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2016-05-14 08:38阴立明
新课程·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文言文

阴立明

摘 要: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是高一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主要结合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从初高中阶段的要求,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学生兴趣的培养,经典作品的诵读等方面来探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能力。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衔接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文言文仍是广大一线教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尤其在高一这个起始年段,老师们常常怨声载道。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我认为在于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不同所导致。初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古代诗文的阅读,……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文言文阅读的评价,……还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既然文言文教学在高中阶段如此重要,那如何解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脱节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方法和建议:

一、做好衔接,多联系初中的知识点

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原有的知识基础,以熟带新,消除其恐惧感。如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词语方面,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之”,与初中《爱莲说》中“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再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字,与初中《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用法一致,都是“没有”的意思。句式方面,如“何厌之有”,与初中《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句式一致。若教师在教学中能主动与已学的初中知识相勾连,让学生有熟悉感,就能较好地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积累,巩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积累和归类

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更多只是停留记诵,而不必掌握词法、句法等知识,所以初中老师更强调文言课文的背诵,包括背课文的翻译,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高中教师应改变他们这一不良习惯,有意识地增加他们对字词、句法等文言知识的传授,并要求学生及时把相关词语的意思标注在课本,课后也要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及时归纳整理。文言现象可分为实词、虚词、句式等类别。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四类;虚词参照高考要求重点掌握十八个;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在翻译语句上要求做到“信”“达”,即忠于原文,语言通顺,尤其是翻译时不随意地添加或省略字词,做到字字落实,字字对应。如《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较为突出的文言现象是古今异义的词,可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要求学生对文中的此类现象作归纳整理;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让同学当堂翻译,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句中的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作动词,“以”字的用法等都是要准确翻译出来的。

三、贯穿诵读法,提高语言的感悟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师说》为例,第一步粗读,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这样下来,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感知。第二步精读,我拿出一、二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朗读,明显地读出了一定的节奏和情感。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朗读,居然效果更好了。第三步烂读,就是课后多下工夫反复吟咏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课堂就不再枯燥无味了。

四、材料拓展法,提高学习兴趣

有些文言文内容较为简单,只有添加事例,使它丰满,才可以让原文灵动。材料包括多种类别,有历史材料、现实材料、字词材料、故事材料、文化材料等。如教《庄子》选读时,除简介《庄子》外,可以介绍庄周化蝶、庖丁解牛、与惠施论鱼等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所以适当地插入拓展,丰富课堂,让学生爱学。

五、创造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

在学习文言文的课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分组,每组5~6个学生,如教授《过秦论》,分成九个小组,每组一部分内容,确定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各个小组同学聚集起来,一起学习本组内容,评出优秀小组。这样每个小组成员积极踊跃,争强好胜,认真去学习,整个课堂民主轻松,且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效果明显。

当然,初高中文言文的衔接方法还有很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去摸索。老师也应注意学生在这个过渡期的适应性,尽快让其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总之,得其法者,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柯丽斌.浅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J].学周刊,2013(13).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初高中衔接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