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品牌:以学生的真实成长为旨归

2016-05-14 13:58杨文娟
中小学德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品行核心素养

杨文娟

摘 要 学校品牌建设应直抵学生的真实成长。把学生的真实成长视为学校品牌的核心追求,可以在大量的实践研究中找寻到促进教育品位、品质、品行提升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学校品牌;真实成长;分享品行;教育品位;常州市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4

所谓学校品牌,是指学校名称、标识与学校独特文化内涵的结合,是学校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教育教学质量为基础的,得到社会认可的无形资产[1]。品牌,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但历史较长的学校却不一定能形成品牌。所以,品牌的形成需要特定的过程,要历经品位、品质、品行的不断锤炼。

一、在对学校品牌循序渐进的认识中追求教育品位

十二年前,笔者开始担任常州市实验小学校长。当时,常州市开始推进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其中有一条,即必须鲜明地提出学校品牌。懵懵懂懂中,学校提出了打造“分享教育”品牌。三年过去了,总结评估时有人提出:作为刚刚开始的研究,提品牌为时过早。建议在新一轮规划中,把常州实小这块金字招牌作为学校的品牌提出来,理由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常州实小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口中质量优秀的品牌学校,是全体市民人人知晓、心向往之的地方。这促使我们对学校品牌进行了深入思考:无论是常州实小还是分享教育,指向均是学校,换句话说,学校即品牌。那么,办好学校,让学校有一定的知名度又是为了什么?名,还是利?显然都不是。好的教育,应当以促进学生的真实成长为旨归,这才是学校品牌的核心价值追求。新一轮三年规划开启之时,学校厘清了思路:真正的学校品牌,必须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学生的真实成长,才是学校最大的品牌。于是开始致力于学生分享品行的养成研究,期待从常州实小走出的学生,能够“有智慧、会分享”,无论走到哪里,分享品行都能够相随相伴。

二、在对分享品行内涵的深度解读中理解教育品质

所谓分享品行,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利、某种机会、某些智慧、某种思想或情感与他人共同享用的行为,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典型表现。分享品行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分享品行的核心价值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尊重,是一种内化了的高尚道德品质。

(一)为什么要研究分享品行——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1.国外学者关于分享的研究论述

英国学者戴维·伯姆(David Bohm)指出,对话并不意味着只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它可以在多个人中进行,甚至可以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2]只有在真正的对话中,人们才可能达成有价值的分享。如果群体成员能够分享一个共同意义,就能够分享彼此,进而创造出一个共同意义,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

那么,分享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答案或许会让你感到惊讶:一半是出于善意,一半是因为自私。分享的好处: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时间,随着同事不断地进步,你就可以把更多的工作交给他们;更多地享受工作的乐趣:因为同事们将更加愿意和你一起工作;取得更好的业绩:因为你的团队将变得更加高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3]

国外学者的思想启示我们,分享教育应立足于创造更富活力的互动,进行更富意义的对话,追寻更具人本的学校文化,在一种真正开放的心态下不断丰富、提升所有参与者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能力,最终促成高品质的分享品行的达成。

2.古代中国关于分享的理解表达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倡导“有教无类”,宣告教育不是贵族的专利;“布学”于四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文化教育的大提高;播学于平民,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这些正是其分享教育思想的体现。颜之推《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其中就蕴涵着对话精神。翻阅中国教育家的著述,这样的论述还有很多。

3.当代中国关于分享的内在要求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之“德”,于小学生而言,最缺乏的可能是“利他”之德,即:心中有他人,为他人甘心付出。因此,加强学生的分享意识教育,注重学生分享品行的养成,无疑与“立德树人”要求一脉相承。

(二)分享品行如何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思考

常州实小对分享品行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借鉴台湾复兴中学的品德教育框架体系,学校从分享的英文单词“share”入手,尝试建构了“会分享的实小人”的标准,即:S(Sunny)阳光——热情、坦诚、乐观的人;H(Helpful)互助——能担当、善合作、愿奉献的人;A(Autonomy)自律——有规则意识、自主、自律的人;R(Real)求真——喜欢发现、探究、创新的人;E(Ethics)道德——能够辨别是非、有行为准则的人。这样的建构尽管直观、可操作,但缺乏学术思维与系统思考。

