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
【摘 要】感恩是全人类最质朴的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感激,懂得感恩,这既能完善孩子的健康人格,又能保持家庭的良好氛围,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
【关键词】语文教学;开启;感恩心扉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中心,一家人围着他们转,都把他们当作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生活幸福,少了吃苦的体验,觉得长辈们为他们付出的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好友闻讯后,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于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在感恩意识正在淡化的今天,很多孩子不懂得感激,回馈社会的意识淡薄。初中生处于身心全面发育的特殊阶段,适时恰当地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初中语文教学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备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功能。为使初中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学会感恩,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应该充分细致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相关的教学资源,让感恩教育轻松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启孩子的感恩心扉:
一、将感恩心扉融入日常生活
让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感恩是全人类最质朴的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感激,懂得感恩,这既能完善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又能保持家庭的良好氛围,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体悟感人的事,把语文的外延扩展开来,让语文教育也融入到生活实践当中,让语文学科真正具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功能。教师要发挥桥梁作用,通过校园网站、电子信箱、网络聊天以及举办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及社会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配合,切实把感恩教育落实到实践层面。
二、将感恩教育溶入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教材的丰富多彩使其成为感恩教育的最好素材,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通过学习、朗读、思考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可能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
《散步》一文能让学生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浓浓的亲情。这篇颇具感恩意识且内涵丰富的散文,学生学习之后获得深刻的理解:中年的责任是既要爱幼
又要尊老,生活的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也是这样。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行道树》一文倡导的无私奉献精神能让学生反省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以及我们所应该付出的,明白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黄河颂》、《最后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联想现在和谐的社会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学会感恩。
三、将感恩教育溶入写作训练
教师要把写作训练穿插在平日的教学中,抒发心中的感动是写感想或“小练笔”的有利时机。一些学生写作文时,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缺乏真情实感。选择一些容易引发学生共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心怀感恩,体验点滴亲情,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写一些感恩内容的文章,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积淀,有助于其自我反省和良好品德的养成。学生在情感教育的熏陶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切身体验,获得自己的感悟,感受独特的审美乐趣,这正体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特点。学生通过文字抒发心中的爱和感动,升华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了感恩。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孩子学会感恩,也是让孩子学会用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用爱与希望面对生活,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