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

2016-05-14 12:08黄苑芸
新课程·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阅读课文思考题历史

黄苑芸

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学科素质教育的实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因为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智慧之源”。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阅读中学历史课文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中、高考中的材料解析题型,就侧重于考查这一能力。阅读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这是一种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阅读能力只有在科学的阅读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得到发展,本文我谈谈个人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能力的教学实践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目录,宏观把握历史教材

历史教学中必须用系统思想看待课、单元、册、学科中的知识,要把由课组成单元,由单元构成册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追本溯源,承上启下,而不是把它们彼此孤立、割裂,否则就不能学好历史。因此,我们在教授某一课时,不能把所教内容从整体中抽出来,而应从整体上去分析把握,并弄清该课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以利于突出重点、难点。为此,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必须首先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的目录,让学生从客观上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上册时,我首先要求学生阅读目录,了解本册教材分为五个部分,即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伟大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然后告诉学生:中国近代史所讲述的历史是中国怎样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然后中国人民又是怎样进行抗争并摆脱民族危机,取得了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学生首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接着要求学生再仔细阅读第一单元的各课目录并找出各课之间的联系。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得出:第一课讲述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课讲述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三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第四课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通过这样一分析,已做到纲举目张,学生对整单元的脉络已十分清楚,再去阅读每课内容,也就较为轻松了。

二、指导学生阅读引言,发挥指向作用

历史教科书每单元、每课开头都有一段引言,单元引言所列的基本史实是以相互关联的状态展现出来的,所谓关联,就是把分散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按照一定的指向进行组合。在举出其重点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得出结论,从而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有一个完整的全面认识。新课引言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形式展现出来,它就好比是一个很好的引路人,使学生通过阅读引言,就能大致理解教材线索,从而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我在上《鸦片战争的烽烟》时,先让学生阅读引言,要求学生阅读后找出引言提到的几件大事,引言中提出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1)林则徐为什么要当众销毁鸦片?(2)历史上为什么将英国第一次对华侵略战争称为鸦片战争?(3)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阅读完这三个问题,学生就能答出引言提到两件大事,即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这样学生就很明确该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让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课文,明确阅读目的

每节上课前,教师应对课本及相应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几个知识性、能力性、思想性都较强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课文。例如,我在教《近代工业的兴起》这课的第一个知识点——从“自强”到“求富”时,我提出一系列问题:(1)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2)洋务运动产生于什么时候?(3)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提出的口号是什么?创办民用工业提出的口号又是什么?(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这个知识点的内容,由于有思考题引路,因而学生阅读时目标较为明确,基本上都能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疑点,落实了基础知识。

四、指导学生阅读图画,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插图、地图表格,以及专门配备的地图册等,都称为图画。我们常说读历史要“左图右书”,“图”就是指图画。历史是对过去具体事物的再现,而不是抽象事物,缺乏图画的配合易使史料失去直观感、时空感,让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接受。图画在教材阅读中通过与教材内容相配合,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例如,让学生读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然后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学生看出:北京人的前额低平而向后倾斜,眉嵴骨较粗壮,颧骨高突,鼻子宽扁,嘴部前伸,下颏不明显;而山顶洞人前额倾斜逐渐减少,额部逐渐丰满,眉嵴骨趋向薄平,颧骨趋平,鼻子有明显的前鼻棘,嘴部明显后缩,上下颌骨逐渐由前突而后缩,有明显下颏。由此得出结论: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这样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掘,活用历史知识等,从而提高阅读学习效果。

五、由讨论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拓展历史知识面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就阅读前布置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讨论得出答案,这时学生思维活动上升到最活跃状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思路,又能加深学生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一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途径找到答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阅读引向第二课堂。例如,就前面提到的学生在回答从“自强”到“求富”时的一系列问题时,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我没有当堂回答学生的疑问,而是引导学生回家后上网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或到学校图书室查阅资料,第二天上课再来讨论这个问题。结果他们兴趣盎然地阅读了较多有关文章,第二天的课堂就像一场讨论会,大家畅所欲言,这样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拓宽了知识面,反过来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读史热情。

会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当从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并且具有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质。

参考文献:

谢晓丹.初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5(21).

猜你喜欢
阅读课文思考题历史
超级思考题
超级思考题
人们在圣诞节乐善好施
新历史
2016年《护理学报》继续教育思考题参考答案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理解题的设计分析
自主阅读课文教学设计及其效能
2014年《护理学报》上半月刊继续教育思考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