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灯节与渔民节庆闲暇生活方式

2016-06-30 09:16陈琳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

摘 要:渔灯节是沿海渔民祭拜海神、送渔灯祈福的传统渔家节日,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或者十四举行,是。渔灯节作为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了渔民们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渔灯节从明代产生以来,有3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本文分析渔灯节活动中的祭祀、宴会、娱乐等主要仪式或者项目,有助于理解渔灯节对渔民节庆闲暇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渔灯节不仅为渔民创造了祈福的心理寄托,也为渔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机会,也扩大了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社会交往,更实现了渔灯文化的传播与整合,使得渔灯文化被更大范围的认同,构建了一种节日性的社会网络。

关键词:渔灯节;节庆闲暇;生活方式

渔灯节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渔民所特有的汉族传统文化民俗节日,距今已经由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从传统的元宵节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于渔民自己的节日。渔灯节流行地区很狭,仅分布在蓬莱县大季家镇北部沿海的山后初家(又称初旺)、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山后孙家和芦洋六处村庄,六处村庄渔灯节节期不同:初旺、山后孙家、山后李家,节期在农历正月十三日,而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三村节期在农历正月十四日。每年的正月十三或者十四,沿海渔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发地从各自家里抬着祭品,打着彩旗,一路放着鞭炮,先到海神娘娘庙或者龙王庙送灯,祭神,祈求鱼虾丰登满仓;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祈求龙王用灯指引渔船平安返航。现代的渔灯节节庆还添加了庙前搭台唱戏以及锣鼓、秧歌、舞龙舞狮等种种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因此渔灯节节庆,既是对经过一年辛勤劳作的渔民们的一种庆祝,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鱼虾丰登,又是他们在劳累之后的休息与享受。总之,渔灯节各式各样的活动项目,既给了渔民们寄托希望的途径,又给予渔民们集中放松、休闲娱乐以及宣传渔家的机会,使渔民们的情感有了客观和合理的寄托。由于城市规划建设,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孙家等村已经拆迁,而剩下的村庄中,芦洋村是最大一个村,而且举办的节日仪式又是最为隆重的,因此本文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芦洋村为例,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文献等方法,来说明渔民在渔灯节节庆的生活方式。

一、节庆祭祀:传统渔村的消费演变

渔灯节最早是从海神崇拜中演化而来的,是渔民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渔民成年累月对着大海劳作,怀着对海洋的敬畏之心,对海洋进行祭祀,供奉龙王、海蛇娘娘,于是便出现了伴随祭祀而来的特定节日。毫无疑问,在节庆祭祀中包含了仪式习俗在其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仪式消费。仪式消费是一种规范性的消费活动。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期的渔灯节人们准备祭祀物品种类繁多,有自家海里捕捞而来的大鲅鱼、自家蒸的馒头、家里自制的渔灯(用胡萝卜或者萝卜和蜡烛制作而成)以及祭祀用的酒与菜,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都是依靠自家自制,这些材料全是最原始、最天然的,但也存在少数的物品是需要购买的(如蜡烛、鞭炮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逐渐在节庆祭祀中表现出来更多的仪式消费倾向。渔民在准备祭祀物品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传统节庆祭祀的内容一直在延续,但是祭祀物品却有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物品来源的改变,在渔灯节祭祀仪式中最重要的是送渔灯,因此人们在渔灯上下足了功夫。村里只有几家年迈的老人在制作胡萝卜和蜡烛棉线自家制作的渔灯,在渔灯节这天已经见不到这种原始的渔灯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渔灯,塑料的外壳、电子化的渔灯,甚至有金鱼型、灯笼型、元宝型等等样式。渔民的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有所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渔民节庆生活方式的变化,总之渔民对待节日更显隆重,仪式消费不是日常消费,人们的消费方式已经完成了由自家制作到外出购买的转变,而且是以大大超出以往消费的水准的规模来操办。

现在人们的日子过好了,都不愿自己家做渔灯了,自己家做的费事不说,做不好灯还爱灭,在说了现在除了老一辈的会做,小辈哪会做,她们都嫌麻烦,外面买的既便宜还好看。形式都一样,都是送灯,外面买的自己做的都一样。①

