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影
摘要: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2011版新课标为基础,分析当今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教师角度,逐一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朗读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特点及问题分析
1.初中语文朗读特点。根据多年课堂实践经验和日常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现在中学生的朗读特点可用精炼的三个字来概括,即“平、急、淡”。
所谓“平”,主要是指语调方面,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每个字、每个词的音调基本相同,没有抑扬顿挫,没有轻重缓急,缺少音韵美和律动美;所谓“急”,主要就读文章的速度而言,是指学生朗读,太过急促,对于一个长句,学生往往都想一口气将其读完,在怎样换气、在哪里停顿等方面缺乏相关的指导,相反的只是一味的读,却忽略了其中真正的内涵;最后,所谓“淡”,主要指朗读时缺乏激情,讲究字词的准确却忘了情感的表现,关注时间的流失却忘了字词句之间的停顿、音调的起伏,这样的朗读必然无法包含其中读者的情感,更别提读出文章作者的情感了,而在课堂氛围上,也将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缺乏各种闪光点的迸发。
2.初中语文朗读问题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学生正处于盲目无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进入叛逆时期,喜欢与教师、家长对着干,喜欢做班里的英雄,而这些学生也许本意并不在此,但是就是出于这个阶段。所以,如果有一个学生不好好朗读,其他学生就会跟着这样做,嘟嘟囔囔的开始读文章。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都认为朗读没有必要,相反过多地朗读会耽误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因此,在课堂上过于注重讲和问,而忽略了读。此外,朗读的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往往都是全班一起读或是以组为单位。即使让学生单独朗读,也只是叫几个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生则会缺少锻炼的机会。最后,教师这边也有原因,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就简简单单的说“读得很好!”对初中学生而言,评价不能单单一个“好”,而应说出好在哪儿,而不是紧紧的拘泥于几个词语,等下次学生朗读时才能找到方法,找到感觉。
最后,家长、兴趣等方面也是影响朗读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许多家长认为,朗读就是读书,只要认识文章中的字,就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刻意的去练。这一认识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再加上大量的兴趣班,课外辅导等,学生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朗读一些文章。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1.教师示范适当,激发朗读兴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模仿心理都比较强,课上通过教师优秀的示范,学生便在私下里也会模仿教师去读,去练,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饱含真情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好的朗读不仅是一场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更是一次重新认识老师的过程。
但是,老师的朗读要适当,同时也要适时。不是什么样的文章都是要老师来范读,对一些简单的的文章而言,学生在把握文章情感思路的情况下,自己也能朗读得很好,如朱自清的散文《春》。这篇散文调理清晰,运用的感情也得当,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宜面面俱到。此外,对于一些感情较为含蓄或情感变化较大的文章,则需要老师精而细的指导,从而理清文章中所富含的情感,再做细致的朗读。
2.保证朗读时间,加强有效点评。首先,老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朗读。老师应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不能将朗读视为无关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老师如果把学生学完课文后是否能做到流利、熟练和有感情地朗读,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学生一定会更加努力地读好书。其次,老师要懂得如何点评学生的朗读。简单的字词读音点评只是笼统大面的,并未包含内在的深刻的点评,对于这样毫无意义的点评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笔者认为,朗读好坏在于你是否对文本有了较深的了解,对于文章作者当时创作文章的背景是否有较深的理解。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有感情地朗读”,就是以对文本的掌握为基础的。
3.丰富课外朗读,积累朗读技巧。对学生而言,课上的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是差了很多。笔者认为,学校可以组织大规模的朗读比赛,除了能锻炼学生朗读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朗读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要想掌握良好的语文朗读技巧,除了在课上积极进行朗读之外,还需要在闲暇之余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这就需要家长、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配合。只有做到了这些,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6.
[3]尚云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