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英平
【关键词】 数学教学;主体地位;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8—0109—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新课程改革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通过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每一名学生的创新精神。突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如何让学生 “喜欢数学”、“会做数学”、“会用数学”,并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当前数学教学活动中备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究创新
新课标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并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通过探究得到的,教师不进行提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走荆棘丛生的科研之路,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上升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高度。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可以在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加辅助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实践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快乐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笔者认为,教师除了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等这些必备的学具外,胶水、剪刀、卷尺、手表、泡沫板等工具和材料也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如,课本上有一个关于蚂蚁爬墙的问题,说的是蚂蚁要从长方体底部的一个顶点爬到顶部的一个顶点,问蚂蚁的最短路线怎么走。经过反复引导和探究,学生还是很迷茫。此时,笔者就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将长方体拆开,合起来,又拆开,再次合起来。经过反复实验,学生终于得出了结论。笔者乘热打铁,给出了长方体长、宽、高,让学生求蚂蚁的最短路线是多少。这时,学生又投入到了紧张激烈的计算当中去。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当前数学教学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
例如,利用“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这一性质,笔者联系生活实际编出了这样一道题:有张庄、赵庄、李庄三个村庄(三个村庄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现在要修一个自来水点,要求自来水点要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请大家确定自来水点的具体位置。数学问题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学生会感悟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能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