其次是物品多样性的提高。在节庆祭祀中必然要有贡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山曼先生是这样说明的,供品必有悖悖、菜肴,稍丰盛的又有一个猪头,猪头用生的还要带血,名为“发血财”。其中菜肴是北方渔民冬天最常见的白菜和小鱼、小虾。但是在笔者的考察中,现在每一家每一户都有带血的生猪头,这已经变成了祭祀必备物品了,而且祭祀菜肴也变为鸡鸭鱼肉一应俱全的大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节庆祭祀的物品丰富了很多,这既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是寄托着渔民的新希望,希望在捕捞作业中能够收货各种各样的海货。最后物品数量的丰富,在正月十四这一天,在龙王庙前有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鞭炮摆满地,各样的鞭炮都有,在采访中,有位渔民说,渔灯节这天燃放的鞭炮比过年放的鞭炮要多的多,只有响亮的鞭炮,龙王才能听到人们的祈祷。不管是物品的多样性还是物品数量的丰富性,这都在说明了渔民在节庆祭祀中的仪式消费的增加,传统渔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空间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渔民们的节庆生活方式的演变。

当人们的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仪式消费往往会导致互相攀比,人们的消费就会演变成一种不健康的局面。炫耀性消费在渔家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社会消费观念,然而这种炫耀性消费往往被村内少数几家条件较好的人把握和主导者,剩下村内绝大多数的渔民都是被迫式的消费,而且这种被迫式的消费在渔家的消费清单上占相当大的比重。

每年在拜的时候都要有饽饽,以往都是自家蒸,自家蒸费事是费事了点,但是比外面买的好吃。虽然是这样的,但俺家今年还是在外面定的,闺女给定的,说是海阳的饽饽。去年在家蒸饽饽的时候,家里人都说今年不费劲了,饽饽又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你看看谁家不是在外面定的,所以俺家今年是第一年在外面定,想要什么样的都能买到什么样的,现在村里都没有人蒸了。②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对于蒸馒头这件小事,村民选择去市场上购买,可能是出于麻烦,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村民外出购买这个行为,给剩下的村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村民的炫耀性消费,可能来自社会地位的显示、攀比心理作祟甚至是单纯的不想被别人看不起,但这些对渔民来说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消费。渔民在节庆中的消费不断演变,反映出渔民在节庆中的闲暇生活方式,同时也折射出渔民日常生活方式的特点。

二、节庆宴会:扩大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社会交往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宴会是渔灯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每逢渔灯节,渔民们会邀请四面八方的亲戚好友前来庆祝。渔民素有热情好客、豪爽大方的美名,因此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是宾朋满座,好不热闹。对渔民而言,因为常年在海上出海打鱼,难免会导致一些亲戚朋友的疏远,于是节日就给远近村庄的村民访亲探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对于芦洋村的渔民来说,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一些亲缘程度不等的亲戚朋友,而每年的渔灯节就会为远近村庄的村民们走亲访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胶东地区过年习俗中就有走亲访友这一项,芦洋渔民就把这项活动放到了渔灯节,一来可以让亲戚朋友沾沾喜气,二来也可以也弥补了渔民与亲朋之间的疏远,这体现出渔民在渔村生活共同体之外的社会关系范围和强度。芦洋渔灯节每年都是在正月十四日举行,这时期不论是渔民还是附近的农民,都是在闲暇时期,而且渔灯节在附近村落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周围村的村民较为集中的赶来凑热闹,这样芦洋渔民就能够集中展示村落之外人际关系网提供了重要的时机。

今天家里一共是十桌客,早就在村里的饭店定好了,一开始是八桌,后来闺女说给她留一桌,她要请同学来玩,感觉不够了就又加了两桌。都是一些亲戚朋友,平时要出海也忙没时间凑合一块,就趁着过节跟亲戚朋友走动走动,过节嘛不就图个热闹、图个喜庆么,花点钱就花点。村里都在家请客,一桌两桌的也没意思,干脆就弄大点。吃完饭让大家去船上看看,放点炮仗,送送灯这一天也就过去了。③

据芦洋村的一位老船长说,在以前因为村里家家户户都是靠出海打鱼为生,没有种地的,所以要在渔灯节期间跟其他地方以种地为生的人们互换互惠,渔家给予他人鱼虾等海货,其他村民给予渔家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当然这种交换并不是在明面上进行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来渔家感受渔灯节参加宴会,根据传统习俗必然是要带着礼物来的,人们送的礼物大多都是自家生产的,而渔家回馈的必然就是鱼虾海货。马凌诺夫斯基认为这种礼物的交换不是因为某些不可预计的力量,而是存在于彼此之间的互惠原则。 这种类型的物品转让意义不在于弥补相互间的欠缺而是加强社会联系。

