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霞
[提要] 高职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系列问题对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应当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探讨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的方法和途径,以伦理规范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做好学生的交流疏导工作,以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的精神生活,加强社会网络监管,营造健康文明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行为;网络道德;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24日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人们带入了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也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由于高职学生在虚拟社会中往往无法保持高度的自律意识,导致网络行为失范,引发高职学生网络危机,对网络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严峻挑战。如何坚守高校网络阵地,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航向,是摆在高校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网络行为主要表现
(一)任意浏览或转发网络不良信息。由着自己的意,毫无选择地浏览传播不良信息。由于网络较为开放,信息传播范围极广,大学生若想浏览观看色情、暴力和反动言论等信息是轻而易举的。据问卷调查,有6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偶尔在网上有浏览过色情等不良信息的行为;13%的学生有经常浏览这些不良信息的行为;只有24%的学生无意中看到的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表示不主动浏览。问卷中对“网络中偏激的传言在未经确认是否真实的情况下是否会随意转发”这一问题的回答,28%的学生表示曾经转发过,47%的学生的表示“可能会转发”,只有25%的学生表示不会随意转发。某些网络传闻是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的谣言,有些甚至是打着道德的旗号对他人的口诛笔伐。高职学生缺乏分辨能力,随意转发这些信息很可能成了这些人的帮凶,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痴迷于网络垃圾文学。网络文学的零门槛与开放性,为广大网民开辟了任意书写的天地。但是随着商业力量的无序式介入,网络文学现已沦为码字游戏。这样的“快餐文学”却很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很多学生表示自己非常喜欢阅读网络小说。经问卷调查,30%的学生每天阅读1小时以下,42%的学生每天阅读网络小说1~2个小时,22%的学生每天阅读网络小说3~4小时,6%的学生甚至每天阅读网络小说5小时以上。他们被奇幻、修仙、穿越的故事情节吸引着,看了上回等着下回,欲罢不能。而网络上的经典名著对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对“阅读网络小说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的回答,67%的学生认为网络小说对学习和生活有消极影响。虽然网络文学有过极少数优秀作品,但大部分网络小说内容肤浅、往往宣扬名利至上、享乐至上、情爱至上的价值观。高职学生因其判断力、鉴别力有限,容易受到网络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误导,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的冲击容易导致道德选择迷惘、价值取向紊乱。
(三)宣泄“虚拟自我”的网络交往行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它打破了现实世界的人与人的交往规则和道德标准。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容易导致个人行为放纵。据问卷调查,65%的学生认为自己网络交往中很难做到诚信;16%的学生认为网络交往中没有必要讲诚信,只有19%的学生认为网络中应该与现实交往中一样要讲诚信。在网络交往过程中,网络规则允许人们带上伪装的面具,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不必要像现实社会中那样担心会受到老师、社会舆论的监督。快乐原则支配着人的欲望,个体心中被压抑的“本我”在无道德束缚的状态下像脱缰的野马得到宣泄。这些肆意性的网络行为,缺少人情味,忽视道德限制,引发高职学生交往的信任危机。同时,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弱化、性格孤僻、自卑冷漠。问卷中对“你喜欢真实的自己还是网络中虚拟的自己”的回答,居然有39%的学生回答“喜欢网络中虚拟的自己”。他们在网络中扮演理想中的“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沉醉在网络表现出的自我成功的喜悦中。网络扩大了虚拟的人际交往圈子,却削弱了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意识,他们往往不善于表达情感、不易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伦理,面对现实人际关系有明显的不适应,甚至导致个体交往障碍、人格异化。
(四)沉迷于虚幻世界的网游成瘾现象。网络成瘾是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而自身脱离不开网络的诱惑所导致的。据调查,网络成瘾主要问题表现为网络游戏成瘾。通过随机选取学校不同专业的20个班级学科成绩排在后5位共100位学生的调查,发现其中72位男生中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有迟到、逃课、熬夜玩网络游戏的现象。这些学生平时也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有些学生为了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稀缺的高级装备,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奋斗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由于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得不到正常的休息,造成身体素质下降,平时经常精神萎靡。专家分析,暴力游戏虽然不至于直接促成犯罪,而一旦在现实中遇到有游戏中类似的人际关系冲突时,他们会倾向于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引发犯罪动机。网游世界的低俗卑劣对网络的道德环境造成极坏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长期持续不加制止,将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二、高职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对策建议
无论在现实社会中还是在虚拟网络世界,学生的内心都有寻求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需求。他们渴望自由、共享、互助、平等的网络生活,呼唤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应该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以伦理规范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以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的精神生活,多渠道进行互动交流和实践活动,唤醒主体内心的自觉性,遵守相应的网络伦理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树立坚定的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共同维护网络的良好秩序。
