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宁
摘 要:“诗言志”,诗歌就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鉴赏诗歌最终的指向和落脚点就是思想感情。鉴赏思想感情应从以下六点入手:了解作家生平事迹,关注序言注解,紧扣诗歌题目,品味诗歌语言,解读诗歌形象,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关键词:古典诗歌;生平事迹;诗歌形象
“诗言志”,这里的“志”,说的就是思想、志向和抱负。用今天的话来说,诗歌就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鉴赏诗歌最终的指向和落脚点就是思想感情。鉴赏思想感情应从以下六点入手:
一、了解作家生平事迹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基础,要把握时代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他们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有的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有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壮怀高咏爱国激情,如辛弃疾、陆游。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诗人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高唱亡国之民的黍离之悲了,如李清照、姜夔等。李白生活在盛唐,他的诗风就豪放飘逸,杜甫亲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抒发的大多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关注序言注解
有些作者在自序自注中会对作品的内容、背景等加以说明,这是领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参考资料。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序言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序便对该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明确的概括,既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三、紧扣诗歌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扣住题目中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便抓住了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直接表达作者对这场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的极大的喜悦之情。陆游《书愤》中的“愤”字,它也把作者的辛酸和激愤之情直接表达了出来。周密的《夜归》,作者用“夜归”统摄全篇,揭示了时间是“夜”,事件是“归”,对象是一位归家的游子;既然夜已“深”了,这位游子还要拄杖而行忙于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
四、品味诗歌语言
1.抓重点词句
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句,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把自己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慕权贵的志行表达出来。
2.从景语中体会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许诨的《旅夜怀远客》中的“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字面上看起来都是写景的,写暮春时节花自飘零,暗寓时光易逝。写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远人的思念。
3.从情语中把握感情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最后两句是写情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抒发了诗人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无限关注,以及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和忧愤。
五、解读诗歌形象
解读形象(意象),是从诗歌表现的人、景、物中体味思想感情,也是鉴赏诗歌感情的重要方法。
1.人物形象
例如,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中,作者通过“马不肥”“债多”“官满载书归”“林风透卧衣”的叙述和描写,给人们塑造了一个清正廉洁的明府形象。
2.景物形象
例如,柳宗元的《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黄叶铺满溪桥,山村古木参天,山花疏疏落落,流水时断时续,整个画面毫无生气,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衬托诗人内心的落寞孤愤之情。
3.事物形象
例如,陆游笔下的“梅花”、于谦笔下的“石灰”、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作者都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它们来写人的志向品格情操。
六、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特色等,分析它们本身的艺术效果,对表现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至关重要。
1.修辞手法
周晋的诗句“卷帘尽放春愁去”,作者采用比拟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把主人公的春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2.表达方式
诗歌中大多使用描写、记叙和抒情。它们要么借景抒情,融情寓景,要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3.表现手法
比如,诗歌中的衬托、用典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的。衬托,它是为了烘云托月,突出主体事物,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典,主要是通过借古讽今、借故抒怀,表达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立场、态度和个人的思绪和愿望等。
4.艺术构思
比如,诗歌中的开头句、过渡句和结尾句,都是我们鉴赏思想感情尤其要注意的地方。开头句,它有时候就起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指明中心的作用,结尾句,它往往是画龙点睛之句,起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参考文献:
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