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亮
摘 要:“概念—规律—运用”堪称物理教学的三部曲,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复习概念和规律,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恰恰反映学生解题的能力,是运用的有效体现。因此,从明确习题课的教学目标及授课方法、掌握习题类型及解题方法、遵循习题教学的组织原则、习题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法等方面阐述优化物理习题教学。
关键词:优化;物理习题;课堂教学;解题能力
“概念—规律—运用”堪称物理教学的三部曲,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复习概念和规律,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恰恰反映学生解题的能力,是运用的有效体现。因此,优化习题教学,提升解题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既能开发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检验教学效果。本文从几方面阐述如何优化习题教学。
一、优化的前提:明确习题课的教学目标及授课方法
习题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典型例题的解答,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授课的方法多数采用讲授法,将知识程序化运用在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上,学生模仿解题的方法进一步思考其他问题。
二、优化的依据:遵循习题教学的组织原则
习题课的教学目的性较强,体现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内容,能反映学生是否领会知识内容,反馈他们解题的能力,因此,习题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几个组织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教师结合教材章节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明确知识的重难点,能让学生一边解题一边理解概念和规律。
2.循序渐进原则
习题的选择编写面对全体学生,难易程度适中,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将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他们思考。
3.精讲多练原则
习题课上,教师做到精讲,学生要多练。最好是教师做一道题,学生做两道题,或者学生做更多题。学生模仿时,要求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能够准确理解每一步,学生做题时,看清条件,联系概念和规律,确定解题的程序,注重解题过程,解题后及时反思。
4.培养性原则
教学中分析题设条件,建立物理模型,进行推理,找出因果关系及等量关系等,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应用数学工具培养物理变换能力,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形成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5.反馈和调整原则
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反映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习题内容,及时辅导训练,逐个突破。
三、优化的过程:掌握习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习题类型多数分为选择、填空、作图、探究实验、计算、问答或证明、综合能力等题型。粤教沪科版的物理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强,是挖掘习题的好素材。围绕问题的设计可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如概念、规律的理解可以编写为选择、填空题;有关物理公式的运用编写计算题,物理规律的探究运用于实验题。定性分析多数采用直接判断、比较或类比、假设以及构建物理模型等方法;定量计算采用求解、赋值、等效、图像分析等方法。学生熟悉了解题方法,把握审题的技巧,难题迎刃而解。
四、掌握习题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法
习题课堂教学的优化总体要求学习周期短,耗能少,学习效率高,领会快。因此从几方面优化:
1.习题选择有针对性,能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突出概念及规律
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授课的进度,学生理解的程度,考虑基础知识的覆盖率和重点知识的重复率选择习题,依据教学内容和不同阶段要求统筹安排,以较少的题量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质量的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选择习题时分别体现“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内容,加深理解。
2.习题的设计具有典型和较强的启发性
设计的题目能举一反三,能一题多变,富有启发性,结合学生完成的程度,发现问题运用习题补救。比如,电学中的欧姆I=U/R,讲解计算时强调I、U、R三个物理量在同一段导体上的同时性、统一性,运用在串联、并联电路时的等效性编写习题。比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压表V的示数将__________,电流表A与电流表A1示数的差值将___________。(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此题启发性强,反映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首先学生明确电压表V测量支路电压,示数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无关,其次电流表A、A1分别测干路电流和滑动变阻器支路电流,两示数的差刚好是R2支路的电流,问题就解决了。
3.习题内容有梯度
习题的选择或编写应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坚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往里面剥,具有一定的梯度,将内容理解透彻。以凸透镜成实像规律为例,设计梯度的内容:(1)从物距等于两倍焦距观察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倒立的实像,然后u>2f,f
4.习题能体现学生的解题能力
习题的类型多样性,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以及综合题等,内容的设计难易结合,文字叙述与公式计算结合,生活素材与知识内容结合,实验操作与理论依据结合,能体现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分组实验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2)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滑轮组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3)再用第1次实验中的装置做第3次试验,表中第3次试验中空缺的数据应为:绳端移动距离s= cm, 机械效率η=
。
(4)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 。
此题综合性强,能体现学生的解题能力。解答(1)的问题从绕轮子的绳子的股数n=s/h计算,选择“乙”;(2)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中得出W有用相同0.4W,但是W额外不同,由于第2次实验的动滑轮个数多,W额外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低。(3)依据η=W有用/W总计算及比较表格的数据,得出结论。
五、在习题教学中及时反思,引导学生消除畏难情绪
习题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课堂练习或讲解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关注他们训练的表现,如果他们出现呆板、停滞的表情或者对你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跟不上步伐时,很可能他们不懂,此时教师需要耐心,从习题内容分解,将难度大的内容化解,分步解答,让他们能理解接受,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克服学习障碍,逐步排除学习困难,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体会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产生较强的求知欲,感受进步的喜悦。
总之,习题的解答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验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上好习题课是物理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教师需要精心编写习题、选择习题,有效地讲解,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上,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孙世杰.优化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J].考试周刊,20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