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英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应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氛围中想学、会学、乐学,在轻松愉快中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文时,我结合文中歌手大赛的具体情景指定班里一名学生当5号选手,另一名当9号选手,通过计算他俩的比赛成绩来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教学“试一试”和“练一连”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分别由5号选手和9号选手带队进行比赛,看哪队学生全体做得又好又快,那队就赢了,并给获胜的同学要帖星表示祝贺。这样宣布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几名学生也认真的计算起来,惟恐自己这一队输了。这样,在课堂上引入竞争,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引发出来了。
二、运用生动的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使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理解算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等多方面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够显示自己才干的“经历”,使他们在这种“经历”中得到全面发展。遵循“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的原则,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时钟的“时”、“分”、“秒”的过程,可以自制一些漂亮的时钟。让学生了解分针转过一圈为六十小格,即六十分钟。对应的时针走了多少,依次推出之间的对应关系。课程结束后,可以将小教具作为小礼物送给表现较好的几个学生。数学教学中,不能死板的一位讲解,要针对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点,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绝不是新课标的一个摆设,没有真正的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力就没有办法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七巧板》这一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旋转、移动拼出学生熟悉的图案,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到数学好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以优美的图片、直观的图像、精彩的视频与动听的音频来综合呈现教学信息,具有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形象直观、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形式中,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与趣味性,可以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度。又如,在学习1-10的数的认识时,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对鲜艳的色彩与各种动植物感兴趣的特点,我为学生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赋予这些静止枯燥的数字以生命的活力,让这些数字动起来、活起来。当教材上一个个静止的数字动起来,活跃于学生眼前时,所有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他们的脸上绽放着笑容,视线全部集中在多媒体课件上。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又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教学中,通过趣味性、新颖性、好奇性、参与性、挑战性的导入,找准教学知识的切入点,就能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控到最佳状态,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为数学所感,为数学所动,增加了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以便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为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从而让学生产生迫切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这一问题的欲望与需要,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产生疑问,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问题,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加以验证,说明、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当规律得以发现,猜想得以证明时,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无比激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习生活做到“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激励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及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五、生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得出对称的概念,再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通过观察,找出教室内黑板、课桌、粉笔盒,以及生活中的树叶纹理、楼房设计等是否是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比较,从中发现身边的对称图形,加深对概念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得到了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参考文献】
[1]崔金霞.《新课程:小学》,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