第二阶段:课题核心组成员不气馁,另换角度,开始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工作。学校向教师、家长、学生发放问卷3000份,以“你认为‘会分享的实小人应该是怎样的?写出最认同的三个关键词”的方式来汇聚智慧。经过梳理,获得广泛认同的关键词有:合作、交流、互助、给予、阳光、信任、宽容、大方、包容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邀请专家进行了理性建构。经过多轮研讨,得出了对课堂生活中学生分享品行的表述,即:愿倾听、敢质疑、善合作、乐表达。

第三阶段:理性剖析发现,“有智慧、会分享的实小人”是相对笼统的概念。在找寻分享品行表达的同时,实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于是,我们在对中美中学生核心素养比较、台湾国民核心素养的架构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内优秀学校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述等的疏理中受到启示:分享品行必须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素养。为此,学校提出了“关爱生命、公民意识、团队合作、独立思考、热爱阅读、主动探究、知书达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学会学习、艺术审美、自我实现”的核心素养的表述。再一次问卷调查后,排名前五项的核心素养为:团队合作、关爱生命、学会学习、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认同率最高的“团队合作”,比例达到了66%——这恰恰是分享的前提与表现。

第四阶段:2016年初,国家层面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新鲜出炉,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九大方面: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基于此,学校核心研究团队结合之前的研究,提出了“人格打底、学力护航、素养为上”的总要求,具体则表述为:以“分享品行、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为人格基础,以“积极参与、合作分享、创新实践、自主发展”为学力模型,以“扎根、吸纳、向上、舒展”为喻,展现学生“基础扎实、学会分享、阳光健康、自信大气”的素养特质。

根据以上四个阶段的研究,我们最终确定,“分享品行”是常州实小学生的重要核心素养。

三、在对学校品牌意蕴的深度挖掘中养成分享品行

课堂生活是学生最重要的学校生活场域,加强课堂生活中学生分享品行的意蕴挖掘与策略研究,有利于师生形成共识,拥有更加有意思、有意义、有品位的学习生活。经过分析归纳,我们认为课堂领域中学生分享品行为:愿倾听,敢质疑,善合作,乐表达。

(一)愿倾听:分享品行的首要元素

倾听具有以下特征:带有一种主观态度,即虚心、诚恳、认真、专注,是有意识、主动地听;具有思维的过程,即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对于听到的信息能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并给予恰当补充、纠正、帮助。它与“听讲”虽有共同的词汇“听”,却有主动与被动之别。因此,倾听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表现出主动学习的特点。

如果说“倾听”是一种行为,那么,“愿”就表现为一种品质。“愿”即:愿意,自愿,心甘情愿,是一种内在情感。无论对方讲什么,听得懂或听不懂,喜欢或不喜欢听,都能耐心听完,给予对方极大的尊重,这是分享品行养成的首要因素。课堂生活中,“愿倾听”的分享行为表现在七个方面,即:当他人发表意见时,我能注视对方,聆听发言;当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我愿意再听听别人怎么说;当我不会独立回答时,我想从他人的回答中得到答案;学习小组讨论时,我能专心听他人发表意见;当他人发表与我不一致的意见时,我能耐心听完再发表意见;自己正在做,但需要听他人发言时,立即停下手上的事情聆听;在别人没有表达完整时,不随便打断。这样的归纳具体可操作,对课堂里有可能发生的倾听行为,都进行了行为上的指导。

