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钦
摘 要: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初一新生理解课文,学以致用。让学生由运用课文词、句,仿课文写法而“有话可写”,不惧写作,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农村学生;课文;作文
第一步,学习课文“取经”。七年级作文重点是训练写记叙文。因此,教学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写人叙事的方法。初一学生写记叙文,最大的不足是缺乏生动形象的描写。因此,七年级上学期,我把教会学生如何描写人物、景物,作为引导学困生写作入门的重点。一方面,摘抄积累、背诵好词佳句。另一方面,分析理解课文着眼于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用词、描写角度、写景顺序等方面,就课文中的语句作赏析、品味,让学生在写作前能理解这种写法的特点、表达效果。这“第一步”是前提,走好了这一步便为写作奠定了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步,教学生学会“备材”。一是做好摘抄。我让刚上初中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厚厚的至少200页以上的软面抄笔记本,作为初中三年的摘抄所用。教学生设计制作摘抄本的扉页寄语、目录。二是走进生活,细心观察、认真揣摩感悟,让学生对身边的人、景、物时时留意,认真思考,有所感悟……这“第二步”是关键,是实现“从课文到作文”飞跃的“桥梁”。
第三步,从课文到作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所学,认真写作,随时训练。这“第三步”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现,是重点。有无成效,学生是否“知之”,能否有话可写,不再惧怕作文,也全在于此步了。
这三步是相辅相成的,应自然融合在一起,决不能孤立而行。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前三个单元课文内容多是写人叙事绘景,我便着重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来描写人物和景物。
至于写景,如何让学生从课文到作文呢?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典范的写景散文。教学这些课文后,我让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写景的方法:一是要多角度描写景物,如《春》中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色、形、态、声音、气味、质地……二是要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凝练准确的形容词、动词,以及衬托、联想、动静结合等手法。三是注意写景的顺序,可像《紫藤萝瀑布》中由整体到局部;也可像春花图,从高到低;还可像《春》,先总绘后分写,先概括写后具体写;也可在景物的选择上,先主要后次要,如《济南的冬天》主要抓住山和水来写……仿照课文的写法,毕竟比较抽象,学生不一定全部能理解领会。那么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可让学生仿句,甚至对某些句子“移花接木”。示例:“请认真观察一处景物,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从多角度进行描绘”。因为我们学校为创全国特色学校拍专题片而整修了校门口一个角落,于是我便要求写作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以此为题材进行片段作文。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校园一角》:
【十一月的校园,看不到秋的萧瑟的影子,依然那么美丽动人。不必说枝叶依旧繁茂的黄角树,身段依然婀娜多姿的柳树,和那一排排墨绿的宝塔柏;也不必说高大雄伟的教学楼,整洁清爽的学生宿舍,红绿相间的塑胶球场、绿草如茵的跑道;单是校门口一角的“十商花园”,就会让你流连忘返了。
“十商花园”主要由几块不规则的花圃和一个凉亭构成。时近深秋,花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开得正绚丽的四季杜鹃,种在花圃四周,姹紫嫣红,就像手巧的裁缝师傅给花圃镶了一圈花边。那花儿红色的热烈,粉色的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花朵儿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闭了眼,深深吸口气,啊!一股香甜味儿沁人心脾,让人仿佛身处蜂围蝶阵、生机盎然的春天。那花瓣儿是那么柔软,那么娇嫩,像是用薄薄的丝绸裁剪而成的,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摸、亲一亲。可我终究没有伸手,我怕它融化在我手心了!
花圃里还有龙须草,狭长的叶片像丝带般绿得发亮。修剪成球状的非洲茉莉茂盛的枝叶也青得逼你的眼。花圃中间矗立着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头,上面刻着鲜红的“十商”两个大字,左下边是“成功教育”四个小字,我们叫它“十商碑”。它是我们学校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十商教育”的标志。
几块花圃中间,是鹅卵石小径,小径边是回廊式的凉亭。凉亭是由厚实的一块块核桃木搭建而成的,分上下两层。下面是座椅,可供人休憩;上面的一排成了天然的葡萄架子。虽然现在旁边只有盘虬卧龙般的葡萄藤枝干,但明年夏天,这凉亭就是枝繁叶茂,串串葡萄晶莹剔透,令人馋涎欲滴的凉爽惬意的好地方。】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我衷心希望这些平时怕写作文的学生,在认真学习课文的同时,能理解领会课文的内容、写法,做好摘抄、积累,细心留意身边的人、事、物,学以致用,反复训练、写作实践,真正实现“从课文到作文”的飞跃。
参考文献:
曹立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信息的能力[J].学周刊,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