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卉
摘 要: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让教师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下面就阅读的方法、技巧和误区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谈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方法;教学误区
一、阅读教学的方法
1.目标式教学法
美国学者布鲁纳曾将教育目标分类,为的是便于有效达成各个目标。根据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有关小学中阅读教学的内容也被划分成了三个学段。通常情况下,有关阅读教学的目标都是从这三个维度预设的,包括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和体会情感等。目标只有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才能使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2.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可否认,接受是探究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帮助学生扫清生字词的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应该尝试着自己查字典、与同学探讨等。接着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拎出重点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等。最后,读完文章体会情感时,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能代替表达的,而是学生在探究文章的过程中自己获得的。
3.情境式教学法
这一教学法强调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让他们想象文章所描绘的情境,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在教学写文章和诗词时,它能让学生在阅读之后产生丰富的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牧童》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这首古诗,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自己是牧童,你的童年生活会是怎样的?与现在有何不同?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技巧
1.重视“读”的效果,提出具体的要求
上课时老师经常会说:“请同学们一起将文章朗读一遍”“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等等,这样看似老师给予了学生许多训练读书的机会,但实际上却是机械无效的。我们在要求学生读书时,应该提出具体目标,比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的“读”不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问题思考的,这就真正做到了口脑并用。
2.给予适当的提问,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师的提问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实现有效互动。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包括目标性、引导性和创造性三种。拿苏教版三上《西湖》一文为例,目标性提问是基础,它的问题答案较为容易,比如,提问:“西湖被人们称做什么?”引导性提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提问:“西湖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试着自己概括。最后,“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西湖吗?”便是创造性提问,让学生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注重情感体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阅读教学应该透过文字挖掘文章的内在美。比如,要求学生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还要有感情。情感的表现体现在停顿和轻缓等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品味某一词语用得怎么样?表现了什么?如果替换成其他词语还有没有美感?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最典型的情景式教学法就是通过一段情景描写,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给学生丰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披文入境”的过程中,生情悟理,使审美能力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三、阅读教学的误区
1.预设的目标太僵化,缺少生成性
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因此,从课时安排到具体讲解,从分析过程到标准答案的得出,教师都会进行严格的预设,这样一来阅读教学便失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不是排演,它会生成许多老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处理好临时生成的问题,不为了应试的目的而忽视阅读给学生带来的乐趣。
2.着重解析重点段落,忽略整体感知
每篇文章的布局都是有详有略的,作者会抓住重点部分进行描写,而不是从头到尾泛泛而谈。比如,人教版四上《观潮》一文中,观潮的过程被分为了“观潮前—观潮时—观潮后”三个部分,作者着重描写了观潮时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析的也是这一部分。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整体,观潮时的景象确实是全文最精彩的一个片段,但观潮前人们的期盼是对它的一个铺垫,观潮后河面的平静也是它的一个对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这三部分联系起来阅读。
参考文献:
[1]刘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引导[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
[2]杨泉良.新理念阅读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