(二)敢质疑:分享品行的深层要素

所谓质疑,即:提出疑问或疑惑,请人回答。可惜的是,敢于提出不懂之处的人并不多。有的因为缺乏学习与思考,没有产生新的问题;有的因为思维定势,唯书本、老师为尊,习惯了“听会”知识;有的因为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勇气,明明有问题,却不敢提出来;还有的因为不懂装懂,滥竽充数,不知道如何提问……因此,如果说“质疑”是一种行为的话,那么“敢”则是一种品质。“敢”即:勇敢、大胆,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与勇气。在课堂上提出“敢质疑”的要求,就是要求学生不惧权威(包括书本、老师等),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针对教材内容,我能提出问题,并试着回答;对于他人的回答,能够在听仔细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不懂的地方,我能大胆提出来。

研究团队提炼出四条敢质疑品行的养成路径,即:①给予质疑的时空,提供敢质疑的土壤。“敢质疑”需要一种安全的课堂心理氛围,需要良好的课堂生态。只有课堂真正还给了孩子,只有学习真正是自主展开的,孩子们才可能有表达的欲望,有质疑的勇气。②教给质疑的方法,提供敢质疑的“支架”。通过研究,提炼出对文题有“疑”、对同伴存“疑”、对文本质“疑”等方法。③适时追问,提升敢质疑的品质。引导带着问题去听讲,带着问题去对话,在对话中敢于表达自己的疑问。④预习存疑,养成敢质疑的习惯。学校开展了预学单实践。预学单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质疑的机会。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越来越敢问,会问。

(三)善合作:分享品行的直接因素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善合作”的品行,除了方法的指导,还需要有效的训练和有意识的设计。如果说“合作”是一种行为的话,那么“善”就是一种品质。合作不一定是分享。真正的“分享”需要态度、方法,甚至情怀。所谓“善”,首先表现为“会”,即:有主题、有分工、有方法、有成效。其次表现为“能”,即:“当自己需要他人帮助时能够主动提出,寻求支持;当他人希望得到你的指导与配合时,能够很乐意、友好地共同完成。”第三还表现为“妥协”。几个人的意见不统一时,不固执己见,愿意听听别人的想法,如果他人的观点或做法的确比自己的好,就要学会妥协并积极配合,这样的合作才会愉快、高效。

(四)乐表达:分享品行的综合表征

表达,作为课堂上学生最具综合性表征而存在。具备分享品行的孩子应当是乐于表达的人。因为无论是经验还是智慧,都需要一定的输出渠道,而“言为心声”,语言表达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如果说“表达”是一种行为的话,那么“乐”则是一种品质。希望每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快乐地与他人分享,所以,“乐”就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品质。

“乐表达”的分享品行养成有八种途径,即:①形成话语体系:对课堂发言者要有一定的“规定性”,即:课堂上首位发言者,能够自信地表达“我的观点是……”“我认为……”,其后补充者,既能欣赏他人,又能落落大方地补充。②营造安全环境:这种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甚至几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样心无芥蒂的对话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③激发表达欲望:可以提炼出“由易而入”“设疑探秘”“创设情境”等方法顺应学生的心理,只要让学生感受到表达是一种释放、一种交际、可以张扬个性,他们就会愿意表达。④善于铺路搭桥:提供准确的表达规范,营造安全表达的环境让学生有乐于表达的兴趣与方法。⑤充分开放空间:只要能给孩子们提供各种合作、交互的平台,就能实现生生之间的互动,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⑥提倡体验实践:如果课堂都能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找到新知与生活的融通点,就一定能展现蓬蓬勃勃的“乐表达”的课堂生态。⑦适度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内容广了,思维活了,表达欲望会更强烈。⑧开展丰富活动:有了亲身经历,所以感受会更真切。而真切的感受能让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成为可能。

分享品行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如学校品牌需要岁月的沉淀。从外在的追求到内在的研究,从教育品位、品质、品行的视角审视学校品牌的意义与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唯愿分享常伴你我左右,品牌能够常驻心中,让学生真实成长成为教育人一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那岚业,基础教育学校品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11.

[2][英]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9.

[3][英]马克斯·兰茨伯格.分享:麦肯锡员工培训之道[M].刘祥亚,译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品行核心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品行障碍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相关研究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浅谈校外教育在我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
不耻下问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