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龙 夏一楠 张建成
摘 要: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各种城市高层建筑和电子信息设备日益增多,雷电灾害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雷电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也越来越大。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而由此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计。本文分析了淄博市2003—2013年共10a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淄博市气象部门科学开展防雷减灾工作和防雷工程技术人员合理进行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
关键词: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82-2
1 资料收集
雷电资料使用了淄博市国家气象观测站2003—2013年10a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雷电日数”也叫作雷暴日数,一天内只要观测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雷声就算是一个雷暴日,不论雷暴持续了多长时间,雷暴日虽不能准确显现雷电发生次数,但可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地雷电活动规律。
2 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淄博市地处鲁中地区,位于山东中部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区位优势独特,南连泰山,北临黄河。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半湿润气候。受季风影响,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淄博南北狭长,地形多变。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气候的地域分布不均。全市南部山区年雷暴日比北部平原多 ,呈现出南高北地的特性,这与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有密切关联,南部山区多丘陵和山区地势较高,北部多平原地势较低,由于动力和热力作用使得南部山区对流旺盛,有利于雷暴天气系统的形成,随之雷暴活动频发。
3 雷暴日数的时间分布特征
3.1 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
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如图1所示,2003—2013年全市平均雷暴日为20.6d,2004年最多为32d,2009年最少为10d。在趋势变化上,可以看淄博市年雷暴日数线性减少的趋势较为明显。随着近年来淄博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观测站周围的环境发生很大改变,周围的建筑物施工现场、高速公路上疾驰的汽车等人类活动产生的噪音,也会影响观测员对雷暴日的记录,这个或许是原因之一,当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是不是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
在2003—2013年的10a间,初雷日最早为2月28日,出现在2010年;终雷日最晚为10月31日,出现在2009年。淄博市雷暴日数随季节变化明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季次之。春季3—5月平均雷暴日数为4.36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1.1%,夏季6—8月平均雷暴日数为15.63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5.8%,秋季9—11月平均雷暴日数为0.54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61%,冬季12—2月平均雷暴日数为0.1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0.49%。由此可见,淄博雷暴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3 雷暴日数的月变化
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差异大,如图2所示,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6—8月,1月为无雷电月,2月最低,3—5月雷暴日数逐步增加,6月骤增,7月达到峰值,8月开始减少,9月骤减,10月逐步减少,11月、12月为无雷电月。7月雷暴日数最多为6.27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30.4%;6月和8月次之,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4.09d和5.27d,分别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9.8%和25.5%。由此可见,淄博雷暴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频发性。
4 总结
本文从观测站记录雷暴日进行分析,总结了雷电活动的一般规律,淄博地区属于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20.6d。雷暴日月际变化7月最多,3—4月是雷电匮乏期向雷电活跃期的过渡期,每年5—9月为雷暴活跃期,此期间全年雷暴发生最为频繁,11月、12月、1月为雷电匮乏期,此期间无雷电活动。雷暴日有明显季节特征,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根据以上特点,应采取相应防御措施减少雷电灾害发生:
一是完善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雷电监测预警系统,有利于使雷电探测系统有效地、准确地收集雷电信息,提高雷电监测效率和准确度,同时有利于提高雷电预警预报水平,使社会大众能够及时在雷电活动发生前做好防雷准备,以减少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是气象部门在制定防御雷电灾害规划时,着重考虑重点区域、重点时间段。防雷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在雷暴活跃期,尤其是7月份应进一步加强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是气象部门应加强对社会防雷宣传,普及防雷知识。加大对社会民众的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雷暴活跃期加大对防雷知识的科普力度,使社会民众掌握更多的防雷知识,全面提高社会民众的防雷减灾意识,避免社会民众因缺乏防雷知识造成雷灾事故的发生。
四是气象部门应加大对防雷的检测力度。加大对各类建筑物的防雷检测力度,排查各中雷击灾害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雷暴活跃期到来之前对易燃易爆场所、危化品企业的防雷安全检测,从源头上强化防雷安全措施,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刘佼,肖稳安,陈红兵.全国雷电灾害分析及雷灾经济损失预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4):21-26.
[2] 李密,时娟.近50年淄博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天气类型分析[A].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