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验给人带来的心灵宁静和愉悦,是阅读者最为向往的心灵感受。正因此,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最大区别,也是最核心竞争优势,就是阅读体验。传统阅读贴近心灵的阅读体验,是电子阅读无法实现的。可以想象,当我们长途跋涉地走到一个阅读的世界,悠游于木架与书香之中,我们能在书中瞥见世界,但也因为这些阅读空间的存在,让我们可以暂时躲避这个社会的喧哗与骚动。
在推动全民阅读的进程中,在阅读已呈大众化、碎片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更需要传统阅读、深度阅读,不能仅仅满足于“我在读,我在看。”读书不仅要过眼,更需要“过心”、感悟印在心上,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热爱着书的温度,书的气质,并且乐于分享,致力于为热爱传统阅读的人们打造一片宁静的阅读空间,并在不断寻求新的方式,新的体验推广阅读。在这些形式不同,面对阅读群体不同,地点不同的空间里,发生着无数的关于阅读,关于分享,甚至关于梦想的故事。这些都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他们坚信,传统阅读方式不会死,它的生命力,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
嘤栖书院: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一处复合式的阅读文化空间;一个没有陌生人的阅读社区;一座诗意栖居的乡村乌托邦。以推广全民阅读为使命,致力于让阅读成为推动建设公共空间的力量。
因为热爱阅读,当时还是大二学生的赵健每天泡在图书馆,也就在那时他读到《诗经》中的一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句诗仿佛道出了他的心声:“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充满感动,就是说有一只小鸟,在树上已经很孤独地鸣叫了很久,在等待远方的朋友来和他产生共鸣。那时候我是一个大二的学生,我似乎感觉诉说出了我心中一直想表达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倾诉的一种心理状态,难以消解难以倾诉的一种巨大的孤独。”几乎在同时,“嘤鸣”这个名字已经在赵健心里敲定了。赵健成立读书会的初衷特别单纯,就是希望让更多人来图书馆读书。
如今,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嘤鸣在全国积累了超过五万名以阅读为共同爱好的粉丝,但是赵健追寻阅读理想的步伐还在前进,作为嘤鸣读书会总部的基地,嘤栖书院落成。嘤栖书院主体建筑功能定位为图书馆,上架图书2000册,提供严肃、先锋写作以及创意、实验艺术书籍的展示和阅读。为增强空间舒适感,来到这里的阅读爱好者还可以在这里进行农耕体验、冥想打坐。为读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低调、理性、素雅美学的阅读环境。“我个人认为推广阅读的最佳方式是加入一个阅读的社群,因为一个人很难形成一种长期的习惯,会越来越有惰性。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助长了很多人的惰性。而这种社群的氛围,可以相互影响,砥砺成长,也可以形成一种信息的交流互动。这也是我建立嘤栖书院这样一个阅读空间所希望形成的氛围。”
赵健认为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行为,但是读书需要交流。特别是趁年轻的时候,能够跟更多的人互补,见识到更多的风景。说到传统阅读,赵健也有他的理解,“我觉得电子图书的推出只是在当下这个时刻对一些实体阅读产生了冲击,但是它代替不了阅读的温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来过我们读书会的一个作家,叫朱赢椿。他的大部分书都是介绍昆虫的,他就每天静下心来,俯下身来观察昆虫,然后把它们画下来。其中一本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他用昆虫的四肢沾了墨水,然后让昆虫在白纸上自由的爬行,那些线条痕迹很像人写的文字,他把这些痕迹出版成了一本书。像这样的书,也能在电子书上看,但是电子书只能看到一种信息传达的功能,但是实体书就能让你感到那些虫子爬过的感觉,甚至通过纸张的设计,能够想象当时的场景。”
赵健觉得和电子书相比,实体书更有温度,同时更有气质。“纸张的生产有很漫长的过程,首先它是一颗种子,通过雨水的浇灌然后,十年成树,再被采伐下来,到工厂里磨成粉,做成浆液,再成纸。这个过程经过了自然的,人为的过程。这些都赋予了纸张气质。而这些是电子书很难给予的,这是时间在纸上的沉淀。”
书院里有个让赵健很触动的人。“有位老人是我们桦树村也就是嘤栖书院所在地村庄的村民,姓黄。黄爷爷已经78岁。自从我们书院建成开放之后,每天下午1点半他一定会来到这里,然后下午5点半走,跟上班一样。每天他都会坐在窗边看书。他喜欢历史类的书籍,一下午一动不动的,甚至像一个雕像。那个场景非常打动我。”
字里行间:风云吐于行间,朱玉生于字里
阅读,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回归阅读,爱上阅读,茫茫人海,纷繁都市,书店是一座精神堡垒。
“作为一个图书人,因为不甘心实体书店的相继倒闭,想要探索一下,看能否把它做成一个可以活下去的业态。不管网络如何低价,环境如何残酷,房租如何涨,我们想看看在这几座大山中间,能不能找出一条能够走通的路。”陈绍敏决定自己开一家书店。于是有了字里行间,“字里,是我们经营的本源,即书本;行间,是跳脱书本载体,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我们当时开书店时候也因为要和网络环境差异化竞争,把价值更多体现在空间上面。这个名字跟我们的书店的内涵贴合的比较紧密。”
陈绍敏所说的这个空间,最大的差異化优势就是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这是网络所不能实现的体验。字里行间从一开始定位为图书销售之后,就立志不仅满足于卖书,而是把精力投入到对顾客的服务上。“我们一开始就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尽一切可能为喜欢读书的人提供一个远离纷扰、静心沉淀,从阅读中得到智慧、启迪和力量的地方,那是除了家以外的另一个精神栖息地。
