻疼痛。腰痹以腰部疼痛、重着、麻木甚则屈伸不利或连及一侧或双侧下肢为主要表现,病位在腰部,可涉及骶部及下肢。骶痹以骶部疼痛、酸沉为主要表现,病位在骶部,可连及腰、臀腿。两者不难鉴别。但因两者病位相近,腰骶相连,功能相关,联系密切,故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常兼夹为病[11-12]。如《素问·刺腰痛》曰:“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5.2 骶痹与脊痹 两者均可出现脊骶部疼痛。脊痹是以脊部疼痛、僵硬、沉重,甚至强直为主要表现,其病位在督脉及整个脊柱;骶痹是以骶部疼痛、酸沉为主要表现,病位在骶部,可连及腰脊。但在部位上,骶也是脊的一部分,功能相关,联系密切,因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腰脊股臀尻阴寒痛。”骶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脊痹。因此,两者应注意区分。

5.3 骶痹与肾痹 两者都可表现骶尻部疼痛。肾痹多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肾所致,以关节疼痛,骨重难举,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以及兼见脘腹胀满、肾系证候为主,病变部位可出现骶、腰、颈等多部位[13]。骶痹以骶部疼痛、酸沉为主要表现,病位在骶部,可连及腰脊。但两者发病都与肾督亏虚相关,因此,发病可有部分相同症状。骶痹有时可视为肾痹一部分。如《内经》所云:“督脉之病,脊强反折。”“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骶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肾痹。因此,两者应注意区分。

5.4 骶痹与经筋痹 两者皆可出现骶部疼痛。骶部经筋痹可有明确的压痛点,疼痛多位于经筋走行上;骶痹病位可在整个骶部,可连及腰、臀腿,伴有腰膝酸软、下肢困重、疼痛,昼轻夜重等全身症状。但骶痹亦可伴发骶部经筋痹[14]。

5.5 骶痹与尻闾部骨痨 两者都可表现骶部疼痛。尻闾部骨痨常表现为患侧臀部或腰骶部疼痛、肿胀,甚则形成脓肿、窦道,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重;骶痹以骶部疼痛、酸沉无力为主要表现,可连及腰、臀腿。

6 骶痹的治疗

6.1 骶痹的治疗原则 骶痹治疗应分清虚实,辨明错缝,辨证论治。虚证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实证瘀血、痰浊阻络者,当化瘀祛痰以通经络;寒湿痹阻者,散寒除湿以宣痹;湿热郁滞者,清热利湿以蠲痹。出现虚实夹杂者,当扶正祛邪兼施。本病治疗应重视针灸、推拿、外治等疗法。此外,骶痹可有骶部关节错缝,需配合推拿手法予以矫正复位。骶痹伴有骶部经筋痹者,应兼顾治疗。

