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博
[提要] 随着我国农村市场化的迅猛发展,各级供销合作社肩负着发展合作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使命。本文基于网络组织的特征,通过研究供销社网络组织发展现状,指出其传统的网络优势在逐渐减弱,并从其内外部运行机制创新的角度,进一步丰富网络组织理论,提出供销合作社新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关键词:网络组织;供销合作社;运行机制
基金项目:浙江省供销社2014年度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网络组织理论的供销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SS15)
中图分类号:F717.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24日
引言
林瑞辉、李维安(2000)认为:“网络组织是网络联接形成的组织系统,其内部特征展现为:由一个个网络结点相互联结,信息流基于一定的协议驱动网络组织的正常运转,组织内部通过不断的重组网络结点以适应外部环境,网络组织目标通过网络结点(内部成员)协作创新实现”。这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市场、网络和科层三种组织形式中,学术界倾向于将合作社界定为网络组织,主要理论依据有以下三点:第一,合作社的基础是互惠和信任。Thompson(2005)将团结、利他主义、忠诚度、互惠和信任五个要素归结为网络组织存在的原因和功能,他认为在动态环境中成员间的互惠和信任是合作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两个显著要素使其明显具有网络组织的功能;第二,合作社的路径依赖性。网络的形成与演进的路径依赖特征承担了企业家创造性演化的组织功能。就合作社而言,虽然各成员保持其独立性,但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存在一定的路径;第三,Maynard(2004)认为,网络组织作为一种组织的混合形式,为达到维持交换关系,满足适应性变化,并协调交易活动的目的,需要汇集资源,利用合同进行协调,通过竞争与合作实现组合。基于这三条判断标准,Thompson和Maynard将合作社界定为网络组织。
一、我国供销合作社的网络组织优势
(一)自上而下完整的体系形成组织系统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供销合作社形成了遍布全国城乡的组织网络。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包括: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直辖市、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省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专区、州、盟供销社办事处)、县(旗)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基层供销合作社。其中,供销合作社的根基在于基层供销社,而省市各级联合社作为政府机构,起着指导基层合作社工作的作用。由此,供销合作社形成了上下联结、横向联系、遍布全国的网络组织系统。
(二)遍布全国各地的经营网点形成网络结点优势。依据网络外部性分析,网络价值随着可联结结点数增加而提高。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点适应农村地域广阔、生产分散的特点,具有点多面广的流通网络资源,基本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有利于信息传播和农产品集散。社内经营网点增多后,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各网点间经验交流面广了,能获得更多的经营信息,所有网点都可能从规模经济中获取更大的价值。
(三)畅通的物资流通渠道形成经济链优势。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链可以说是网络组织优势的最重要体现。供销合作社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服务加工、流通周转等方面有相当的实力,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经营和库存体系以及承上启下的经济链条。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供销社对现有的经济链条加以整合和拓展,在进一步发挥传统的商流、物流优势的前提下,构筑市场化的包含资金流、信息流在内的网络新体系,对畅通产销渠道及商品流通的速度、规模、效益等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四)基层一线供销业务人员形成人力资源优势。在长期和农村的商贸往来中,供销合作社内部逐渐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农贸商品流通的经营人才。这些业务人员,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既了解农村市场和农民需求,又熟悉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结合目前人才市场上涉农人才稀缺的情况,对现有业务人员进行营销、连锁经营业务知识系统培训后,可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优势。
二、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现存问题分析
(一)组织基础弱化,基层社改革滞后。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仍然是整个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最薄弱环节。改革滞后、发现缓慢、机制不活等问题相当突出。有的固守传统业务,不能及时开拓新的业务领域,错失了在农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过程中加快发展的机会;有的不能捕捉经营契机,逐步放弃了传统业务的经营,甚至把农资等特定商品的市场经营权转租给个人;有的靠出租资产设备勉强维持。此类做法导致传统业务业已形成的优势很难持续,组织基础弱化。
(二)组织体系涣散,经济联系松散。由于诸多复杂的原因,供销合作社系统没有形成网络组织存在所要求的产权和利益联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销社的联合性和系统性出现逐渐弱化的现象。从垂直网络来看,上级社与下级社之间、社有企业与基层社之间更多地表现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未能找到上级社和下级社经济利益的结合点,仅有的一点经济联系也是依靠政府的行政联合职能推动的,不能形成发展的合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销社内部网点的协作性受到严重影响,原先的物资流通链条被拆散,部分供应链甚至已断裂。现在农村遍布的经营网点基本是自行其是,各不相干,使得供销社整体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产权制度缺失,供销功能减弱。供销合作社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其产权制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纵观建国后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民办”到“官办”,再由“官办”回到“民办”的几次转变,各级供销社不过是社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享有资产的法人财产权,而不是最终所有者。因其体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供销合作社尚未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外部运行机制,这使得供销社传统的供销功能明显减弱,表现为:缺少市场化意识、竞争意识,没有形成企业化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民群众对供销合作社的利用率低。