然而由于渔家生活条件的提高,这种互惠原则已经被深层化。随着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渔民们不仅仅满足于出海捕捞这种高危作业,而是更加倾向于海洋养殖、冷藏、海产品深加工等新型科技化的工作。笔者在芦洋村走访时,看到村里大大小小有不下十家的冷藏产,在海边也看到很多渔家搭建的海水养殖篷。在宴会中,渔民们除了宴请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要宴请与他们有经济往来的客户们,这就是一种深层化的互惠原则。渔民们要想有较好的收益或者更小的风险,就要扩大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社会交往,只有加强了社会关系,才能有更好的渔家,这也是在现代举办渔灯节的侧面因素之一。

节日宴请时古老的习俗之一,人们继承了这种习俗,但在给予其更深层的意义。宴请联络了渔民与其他村落的感情,为渔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生机,扩大了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社会交往,消弭了海洋与陆地之间的隔阂。宴请宾客的数量也体现了一个人在村落系统之外的声望,这其中面子的作用也是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也反映出渔民节庆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庆宴请构建了一个有效的社会网络。

三、节庆娱乐:生活的调剂与狂欢的盛宴

渔灯节原是沿海渔民自发组织的祈求渔船平安、鱼虾满仓的祭拜活动,每年正月十四午后,渔民从各自家里抬着供鱼、猪头等祭品,打着彩旗,一路放着鞭炮,扭着秧歌,一路放着鞭炮,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渔灯节原始的意义是为了表现出原始宗教的特征,但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海洋不再是神秘的,人们不再满足于原始宗教神秘色彩浓重的氛围,转而去寻求情绪色彩浓重的生活享受狂欢,以此来获得身心感官的最大满足。海洋民俗资源是可供综合开发和利用的资源类型,它不仅可以以海洋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而且也可以围绕海洋民俗开展丰富的节庆活动。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芦洋村的渔灯节毫无疑问已经是一项具有狂欢性和全民参与性的娱乐活动了。在上午的祭海大典结束后,村委会和渔民组织起各项娱乐活动,其中有舞龙、舞狮、秧歌、花样锣鼓等。首先表演队在龙王庙前进行各种花式表演,一队队,仿佛似在比赛,表演者使出浑身解数来愉悦观众,观众也都围在各个队伍旁边,纷纷拍手叫好。中午时分,围观纷纷去体验传统的渔家风味菜肴,表演队伍就绕村表演,每到一户人家就前去热闹一番,欢乐的气氛一直笼罩在芦洋村之中。这样的热闹,这样的欢乐,游客相拥成伴,尽情地吟唱和游乐;渔民们也将平常生活中的节俭和收敛搁置,放纵狂欢,无论是游客还是渔民都暂时摆脱了平时的忙碌与劳累,身心都得到了放松与娱乐。

热闹的中午过去后,就到了渔民们去船上祭海祭船的仪式了,围观的群众都转移到了码头。每家每户抬着祭品来船上时,一路都扭着秧歌,打着自家的小锣鼓,从村里热热闹闹的去码头。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皆出动,到了船边要故意逗留一下,敲锣打鼓扭秧歌来愉悦观看的群众,为自家的船增添人气。在笔者走访时,看到了一家人十分有趣,一个人手里拿着鲅鱼,一个人手里拿着猪头,还有四个人两两抬着馒头,他们走着秧歌步,在家人敲锣打鼓中热闹的耍了起来。拿鲅鱼的那个人走在最前头,跟围观人们有乐的互动,拿猪头的人在后面追着着拿鲅鱼的人,抬馒头的四个人在最后面手牵手跟着,他们就这么热情的跳着、笑着,一连耍了好几圈。抬馒头的人就象征着吃面食的人们,人虽多,但是在无情的大海中,人们要手牵手的互相帮助;拿猪头的人则象征着财富,人们总是在追逐着富贵的日子;而拿鲅鱼的人就象征着海里的产物,渔民们所希望的财富的来源就是海里的产物,这一环一环的生态链就是渔民对渔灯节所祈祷事物的围观缩影。

每年村里都花钱请一些扭秧歌、耍狮子的来村里表演,从村头到村尾,绕着村走一圈,热热闹闹的,还得到港上再耍一圈。以前还有自己村里的人耍耍演演,这几年都是请的海阳那边的人来表演,跳的起劲、化的也挺好的,敲锣打鼓,扭秧歌、耍狮子、耍杂技、踩高跷,过节就是图个热闹。每年这附近十里八村的都来看热闹,甚至烟台的都有来的。④

