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欣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资源投入偏低等问题不断显现。农民在解决了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之后,在居住、消费等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农民上楼”后,就要解决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让农村居民更好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农民上楼;消费方式;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32-02 自国家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以来,“农民上楼”在全国展开。“农民上楼”是指,传统农村居民搬入新建设的楼房中居住,将原来宅基地拆迁规划为耕地,从而增加我国的耕地面积。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改善农村人居住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民开始逐步搬进新的楼房中。但是,由于收入方式、配套设施、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和升级,使得“农民上楼”后的消费方式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农民上楼”后消费方式的现状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
农民虽然搬入楼房,但其消费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食品、服装、生产资料等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占比仍较大。在搬入楼房后,他们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装修,把原来的家电、家具搬入新房,对生活用品没有进行大的更新换代。在精神消费方面,大部分农村居民的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就是在家里看电视、看报,对于看电影、外出旅游、体育健身等消费行为似乎并不感兴趣。
(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未改变
搬入楼房,农村居民开始了“类城市”的生活,但在观念上并没有改变固有的生活消费方式。究其原因,第一,受收入、消费习惯影响,加之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保守谨慎。第二,从众心理引导着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平日里,他们会聚在一起讨论哪家商铺的商品便宜,谁家又添置了一台新家电或者新机器等,这些都会带动其他居民的消费行为。第三,人情消费问题严重,这使一些农户陷入了要面子、盲目攀比的误区,人情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高达10%以上。
(三)消费市场不完善
农民搬入楼房后,新居周边的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社区中缺少大型超市、商场、市场等生活配套,给居民的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此外,许多商家看准了居民贪图便宜的心理,消费市场中充斥着各种假冒伪劣商品,使农民消费权益受到侵害,影响了他们的消费热情。
二、影响消费方式的原因
(一)收入
“农民上楼”后,影响其消费方式的收入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搬入楼房的居民除居住环境变化之外,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大变化,特别是在收入方面,他们还是以务农为主,收入没有明显的增加,低收入的居民占比较大。另一方面,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形式比较单一,所以居民在进行消费时不仅会考虑当前的情况,还会考虑突发事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农民存钱留着以后消费的想法较为普遍。
(二)社会保障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消费信心。但是,国家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投入偏低,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保障项目覆盖范围小、投入力度小,很难发挥预期的目标,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不太感兴趣。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也存在着问题,不同主管部门之间协调能力弱,还有存在不同主管部门交叉管理的现象。
(三)对农村消费市场不重视
首先,政府忽视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民上楼”只是简单地将农民搬入楼房里,没有进行周边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使得他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到集市中购物。其次,政府对市场上存在危害消费者的行为监管力度不够。居民的维权成本也很高,为了几元、几十元钱的商品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寻求合法权益的保护,农村市场的消费纠纷不能得到快速、有效解决,广大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未能切实得到保护。而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农村居民都会自认倒霉。
商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对农村市场不重视,他们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长远利益,个别不法商贩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塞、农民只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弱点,故意将假冒伪劣商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中。农村市场成为商品安全的盲区,农民往往成为最终受害者。
(四)公共服务供给和信贷消费的水平不足制约消费提升
近年来,随着“农民上楼”轰轰烈烈的开展,国家增加了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从而提高了农村的公共服务效率,并优化了农村公共服务的结构。但总体而言,国家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不仅落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而且落后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使农村公共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这些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和国外相比,我国的信贷消费发展时间比较晚,因此,许多金融机构只是在城市设有派出机构,农村基本没有金融机构,使得农民对信贷消费比较陌生,加上信贷消费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足,使得信贷消费和农村居民还有一段距离。
三、对策
(一)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
“农民上楼”的目的就是将居民聚集起来增加耕地面积,政府需要引导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第一,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促进农业保障机制的建立。第二,促进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排涝渠、引水渠等,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第三,促进农机下乡政策的落实,提高农业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第四,促进农业的集聚化发展,使农村农业形成规模化、体系化。
居民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绿色蔬菜、水果种植基地,建立农村生态园,一方面为市场提供无污染的农产品,另一方面提高农业的生产附加值值。努力培育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不是简答地销售初级农产品。
随着机械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农民的闲余时间越来越多,政府可以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引入农村,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居民的收入。此外,政府可以鼓励居民进行个体经营并予以政策优惠,一方面提高居民创业的热情,另一方面提高居民的收入。根据目前城市中出现的用工荒情况,政府可以组织农村居民到城市打工。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政府应改变对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投入过低的状况,保证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和经济发展、财政投入的速度相适应,符合农民的需求。促进社会保障管理的协调化,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的工作效率。对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社会保障项目,要保证各部门不能扯皮、推诿。提高社会保障的力度和覆盖面。要在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等全方位覆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的吸引力。
(三)完善农村消费市场
首先,要加强农村配套设施建设,在居民居住区建设超市、市场等生活配套,为居民的消费提供便利。其次,深入开展消费知识宣传活动,增强农民的消费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其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提供便民有效的举报机制,让消费者在受到利益侵害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权。再次,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强化对经营者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通过突击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要保证假冒伪劣商品不在市场中出现,更不能流到消费者手中,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消费信心。
商品生产者通过细致的调查来了解农村居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制出适合农民需要的商品,充分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商品经营者及时更新商品,避免过期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和信贷消费水平
1.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
首先,要增加政府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支出,政府要意识到公共服务供给对农村消费的重要性,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不仅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还要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其次,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服务供给中树立公平和公正的理念,不能强迫农民接受公共服务,让农村居民自由选择公共服务。
2.在信贷消费方面
首先,要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加大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扩张,使农民有机会进行贷款消费。其次,要加大信贷消费的宣传力度和支持力度。信贷消费在城市中非常普遍,如贷款买车、买房等,但农村的信贷消费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应大力宣传信贷消费,让农民认识到贷款并不是一种不良影响,改变农民对贷款的负面认识。再次,要降低农民贷款的利率,提高农民的贷款热情。最后,要形成完善的信贷消费体制。国家应努力促进信贷利率的市场化和透明化,让农民不再畏惧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