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军秀
近些年,高职教育规模虽然扩展,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尚未完善,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观点。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怎样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是摆在每一所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重大问题,也是每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认真做好的重要课题。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近几年我国提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区别于国外现有的教育模式,也不同于我国以往的教育模式,体现于:
1.教育思想方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2.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3.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使学生在校所学专业在毕业后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课程体系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征。
5.教学模式方面,实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当前应该积极开展的是针对企业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
6.学生评价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社会、行业和企业三方对学生行为进行综合评价,把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对从事职业的适应性以及社会、行业和企业最终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满意度作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现阶段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在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通过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优势,推动校企间的良性互动和长远合作,并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培养造就出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和拥有较高实用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国家应充分对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发挥出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最终统一于学生这个受教育主体,完成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2.工学结合。“工”即工作,是指学生作为企业员工在企业实践或进行顶岗实习;“学”就是指学习,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最终内化为学生内在素养的过程。
二、21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当地经济、行业经济的发展要求相符合。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教育类型,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应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与中职教育的最大区别应是它的高等教育属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全新教育模式,呈现出以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特色,逐步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新体系。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1.能力本位。“能力本位”的提出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以学科或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反思与叛逆,但这种能力绝不是某种职业技能或就业能力的拓展与架构,这种能力就其内涵与外延讲,应该体现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目标追求上,它更多的是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质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二是在人才标准上,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即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
2.人性的提升。人性是人和动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属性,它主要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主体人格的培养。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事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所强调的这种教育主体性也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二是创造意识的培养。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要引导人们去创造。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义务专利,它同时也是目前高职教育培养又红又专、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三是生命真谛的领悟。在人与自然社会和睦相处的文化背景中,对于人的精神价值的守护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应该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领略生命的意义,感悟人生的幸福,从而构筑起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这不应仅仅是普通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更是当前高职教育所应承担的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3.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理论素质、较强技术应用性的人才,但其核心仍然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目的设定的重要理论基础。所以,只有关注“现实的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具有渊博知识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同样也需要具有极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当前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并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更是一种理性教育的必然趋势。
1.高素质技能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是高技能,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通常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一线生产作业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能够切实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的技术人员。我们可以认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是高技能型,标准是高素质。
2.应用创新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而且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摇篮,应当尽快构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教育理念来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面对当今信息化浪潮的机遇和挑战,学生所缺乏的不是书本理论知识,也不是吃苦耐劳的孺子牛精神,而是超越创新的能力。作为一场教育革命,它不仅仅是调整、转变头脑中的观念,而是彻底改进传统教育模式,引进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教育理念包括:高职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以彻底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育模式和对策建议。当前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加大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逐步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具有较高理论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三、当前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把传统的校园封闭教育转变为开放的现代社会教育,从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变为应用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迅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把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有机统一起来。这一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迅速实现从学生向社会人角色的转变,顺利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有机衔接。
(二)不断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现了校园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满足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有效需求。
3.当代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直接依托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心支持和有效参与。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形成鲜明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2.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当地经济、行业经济的发展要求相符合。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有效实施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基础。它能够将学校和企业间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有机融合,将生硬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的企业生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接受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又能在企业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操作训练,更能到生产一线参加企业实际生产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具体做法有:
1.加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胆探索服务行业、企业的办学方向,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建立学分制、弹性学制、企业认证等管理制度,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同时,应该十分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融入到每个技能训练模块中,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结合现阶段课程内容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以校企互动合作为切入点,科学探讨设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校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一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教学内容,构建体现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3.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形式。要大力推荐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逐步形成前一阶段以学校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后一阶段以企业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新型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机电工程系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和商检技术(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方向)专业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教育厅审核,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一专业按照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灵活采取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为建设实践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新颖,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做出了不懈努力。
(五)構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1.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建立起企业技术人才进校园、学院教师进企业的长效机制,逐步建成一支有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2.改善了教学设施,丰富了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掌握更加规范的专业知识,力求在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做到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
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力和就业竞争力。就业是衡量和检验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硬性标准。
4.实现了校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企业可以依托学校进行岗前素质、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再培训,学校也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改进和技术指导的支持。
四、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學科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运行机制
1.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高职院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需求,成立由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生毕业后就业信息的有效跟踪反馈机制。
2.完善待遇机制。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基础上,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并有效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制定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切实可行的待遇制度,确保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利益,最终达到三方共赢的和谐局面。
3.完善能进行专业理论辅导、技能指导、顶岗实习和日常管理的教师团队机制。及时制定鼓励老师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相关规章制度,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相关技术人员全部纳入学校教师队伍统一管理,并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与劳动报酬支付制度。
4.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
(二)规范专业体系、实践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
1.专业建设。一是改革和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了规定的学分,可以准予毕业。如果在学院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学生可以申请重修相关课程,还应该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并按新生对待参加考核,在考核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即可以毕业,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则不能毕业。二是改革传统的以卷面考试成绩考核为主试卷考核加企业技能操作考核认定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科学的考核体系应该是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生产一线的顶岗实习情况相结合,使之有机统一起来,把对学生的多门课程考核有效转化为对学生实际生产操作技能的鉴定认证来完成,借此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2.实践建设。实践保障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即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辅以角色扮演法、现场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3.学科体系建设。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要将课程体系内容设计系统化,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既能优化整体课程结构,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又能强化通识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还能有效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弹性,从而改变大一统的、死板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这一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各开设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还有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以及创新实践课,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立项课题“河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建设研究”(2014SJGLX47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