三、供销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创新
(一)产权归属和治理结构的创新。供销合作社产权制度改革首先必须明晰产权主体。从实践来看,“供销社现有资产作为合作社联社所有,并由合作组织章程乃至相关法规规定用于当地农村合作事业”这种产权归属方案较为简易,运行成本较低,相对有利于供销合作社将来的快速发展。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开放办社,广泛吸收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加入供销社组织,并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供销社的新组织基础和主体。各级供销合作社在组织体系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以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为主体、民主管理为核心的组织管理体制,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完善了治理结构,调动发挥了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内部组织运行体系的创新
1、基层运行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采用基层供销合作社依托当地主导产业,以经营设施、场地、资金等方式出资,与农民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也可采用实力雄厚的社属企业直接出资,与农民共同建设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专业合作社的构成人员可以包括基层社内职工、农产品经纪人、经销商、当地农民等,以便共同致富。基层供销合作社应充分利用发掘商品流通网络形成的市场竞争优势,在将农贸物资引入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的同时,围绕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主导经营专业合作社,密切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农民的联系。
2、区域经营网络创新,正确处理系统内各单位关系。一方面重点加强上级社与下级社经济利益联系,使各级联合社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目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以区域性连锁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商品经营领域为阵地,加强各级联合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打造区域性的经营网络;另一方面正确处理联合社与直系企业的关系,深化社有企业改革。社有企业其掌握的经济资源较其他合作经济组织更集中、经济实力更强大,各级供销合作社应积极响应社属企业的发展需求,通过社内企业的发展壮大,使供销合作社业务经营走出困境,做大做强。
(三)合作系统经济链的创新。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的组织优势,发挥其群体规模效应。一方面优化全国供销系统的组织体系,明晰各级组织的产权结构和经济关系。各级供销社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的经济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应负责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省、市、县供销社应利用信息服务和物流配送上的优势适时建立连锁经营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乡、村基层供销社应及时建立连锁经营分销中心,占领标的市场,夯实网络组织的基础;另一方面各平级供销合作社之间应摒弃各自为战的观念和打破地域限制,加强分工联合,采用控股、参股、授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最优化、效益最大化,通过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信息、知识在水平方向更快地传播。
(四)基层供销社选人用人机制的创新。为加强基层社的人员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招聘、培养等途径适时地将农村能人吸收到供销社系统中来,使一大批优秀基层社主任脱颖而出。具体包括: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农民致富带头人充实基层供销社班子;吸纳社会能人到基层社兼任主任、副主任;将基层社人员派往外地学习、挂职锻炼;从联社机关、县直公司选拔等方式,采取多种设施促进基层社发展;吸纳农村优秀经营者到基层社发展的专业合作社担任负责人。
四、供销合作社外部运行机制创新
(一)正确把握供销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供销合作体系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政府对供销社干预的“度”,既要避免政府的控制和过度干预,损害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独立性,又要考虑供销社代表弱势群体利益的特殊性,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供销社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可以依赖的有效助手,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农民公共产品需求信息的反馈都需要借助供销社这个组织。
(二)科学处理供销合作社与大型连锁流通企业的关系。以农产品流通为例。农产品通过传统渠道进入超市或农贸市场流通环节众多,不仅使得蔬菜的成本层层增加,每一环至少要增加5%~10%的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农产品的损耗,最高达20%,其中蔬菜损耗更高达60%。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采用作为农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创新模式——农超对接模式,通过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发展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通车形式,实现了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合作社与大型连锁流通企业的直接对接。此举对供销合作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配送成本以及减少市场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灵活处理供销社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供销社的传统优势主要在流通领域,要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合作,当务之急在于通过多种方式把上游生产资料供应商和终端销售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供销社与上游供应商应改变单一的买卖关系,逐步达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考虑通过协议方式形成要约:上游供应商按照供销合作社要求提供所需的物资,形成批量供应;供销合作社及时向上游供应商进行信息反馈,反应市场动态,减少经营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0.3.
[2]Maynard,C..The Economics of Hybrid Organizations [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2004.160.3.
[3]张为付等.新形势下我国供销合作社模式创新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