渔灯节为人们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既能够使渔家人们热情好客的形象得到体现,又能够使人们在一年的劳累过后得到有效的狂欢与享受。渔灯节是生活的调剂和狂欢的盛宴。

四、节庆品牌:文化的认同与传播

传统的渔灯节是渔民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的渔家节日,然而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渔灯节早已不是那个小渔村自己庆祝的节日了,而是成为渔家的代表,更是成为渔家文化传播和整合的途径,特别是在2005年渔灯节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01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芦洋村为“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的称号之后,人们更多的将眼光集中在渔灯文化上。节庆本质上是外向包容的,人们在表达文化意义的同时,也为他者提供了一个学习自我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机会,实现与他者的文化沟通与交流,从而增进不同群体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包容。

由于政府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导致政府也参与在渔灯节活动中,就使得渔灯节开展的形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政府重视的是渔灯文化的传播与利用,更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因此对渔灯节文化做了整合工作,比如更改了祭海时间。村里渔民集资修建了一座龙王庙,祭海大典就在龙王庙前举行。渔民认同渔灯文化,他们认为渔灯文化就是他们生存的根本,是渔灯文化塑造了他们,然而正是因为对渔灯文化的认同,为了渔灯文化品牌能够更好的传播,得到更多人的欣赏与认同,渔民们愿意改革节日庆祝方式。以前人们都是在午饭后到海边祭海祭龙王,村里没有统一的祭海仪式,现在为了更好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政府和村里出面开展了场面宏大的祭海大典,而且也有政府官员出席仪式。节庆品牌的塑造,来源于渔民对渔灯文化的认同,节庆品牌的认同,来源于渔民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感。

渔灯文化最优秀的传播者就是一代代的渔民们,他们是渔灯文化的产物,渔灯文化也已经被打造成了一个优秀的节庆文化品牌。渔灯节代表的是渔民们的节庆生活方式,渔民在节庆中祭海、娱乐、宴请等,每一项活动都是渔家最基本的生活方式,间接反映出渔家最传统的日常生活状态。热情爽朗的渔民们将他们的文化揉入渔灯节中,因此渔灯就成了他们的文化。

渔灯节是渔民的节日,为渔民提供了一个享受节庆闲暇的独特公共空间,它能够放映出渔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一方面,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祭祀反映了渔民节庆闲暇消费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是对日常单调生活、辛苦劳作的调剂,宴会消弭了渔民生活的孤立隔绝状态,渔民在茫茫大海上劳作,节日闲暇需要与陆地上的人们交流交往,反映出渔民的热情与好客,向往陆地热闹的生活方式。渔灯节中渔民亲自参与的活动大多都是祭船与祭海这样的信仰活动,渔民通过仪式来取悦海神龙王,祈求平安与丰登,可以说渔民们名义上是向神祈求,其实是向他们自己诉说,通过仪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满足自我的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去增强渔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

渔灯节的举行可以扩大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社会交往,特别是通过宴会和娱乐活动能促进更大范围的文化传播,进而实现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交往,这些活动不仅本村人参加,其它村的村民也要来看热闹、添福气甚至是来购物。总之,渔灯节是以祭海为基础,以渔民为纽带,将祭海的渔民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松散的群体,这个群体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将更多的人纳入其中,使得渔灯文化得到更多的认同,从而构建了一个节日性的社会网络。

注释:

①访谈对象:XB;访谈人:陈琳;访谈时间:2016年2月21日;访谈地点:烟台市开发区芦洋村。

②访谈对象:LGF;访谈人:陈琳;访谈时间:2016年2月21日;访谈地点:烟台市开发区芦洋村。

③访谈对象:DZJ;访谈人:陈琳;访谈时间:2016年2月21日;访谈地点:烟台市开发区芦洋村。

④访谈对象:ZYC;访谈人:陈琳;访谈时间:2016年2月21日;访谈地点:烟台市开发区芦洋村。

参考文献:

[1]山曼.新时期节俗改革探微——蓬莱渔灯节调查的思考[J].民俗研究,1988(04).

[2]王宁.消费文化——[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3]陈玲.礼物流动背后的力量:一种分析社会的视角[J].今日南国,2009(10).

[4]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村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05.

[5]王颖.山东海洋事业近代化变迁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2007.

[6]刘博.传统节庆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意义——以广州迎春花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12).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
百年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和
基于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手机APP设计构想
基于“蚁族”群体生活方式的家具设计
结合自身经历浅谈考研经验
我国奢侈品市场营销策略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探讨如何通过生活方式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