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晓骏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包括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有意伤害的任何行为,它可能是言语上的也可能是身体上的。小学高年级至初一年级(10~13岁)学生心理极不稳定,被称为成长危险期及德育关键期。此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情绪体验,但相对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调节的能力,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一方面,攻击性行为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受害者带来安全隐患或不良的情绪障碍;另一方面,攻击性行为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增加辍学、犯罪及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以致影响当事人今后的身心发展。
一、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决定因素
在10~13岁年龄段,由于学生内在行为准则的逐步固化与家庭、学校教育的加强,校园内攻击性行为的总体数量趋少,但其攻击性质却趋于严重化。其特点有三:一是敌意性攻击的比例开始超过其他类型;二是语言攻击行为开始增加,肢体攻击比例减少;三是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开始缩小。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以及访谈资料,以下几方面因素对10~13岁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较大。
个体因素。学生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性别差异、认知水平、竞争压力等,使一些孩子减弱抗衡紧张刺激的能力,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模式,构成人格障碍。
家庭因素。随着高年级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部分家长管教孩子的形式开始有暴力倾向,易造成其性格上的缺陷与行为上的过敏、过激。父母的暴力及攻击性言语,有时还成为其模仿的对象。
学校环境。此阶段的教师同样面临与学生、家长相似的焦虑,对学生的管理目标、评价角度,往往从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转移到学业成绩方面。部分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可能还面临不良的同伴关系。
社会因素。尽管此年龄段的学生是非辨别能力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其模仿能力更强,暴力影片、暴力电玩游戏或其他社会现象,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往往更大,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二、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对学校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加以疏导、转化。现笔者结合几则个案加以分析。
1.尊重、关怀。让敌意性攻击者重抬信心
[案例描述]润杰,男,五年级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以来,成绩一路下滑,甚至在数学单元测试中数次亮“红灯”。数学教师对他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但没有什么效果。他经常抄其他同学的作业,如果同学不借作业给他抄,他便会骂脏话,故意损毁人家的书本或动之以拳脚。他甚至在背后骂数学老师,给其起不雅绰号。
接到反映后,班主任王老师先进行了一些外围的了解——润杰平时主要靠爷爷、奶奶照顾,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母亲工作负担较重……
放学时,王老师将润杰留下来谈话。她先是夸奖了润杰本周写的小作文有特色、有思想。然后,引导他就平时同学、教师反映的骂脏话、性格暴躁(攻击性强)等情况进行回顾、反思。润杰一一进行了回顾,并述说了自己的苦衷。
王老师抓住时机进行了疏导:“我会把你的想法和数学老师沟通,让老师更多地信任你。但是你也必须保证将自己抄作业、辱骂他人甚至打人的不良习惯改掉。”
第二天,王老师建议数学老师尝试发现润杰的闪光点,多肯定、多表扬。王老师还约见了润杰的妈妈,向这位勤劳却对子女教育手足无措的母亲,详细开出了共同帮助孩子的“药方”……一个月过去了,润杰有了良好的起色。
为了报复先前的侮辱或伤害,当事者便使用敌意性攻击来表现自己“更加强大”的一面。而对这类攻击性案例,王老师采取的是以“信任”、“尊重”、“关怀”为特征的解决方法。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数学教师带有成见的批评,无疑是引发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诱因。故学生有时把不愉快的情绪通过谩骂等“软伤害”来发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时,学生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心、信任,以化解其心中的阴霾。
2.千预、转化,让表现性攻击者重沐书香
[案例描述]小鹏,六年级学生,爱好足球。父母离异后随父亲与继母生活,家庭条件较优越却不够温暖。六年级时,他已经是全校知名的“双差生”。他言行举止不文明,无故欺负其他同学。放学后及周末。他与一些朋友混迹街头,向平时看不顺眼的同学寻衅滋事以寻求刺激……
了解有关背景后,班主任将小鹏请进办公室进行了长谈:“你们三五成群,浪迹街头,甚至还去网吧……”
当小鹏被责问得哑口无言而感觉羞愧时,班主任口气一下子缓和起来:“我对你一直很关注,对你的错误常常感觉惋惜。我曾想,如果哪一天我做你的班主任,一定要让你做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而今天我的愿望实现了。”他表示,小鹏的足球水平不错,还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得800米赛跑第三名,因此打算提名他为班级的体育委员。“我们约法三章。你可不要让老师失望!”小鹏心头涌起了一阵久违的暖流……
少年儿童的寻衅滋事一般属于表现性攻击。攻击者的目的不是刻意报复与破坏,而是从对他人的攻击中试图寻找一种快乐的体验。班主任利用自己熟悉情况的优势,找出了小鹏问题行为的根源:缺少温隋,缺乏安全感。然后以真诚与信任打动他,并且做到多管齐下,取得了较好的转化效果。
3.悦纳、疏导,让语言性攻击者胸怀宽广
[案例描述]小倩,女,初一年级学生。同学们反映,进入初中以来,她越来越小心眼,嫉妒别人超过她,人缘也越来越差。别人在哪次考试中比她好,她就会怀恨在心,无端找人麻烦,惹是生非,甚至编人闲话。
班主任黄老师决定先接受小倩的不足。每当有学生告状时,她都在学生面前挖掘小倩的闪光点:“她书写工整漂亮……”
期中前后,黄老师组织了一个以“夸同学”为主题的班会。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班上好几个同学都从不同侧面夸起了小倩,让小倩大吃一惊。此时黄老师说,这么多同学赞赏你,那么你也来夸夸他们吧……
课后,黄老师与小倩进行深谈:“你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孩子,做事追求完美,我也很欣赏你。但你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一颗闪光的星星。当你学会欣赏别人,就会拥有明亮的天空;而诋毁别人,就会让自己的天空变得黑暗!”小倩连连点头。
在本案例中,黄老师对语言性攻击者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互相欣赏,并寻找机会进行教育点拨,不仅化解了令人头痛的攻击性行为,也为小倩今后的人际关系处理播下了优秀的种子。
(编辑 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