6.2 历代医家对骶痹的论治 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出了按钜阳经脉论治本病。《内经》论治本病主要在针刺方面,如《素问·刺腰痛》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刺腰尻交者,两髁胛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东垣试效方》《普济方》等从之。《针灸甲乙经》首次系统用针灸治疗本病,曰:“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举,腰俞主之。”“腰尻腹痛,腨跟肿,上齿痛,脊背尻重不欲起……,昆仑主之。”《备急千金要方》承《针灸甲乙经》用针灸治疗本病,曰:“扶承,主腰脊股臀尻阴寒痛。”并记载外治法治疗本病,如用蜀椒熏蒸“治腰髂不随,两脚挛肿”等。唐·孙思邈《千金翼方》用补肝汤治“肝气不足,两胁满,筋急不得太息,……腰尻少腹痛”。《针灸资生经》针灸治疗本病曰:“昆仑,治腰尻痛。”“主脊强背尻骨重。”“疗腰尻重不欲起,俯仰难。”“风市,疗……腰尻重,起坐难。”“阴包,治腰尻引小腹痛。”“秩边,治……腰尻重不能举。”“承扶,主腰脊尻臀股阴寒痛。”“扶承,疗腰脊尻臀腰冷痛。”明·朱橚《普济方》承《内经》《针灸资生经》针灸治疗本病曰:“凡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者,病在足太阳脉也。刺其中正经出血,春毋见血(委中穴也)。”“治腰尻肿,跟肿,穴昆仑。”“治……腰尻重,穴白环俞。”李梴《医学入门》曰:“阴虚臀尖痛者,膀胱有火,加知母、黄柏及桂少许;有痰合二陈汤加泽泻、前胡,木香为引;痛甚,加乳香、没药;热者,合大承气汤下之。”龚廷贤《万病回春》用补阴降火汤“治小儿阴虚,尾骨节痛。”清·陈士铎《辨证录》用并祛丹治“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愈后用八味地黄丸调理”。《张氏医通》详细论治本病曰:“尻痛,尻乃足少阴与督脉所过之处,兼属厥阴。若肾虚者,六味丸加肉桂,不愈,加鹿茸;肥人属湿痰,二陈合二妙;有因死血作痛者,当归、赤芍、牡丹、桃仁、延胡索、生牛膝、穿山甲、肉桂之类清理之;不应,加地龙、生附子。”《杂病广要》从之。《症因脉治》曰:“《内经》云:腰痛引项脊尻背,太阳经也,宜羌独败毒散加白芷、苍术。”《疡医大全》用蠲痛五汁膏治“痛于两臂、两股、腰背、环跳之间”。《类证治裁》曰:“尻乃足少阴及督脉所经,兼属厥阴,尻痛属肾虚者,七味丸,不应,加鹿茸;肥人属湿痰,二陈汤合二妙散。”现代《针灸十四经穴治疗诀》曰:“腰尻强直夺命门,脾俞三焦肾俞能,大肠俞与足三里,阳关中脘气海称。本病作中刺激针治,腰部各穴加灸。”张梦侬《临证会要》对于“四肢及背脊腰骶诸关节部分肿大强直”者,“治法增液润燥,养筋活络”。刘渡舟治疗尻骶痛者用小茴香、黑白丑。周仲瑛对于“痛在下肢腰臀,用独活、防己、木瓜、蚕沙、续断、牛膝”。张鸣鹤对于“腰骶关节痛,弯腰下蹲活动受限者,用伸筋草、赤白芍等”;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其病变部位多位于骶髂关节及胸腰关节,属中医督脉循行处,滋阴清热多选用生地黄、龟板、鳖甲;补肾壮督多选用补骨脂、续断、淫羊藿、仙茅、熟地黄等。史济柱认为,“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表现是筋骨痹的后期症状,将其分为湿兼风寒和湿兼风热两型进行辨治。吕继端认为:“腰脊尻痛,此为督脉与膀胱所经过,老人居多,冷为阳虚,热为阴虚,恶风为气虚,卫外不固,妇女则与奇经八脉失调有关,……督脉用鹿胶(或鹿角霜)、当归;肾经用狗脊、菟丝子。”《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用通督汤“治风寒侵袭督脉,经络阻滞所致之尾骶骨痛”;加味圣愈汤、耻骨分离方治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火罐疗法》用刺络拔罐法治疗腰骶神经根炎。

7 骶痹的转归预后

骶痹为慢性病,易反复发作,其转归及预后多与病因、体质强弱、病程等多种因素有关。初期多为实证,病情多轻浅,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生活调摄失宜,则致本病迁延日久,缠绵难愈,预后较差。

8 结 语

骶痹病位在骶部,可连及腰、臀、腿,与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标实为瘀血、痰浊阻络和寒湿、湿热痹阻。病机关键为经络瘀阻,筋骨失养。多因劳累、外伤及妊娠分娩而发病。骶痹治疗,临证应分清虚实,标本兼顾。实证,以温经散寒,清热利湿,化瘀祛痰为主;虚证,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为主。另外,因本病缠绵难愈,应坚持综合疗法而治之。若有骶部关节错缝,需配合推拿手法予以矫正复位。对于骶痹伴发的经筋痹,针灸理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本病积极治疗,预后较好;若配合不当,失治误治,则预后较差。因此,本病应早期积极正确治疗。骶痹作为风湿病之一,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且往往与其他疾病并存,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另外,根据规范化研究,把风湿病(痹病)作为一级病名[15],那么骶痹就是二级痹病(肢体痹)下面的三级痹病。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对骶痹的认识更加系统化,便于更好地应用于

临床。

9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0-216.

[2]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3] 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6]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192-215.

[7]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82-1787.

[8] 娄玉钤.风湿病诊断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8-10.

[9] 娄玉钤,李满意.常见风湿病患者临床440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

[10]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11] 李满意,张子扬,娄玉钤.腰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上)[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5):39-46.

[12] 李满意,张子扬,娄玉钤.腰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6):51-59,76.

[13] 李满意,娄玉钤.肾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5):56-64.

[14] 李满意,娄玉钤,陈传榜,等.经筋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2(8):55-60,69.

[15]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37-41.

猜你喜欢
素问督脉风湿病
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最方便的健身
通督温经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督脉循行考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临床观察
玲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