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摘要:第二外语语块信息处理有着相对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基于此,将语块教学法应用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体系的教学中。通过针对外显式和内化式两个阶段的语块教学法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将语块应用于外语教学中,使习得者对其实现有效认知,需要将非本族语者在认知环节上缺失的部分通过强化教学填补到学习者的学习框架中,通过反复强化、适应、应用逐渐感知语块提取方法并扩大语块量,内化语块认知。实践证明,运用符合学习规律的语块教学法,对于接近母语习得规律、提升大脑对于外语学习的认知和存储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语块;认知;教学;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8012303
引言
语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作为一个可以整体提取使用的语言单位,在语言交际中起到了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语块能力是语言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强的预测性。在本族语言习得过程中,本族语者不仅知道该语言的个体单位,而且对于语言单位之间约定俗成的习语、惯用法等也使用自如。而外语学习者缺乏真实语境的自然输入,外语教学受到传统语法的影响和限制,导致对于“1+1不一定等于2”的排列组合让外语学习者无法从传统语法规则中找到理据,因此外语学习者想要习得本族语者“地道”的语言表达成为了天方夜谭。例如Wray[1]143所列举的例子:“我马上回来”,本族语者会说“Ill be back in a tick/mo”,而外语学习者根据所学到的单词及语法规则会说“Ill return in a short while”;“我想试一下”,本族语者会说“Let me have a go”,而外语学习者会说“I should like to try。”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外语学习者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对于语句的选择太过依赖于语法结构和有限的、通过观察和模仿所获取的常见语言形式。
由此可见,外语学习者对于语块的应用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理解,语块知识缺乏、对语块整体概念意义识别度低、与本族语者的语块能力差距大,都导致两者语言产出的差异。如何引导外语学习者正确认知语块,对于外语习得整体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语块习得的有效性,本项研究拟将语块教学法应用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体系的教学中。通过针对外显式和内化式两个阶段的语块教学法的实证研究,旨在证实外语学习者对于语块习得的认知加工效果,从而提高英语习得效率。
一、理论综述
认知语言学家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大都会经历一个在可以预测的语境中大量使用未经分析的词汇组合的阶段。这就是语块概念引起语言学家重视的现实基础。他们认为,以语块作为独立单位进行语言的加工和再创造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大脑运作中有限的认知资源,并因此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存储能力。将语块和相关非语块短语编入语篇中,用于研究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的阅读速度发现,语块在提升阅读速度上显示出优势。语块的这种经济性特点在诸多相关论著中有所提及,如Pawley & Syder[2]; Conklin & Schmitt[3]等。
然而在学者们普遍认可语块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发现了语块在外语学习者习得过程中的复杂性,语块的界定范围、分类标准、母语和外语语块习得的不同规律都体现了语块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语块习得,尤其是外语语块比单词更难习得。Bishop[4]227曾指出,由于缺乏自然语境,外语学习者对于语块的识别能力有限,进而忽视语块。Conklin & Schmitt研究发现本族语者利用语块所享受到的信息处理优势同样可能适用于非本族语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但其研究结果发现,本族语者对于搭配频率的判断比非本族语者更为准确、对于语块的识别加工速度更快。詹宏伟[5]就语块的语音、语义、结构、整体视觉形式和事件相关电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得出结论:大多数研究证实了语块的心理现实性,但由于研究方法和手段各有不同,相关研究难言全面。尤其在非本族语者如何有效习得语块方面,尚未给出科学的认知加工过程。周正钟[6]就语块加工水平与工作记忆容量对二语语块习得的影响加以研究发现,语块的语义、形式和映射等三个次加工过程之间存在“竞争效应”,共同竞争有限的加工资源。这为解释语块在外语学习者大脑中的资源分配模式提供了具体的理据支持,为揭示非本族语者对语块的认知加工过程奠定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David Wood[7]在综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程式性语块是能够帮助流利话语更快速产出的有力手段。将知识分为陈述性(Declarative)和步骤性(Procedural)两种来解释它们在认知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陈述性知识指有意识获取的内容和信息,需要引起大脑的“注意”,并占用更多的大脑记忆空间;而步骤性知识是指如何运用知识获取一定的技能,可通过工作记忆进行解析处理,并不占用记忆容量。他引用Logan解释流利话语产出并不是由于内化了的规则和步骤,而是一步到位的记忆检索程序,比如词汇化的语块。但他同时也指出,大部分的结论都是通过理论和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缺少相关数据支持,而且在非本族语者语块习得的相关研究领域几乎是空白。因此他针对11名非本族学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以英语作为第二外语”(ESL)集中培训,重点考察语块是如何被非本族语者所习得并产出更为流畅的叙述篇章,并得出结论肯定了语块在促进言语流畅产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也同时指出,对于言语流畅程度的形成过程尚无法通过该研究设计得到线索。
如上所述,第二外语语块信息处理有着相对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现有结论难言全面。外语学习者如何将语块输入、加工、认知及有效输出整合起来,找到与母语学习者认知语块的差异,并进行有效补偿,是语块教学法应用于外语教学中的重点。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相较于传统外语教学方法,语块加工的认知过程对外语习得是否有促进作用?
(2)外语学习者如何对语块进行更为有效认知?
