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翠娟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会最有效,学习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只有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广泛应用于生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在数学学习中必将获得成功。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产生兴趣
创造性利用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入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听成人给他们讲故事,每次上新课,我会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以此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故事:一天,小猫四兄弟大毛、二毛、三毛、四毛一起去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四毛小猫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便跑去捉蝴蝶,追了一会儿,没有捉到,四毛又跑回来,接着钓鱼。刚坐下来,它又发现了一只蜻蜓,于是,它又去捉蜻蜓,结果蜻蜓又飞走了,四毛只好又跑回来钓鱼。这时天色已晚,四兄弟准备回家。你们想知道它们调到多少鱼吗?让我们看一看吧,出示教材插图,学生依次说出大毛、二毛、三毛钓到鱼的数量,然后说四毛一条鱼也没钓到。接着老师提问:小朋友们,四毛一条鱼也没钓到,用什么数表示呢?引出0。谁能说一说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加深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
二、直观演示,培养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数学教学中,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的东西看得见、摸得到,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小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时,借助跳伞表演的情境,设疑黄伞比蓝伞多多少?引导学生采用摆图形的方式解决问题,用三角形表示黄伞,用圆形表示蓝伞时,摆图形要一一对应,借助直观图形,学生发现三角形比圆多,然后提问: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求黄伞比蓝伞多多少,只要用黄伞数减去黄伞和蓝伞数量同样多的数即可。从而体会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只要用多的数减去少的数,理解算理。
三、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教学过程中,仅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所以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和完整的感知,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获取知识。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为学生提前准备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首先我拆开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说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感受六个面的特点(平平的滑滑的),接着抛出新问题,不拆开长方体怎么将平平的面搬到纸上?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得出结论用描或印将长方体的面(长方形)搬到了纸上,然后按照设想实际做一做。用同样的方法学生从圆柱、球、正方体、三棱柱上分别得到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通过摸、画、印等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而且体会到面由体来。只有让学生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更牢固。
四、巧设练习,调动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新知学习后,学生这时候会感觉很累,注意力不再集中,此时就需要老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如小竞赛、小游戏等,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对知识内化,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教学将算式和得数连线的题时,我对学生说:小鸡宝宝们玩了一天,开心极了,天黑了,小鸡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把它们送回家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然后我提示学生,一定要好好看看,千万不要把小鸡送错了家。这时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五、多元评价,发展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理解、认可和表扬。老师的一句表扬、鼓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点头,都能激起学生心中积极参与的浪花。在教学中,我经常用“你真棒!”“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喜欢你。”“你说的真清楚,让人一听就懂。”“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的。”……学生得到认可,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投入学习。除了语言、表情激励,我还对学生做题细心仔细、有创新见解、学习进步、合作积极有效等优点采取发“小太阳”激励,小太阳累积到一定数量,便可得到老师送出的小礼物。极大地鼓舞学生,使他们有信心,有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学以致用,延续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数学。在学生整堂课即将结束时,为学生带着解决生活中问题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学习数学的必要。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巩固深化一节课所学知识。比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课尾,我提出:“请同学们回家问一问爸爸妈妈的年龄,比一比爸爸妈妈比你大几岁?你能用我们今天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老师等待你的好消息。”学生通过这个课后问题,不仅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欣喜。这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的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才能积极探索知识,有效获取知识,灵活应用知识。作为教师,尽最大的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感受,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热爱数学,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参考文献:
郭朝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