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6-05-14 11:55何新军
甘肃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诵读审美阅读教学

何新军

【关键词】 阅读教学;感受能力;诵读;审美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99—01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对于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对作品的欣赏能力、认知能力,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范读,导读,精读三个环节入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示范朗读,激其情感,导其入境,提高感受能力

感性的语言材料势必带有反映者认知的特点和感情色彩,具有特定的语义。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范读时,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深刻领会文章主旨,运用朗读技巧把感性的语言材料形象化、情感化,使静止的语言具有立体感,流动感,体现出文章的层次性和感染性,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徐徐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美的境界中,情绪受到美的感染,思想受到新的启迪,心灵受到旋律的颤动。这样,就能激起学生情感,引导其进入文章的境界,领略作品的语言美和意蕴美。

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作者以骈散结合的句式,勾勒了洞庭湖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和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两个富有特征的的画面。范读时教师要利用节奏的不断变化和声调的抑扬顿挫,来体现作者刻画的细致美和情感的细腻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沉浸于洞庭湖的秀美景色和作者的旷达胸襟中,在思想上留下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师范读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对媒体语言的感受,在头脑中对作者的思维和情感的一种再现性认识,是理解作品的基础,也是感受欣赏作品的重要途径。

二、指导诵读,揣摩语言,掌握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指导学生诵读,教师先要恰当引导学生揣摩作品语言的韵味和叙述、抒情等句子的优势特征,并运用朗读技巧,指导他们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血肉丰满,达到朗读的技巧化、情感化、境界化。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以叙述的方式交代家境的贫寒和于勒出走的原因,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平稳、平和的语调,适中的语速读出和谐感、轻松感。文章又以抒情的笔调对旅行前后两次不同的景物做了简笔勾勒,用以点染环境、暗示主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别以明快、低沉的语调来体现出人物愉快和阴暗的心理,为理解全文找到契机。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在于勒贫富变化前后极其鲜明、突出,教师要求学生先找出人物对话和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作具体分析,然后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身份,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不断变换节奏、重音、语调,以适中稍快的节奏,在昂扬的语调中透出虚伪冷漠的语气,凸显主人公由盼望、欣喜到暴躁、疑惧不安的心理过程,以及冷酷、自私、唯利是图的个性品质。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真正融入到作品之中,在真实传神的朗读中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在学习朗读的同时对人物性格、情感变化、文章线索结构等都有了把握。

导读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对作品内容分析、概括的过程,也是学生揣摩作品语言,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的过程。

三、片段精读,品味语言,领会主旨,提高审美能力

对揭示文章主旨的重点段落和形成人物形象的关键词语、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品味,进一步强化刺激。同时抓住这些精彩片段和优美语句,研究其修辞手法、表现方法,领悟思想感情,揭示内在含义,反复体会作者意图,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的对话,经验的沟通。并以此为出发点,用发散思维辐射全篇,概括文章主旨和作者的主观意图。

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作者用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这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默诵和诵读感知语言,再要求他们变换句式强化刺激。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后,引导学生从反问句表达的肯定意思入手,联系上文白杨树的外形中透出的正直倔强、质朴、平凡的品质,从而得出“似写白杨实写人”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北方农民具有白杨“坚强不屈”的品质,家乡的哨兵具有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而白杨树“枝枝叶叶靠近团结,力求上进”,则是众多人的写照,成为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这样就完成了由“树→人→精神意志”的过渡,学生既掌握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学生懂得了文章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意蕴和作者对真、善、美,假、丑、恶的主观倾向,学生的目光带上主观审美色彩,提高审美的鉴赏能力。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诵读审美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