(3)语块教学法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效果才更为突出?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周期为两个月,教学任务是三篇精读课文,教学对象为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两个平行班,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中语块提取主要是手动提取和语块提取软件Word Smith Concord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筛选甄别,这样既剔除掉如“a”这样词频较高但不具备习得和研究意义的语块,又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把关,确保语块列表的有效性。语块习得效果是以期中课程考试作为起点、期末课程考试作为终点进行比对,两次测试题型及难易程度相当(相当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难度)。后期数据采集和分析借助Excel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效果和差异。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教学过程中,列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高频语块表。高频语块是根据Wray[1]263多形态词汇分布模型(heteromorphic distributed model)中程式性词串、单词、词素与五类词汇域(即语法、指称、交互、记忆、反应)相互作用所得出的语块提取原则,结合该语块在所学文章中出现的频次汇总筛选得出最终193个语块单位,其中,三个单元课文范围里,出现频率高于1次的语块有91个,占比高达47.2%。在语块习得过程中,采用语块语义中英互译、造句、完形填空、用指定语块进行篇章写作等方式进行外显式语块教学的强化训练,加强短时记忆,从语块输入顺利转换到输出,使其进入到心理词库中去;同时在学生熟悉语块的分类、掌握语块的提取技巧后,训练他们有意识地在课外阅读中自主积累语块,将语块概念内化到学生的自我学习中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经过对课前单元预习测试成绩对比分析,两组现有英语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预习小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分分别为63.5和62.1;标准差分别为10.19和10.15;仅存在教学方法的差异一个变量:实验组采用上述的语块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精读课程教学法。实验结束后,两组学生分别接受了期末课程考试。前后对比数据如表1所示:
表1语块教学法实验前后考试成绩对比
平均分标准差整体成绩提高幅度
(百分比)实验组期中63.510.19期末70.6811.617.18对照组期中62.110.15期末68.547.946.44通过上表显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语块加工的认知过程对外语习得有促进作用。经过一个实验周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的提高幅度更大。
(2)就整体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很快适应语块教学法,就标准差数值来看,接受实验的学生个体成绩差别较大。通过学期末与实验班的个别学生访谈也得到反馈,他们对语块的概念、识别方法、应用过程并不十分明确。但笔者发现,有这种反馈的学生恰恰是原有综合语言水平偏低、主观能动性较差的学生,其本身现有词库量就不大,难以脱离个体单词概念去直接理解某个特定语块的整体概念,更不用说主动运用语块识别加工法,将其内化为一种日常语言学习模式。
(3)通过帮助学生总结与课文同步的高频语块,使其逐步建立语块学习意识(第一阶段:外显式语块教学法),结合学生能够独立识别和提取语块,并作为语言基础单位进行学习(第二阶段:内化式语块教学法)这两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外语学习者对语块有更为有效的认知,学习效果也更为突出。
(4)本次实验周期为半个学期,通过期末问卷调查显示,有三成受访学生表示语块教学法对于外语综合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有63.33%的受访学生表示有影响,但程度较小。如果将实验时间周期拉长,预计效果将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语块认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有着和本族人学习母语同等重要的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一认知过程有效地内嵌于习得者的学习过程中。
结束语
在大脑记忆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将其有效配给,将记忆容量充分利用,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周正钟曾提到,资源分配模型上表明,语块语义占据的记忆容量最大,“竞争效应”最强烈,对于认知也最重要[6]94—99。对于语块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整体比喻义的理解(同样在汉语里,幼童在学习和使用成语时,该成语整体意义和形式直接进入习得者的大脑中,而没有先从深究其成语内部各个汉字的意义入手,这从幼儿习得者对成语由表及里解读过程中的语误可见一斑)。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可将二语语块认知教学应用模式用图1表示:
将语块应用于外语教学中,进而达到习得者的有效认知,需要将非本族语者在认知环节上缺失的部分通过强化教学填补到学习者的学习框架中,通过反复强化、适应、应用逐渐感知语块提取方法并扩大语块量,内化语块认知。直接从“捷径”进入到语块的表层语义及结构,从而减少记忆容量,是语块成为语言学习者天然选择的原因。如,No pain no gain,习得者并不用费心去分析其语法结构,只是pain和gain在语音和语义方面的整齐性会更能引起其注意,进而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从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转换。语块的可分解程度、出现频率、词汇层面和概念层面共同作用于语块的认知过程中。非本族语者接触到的流动性语言较少,大多是通过书面语进行外语的输入,因此语块的习得大多体现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口语和听力位列其次。实践证明,运用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法,有效习得语块,并了解语块加工的过程和内里,对于接近母语习得规律、提升大脑对于外语学习的认知和存储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Pawley A & Syder F.H. 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 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C]//in J. C. Richards & R. W. Schmidt ed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Longman, 1983:126—138.
[3]Conklin K. & Schmitt, N. “Formulaic sequences: are they processed more quickly than nonformulaic language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J].Applied Linguistics, 2008,29(1):72—89.
[4]Bishop H. The effect of typographic salience on the look up and comprehension of unknown formulaic sequences[C]//in Norbert Schmitt, ed. Formulaic sequenc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227—244.
[5]詹宏伟.语块的认知加工与英语学习[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6]周正钟.语块教学法新探——理论、实证与教学延伸[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7]David Wood. Formulaic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Speech Fluency[M].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0.
The Acquisition & Application of Lexical Chunks in Base Period of English Major
WANG Di
(Xiamen University, TKK College, Zhangzhou 363105, China)
Abstract:Comparatively speaking, cognition of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lexical chunks has a complex process. The study applies lexical chunks to the teaching system of base period of English major. Through externalized and internalized pedagogy of lexical chunks, the empirical study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in order to realize effective cognition by applying lexical chunks to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missing part in cognition of nonnative learners should be filled up to their learning systems, and through repetitive reinforcing, adapting and applying, the learners acquire the process, thus enlarge the lexical chunks and internalize its cognition. The practice proves that, properly adopting pedagogy of lexical chunks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similarity with the law of mother tongue acquisition, promoting the cognitive ability and elevating ones memory storage.
Key words:lexical chunks; cognition; pedagogy; English major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