(一)道之以德——开展网络伦理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现实社会中主体的行为受到社会伦理规范的约束,依靠社会的监督和主体的内心自律同时来维系。网络世界中,网络主体的行为失去了外部的约束,完全靠内心的信念来维系。这就需要我们对网络社会建立一种新型的自律型道德。因此,大学生的网络伦理规范教育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完整的网络伦理学科体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需要在现有的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不能与传统的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应着眼于学生的伦理素养和精神品格的全面提升。首先,网络教育可以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大学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省、克己的精神。儒家传统伦理为构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自律提高了内在的理论基础。儒家的“慎独”思想提倡修身克己,在今天的网络道德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伦理教育,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觉行动,在网络世界中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保持高度的行为自律,克制不正当的欲望,真心为善。网络伦理教育既要参照现实社会的道德原则,同时又要考虑到网络世界的特殊性。网络伦理规范教育的前提是需要确立网络道德准则,界定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学生能够分辨网络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应该明确自己在其中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取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能够清醒地认知网络人际交往中的风险,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二)疏之以心——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做好学生的交流疏导工作。网络以其丰富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吸引着大学生网民,网络也以同样的优势为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创造了新的空间,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应该将网络德育纳入到校园网络建设之中。首先要做好校园主题网站和网页的建设。利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健康的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从网络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近几年的校园BBS网络平台、校园微博群也值得借鉴。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帖或回复、发表文章、交流思想、讨论时事新闻,各种思想观点得以碰撞,被学生称为“虚拟社区”。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博客、QQ、微信等手机交流平台已经在大学生群体普遍使用。目前,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也成为展现校园文化、服务学生、提供校园信息查询和热点速递的自媒体交流新平台。这些网络平台应由教师和学生组织专门管理和维护,对于不当的言论,可以由负责人给予正面引导或删除,及时消除负面影响。教师可以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心声,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心里箴言、哲理故事、励志视频、热门话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与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扩充思想教育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避免高调说教产生抵触心理使教师的主导力减弱,影响交流效果。这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教育对象的信任,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氛围,有的放矢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三)导之以行——开展全员社团化活动,引导学生的课余精神生活。要解决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差问题,还必须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学生的课程压力少,课余闲暇时间较多,引导和管理好学生的课余活动,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正当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机会。开展大学生全员社团活动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补充。我校尝试全员社团化工作,学校从学生社团的组织架构、成立、管理、指导教师聘任及考核办法、奖惩、社团成员活动积分认定等均有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要求全院每一位学生都加入社团,实施社团课程化管理。学生社团按照学校的管理条例和各社团的建团宗旨,开展社会实践、体育竞技、文化娱乐、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科学创新、理论研究等各方面的活动。全校已经成立了120多个社团,让每名学生都走出寝室,走下网络,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从网络虚拟世界的自我释放变成社团活动中真实的自我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压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传递信息、联络感情、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将学校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将号召变为社团组织的倡导。学生学习精力更集中、创新意识更突出,而且对网络的依赖性明显减少,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四)齐之以规——加强社会网络监管,营造健康文明网络环境。网络主体行为失范的现实原因之一是政府的相关部门网络立法相对滞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良好的网络环境的土壤中。当下网络环境中,一些商业网站为了吸引网民,抓取利润,在网页背后隐藏大量淫秽、色情等内容来夺人眼球。政府必须通过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才能预防和遏制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韩国是第一个由国家规定强制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在促进网民的自律意识,对改善网络环境和安全性等起到明显作用。英国政府成立“互联网监看基金会”在打击网络色情等方面功不可没。我国政府从1994年至今,陆续颁布了关于互网络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为我国信息网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一些法规在执行中缺乏可操作性,使得网络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失范。因此,政府应该加快互联网立法,对网络主体和网络环境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才能正本清源。同时,可以发挥广大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动员社会的各方面的力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引领,对符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网络文化给以肯定和弘扬,对腐朽落后的网络亚文化给予抨击和消除,扬善惩恶、扶正祛邪,引导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