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丽茹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满足社会共同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同时还要遵循市场和教育规律,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共同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各方所起的作用不同,影响也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理解因素
观念因素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不能正确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把培养职业能力简单地认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且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某项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在这样的理解偏差下,造成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不强,缺乏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
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外化和体现,具体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职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某几个方面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因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同样应由上述三方面构成。同时,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其特殊内容:第一,基本能力方面,除了基本的语言判断能力之外,高职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第二,关键能力方面,高职学生应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更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保证自己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之间自如转换。第三,专业能力方面,高职学生既要掌握特定行业的专业能力,又要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专业能力,能够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当中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只有正确理解了职业能力的内涵,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二、学生个体差异因素
学生本身的天赋素质、兴趣爱好、性格等,都是获取职业能力的前提条件,是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我们要正确认识与对待个人素质在职业能力形成中的作用。既要重视个体潜质产生的作用,也不能任意夸大。因为天资条件本身并不是职业能力,它只是为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更可能阻挠才能的发挥。”
三、家庭影响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父母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个性品质与相应的行为表现,影响着子女最初的职业态度、职业个性的形成。而这些又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第二,家庭教育可以协助学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顺利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很好地协作配合,甚至发生矛盾,将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甚至可能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消极阻碍作用。
四、学校影响因素
许多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个性品质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院校的部分管理者对职业能力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教学模式以课本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无法准确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多变性,造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不够强,就业竞争力较弱。
目前,职业院校应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重点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使老师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职业院校还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目的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行职业能力培养。
五、实践与环境影响因素
实践是一切认知的源泉,也是培养职业能力的源泉。能力发源于实践,最终还要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提高能力的必然归宿。专业知识、基本职业技能也只有通过实习、实训才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目前学校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注重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导致教学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人们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且是以一定的环境为其作用对象,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不好的外部条件则会制约学生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在职业环境中实现,教学环境应尽可能地接近职业环境,用全新的模式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实践,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深刻把握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来培养学生。一方面加强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把职业教育向企业延伸,与产业界密切合作,运用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利用企业的环境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尽快适应岗位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责编 黄紫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