“电子书毕竟是适应现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状态比较合适的阅读方式,但是人终归有心灵和精神上的更高的要求,所以电子书和实体书会是共存的状态,不会说谁会取代谁。像我们书店里周末时候,就有很多家长会带孩子来,一家三口,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安安静静地度过一下午的时光,这种感受是电子阅读不能带来的。书店中有很强的人情味和温暖的氛围,这些是书店特有的气质。”陈绍敏说。
在她看来,书店可以举办针对某个专题的读书会,或者针对某个群体的读书活动。“此外还有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分享,在读者之间发现一些阅读精英,给大家提供更好的阅读方法和资源,这都是书店和其他阅读推广不太一样的地方。”
陈绍敏说,书店是推广阅读最直接的方式,覆盖面也更广,但同时也很辛苦,因为书店的管理工作非常繁琐。但她很有信心,“伴随着有知阶层们的共同努力,阅读这种人类必需的生活方式,一定能够被我们重新捡拾起来,书店也一定会长期的存在下去,就像任何事情最终都会返璞归真一样。”这正是陈绍敏一直以来坚持的动力和源泉。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会思考的人生离不开阅读。“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以书为友,因为人一生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是人探索未知的愿望是无限的。阅读能够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眼界更加开阔,人生和灵魂更加丰富多彩。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把生活中的时间留给读书。” 陈绍敏说。
书香驿站:书香社会,百姓驿站
从社会建设,社会动员,社区自治的角度,以及老百姓社区文化的需求,建立最接地气,真正低门槛的全民阅读空间。
“这个社会急速的变革让邻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怎么推动这种现象的改变,我觉得是用阅读的力量,文化的感染力,促进邻里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大家通过阅读能够在社区紧密的互动,真正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这是我在社区建立书香驿站的初衷。”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文明推进协会执行会长梁军说,“另外也有不同主题的阅读空间,比如书香酒店、书香银行、书香校园,这些实际上都是以独有的文化和书香进行结合,我觉得未来实体阅读空间会是这样的模式占主流。”
“驿站”为一间活动板房,书籍均为当地百姓和热心人士所捐,任何市民都可进入“驿站”品书,“驿站”也将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因为我觉得现在数字阅读很普遍了,如果我们单纯做阅读空间,我怕会把很多老百姓拒之门外。而把驿站做成一个分享的空间,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交流、互动、分享,这样就多了学习知识的机会,很多老百姓就能进入到我们的驿站。从国外的很多经验也能看出,实体阅读空间越来越重视交流性、互动性,包括社交性。我们甚至可以把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的种种需求都会纳入到读书空间里来。所以我认为阅读推广,不是简单地用传统的方式去推动,而是有系统性的思考。从实际效果上,我们这种平台对于推广全民阅读有实质性进展,大家参与捐书、读书、借书的热情高涨,借阅量大大增加。截至目前大约有一万五千本的捐赠,每个月有500本的借阅量,借阅量累计也比较高。”
梁军回忆,在推动驿站的工作中,有很多让他触动的事情。“记得有远在内蒙古的朋友,听说有我们这样一个平台后,就把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图书搜集起来,专门坐着大巴车送来。还有一个外地的年轻人,他要离开北京的时候,把自己所有的书籍打包专程送过来,他说为了这些书籍,以后也还会来到这个城市,来到北京,来到书香驿站。我觉得这是一种分享,把自己的文化专属品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他们捐书,是通过书籍传达友善和希望。”
梁军说:“我们让百姓捐书百姓看,这个空间也把很多爱书的人凝聚起来,有老专家、老作家、大学生、白领,还有很多孩子。随着越来越多的书捐过来,我们也把这些爱心汇集起来捐到贫困地区,目前和河北张家口的公益组织形成对接,把很多书籍捐到需要的地方,捐给需要的人。”
书香驿站励志要打造“全民阅读”新概念。梁军这样理解“全民阅读”:“既然是全民阅读,就应该推动全民参与。现在一些读书会,或者是一些精英人士参与的阅读平台,圈子和范围还是比较小,普通的群众还是参与不进来。我們主要还是推动群众阅读,想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要把社区平台和社区服务的功能引入进来,让大家有尽量多的机会参与其中。”
梁军介绍,如今很多街坊邻居走进驿站,一起读诗,谈论文学,谈论社区的历史,写一写身边的故事。书香驿站以这样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增进他们对于阅读、文化,历史知识的兴趣。
“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实我们的阅读新概念就是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美好生活,美好社区做服务的。不是一个简单地为阅读而阅读,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改变,为了各种需求的发展而存在的。当我们真正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社区,学习型的组织,大家在这个氛围里面推动阅读,全民阅读才会变成一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