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兴龙
1923年冬,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以下简称特支)成立了。曹蕴真任书记,徐梦周任宣传委员,鲁平阶任组织委员,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小甸集特支,是安徽最早成立的农村党支部,小甸集也成为在偏僻的安徽农村中党的火炬最早点燃、党的旗帜最早举起的地方,在我党早期革命史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页。
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
寿县瓦埠湖东南的小甸镇,因古代金瓦埠至合肥驿道上的小店而得名,明末清初演称小甸集。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潮,这里涌动和流淌着一股股“红色”革命的潮流。这一股革命潮流的涌动和流淌,使小甸集这个名不经传的小镇变得光彩夺目。那么,一个穷乡僻壤、名不经转的小镇,为什么会一跃成为我党早期革命史中的“红色重镇”?为什么党的特别支部能在小甸集建立呢?
一是这里有一批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进步青年。说到小甸集特支,不能不提及创建小甸集特支并任第一任书记的曹蕴真。曹蕴真1901年出生在寿县瓦埠乡曹家岗村一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年就读于同盟会成员、时与柏文蔚一齐反清的革命党人张树侯门下。1919年进入芜湖公立职业学校学习。同期学习的还有寿县的薛卓汉、曹渊、王培吾、徐梦秋、曹广化、方运炽(又名方英)等。从芜湖公立职业学校毕业后,曹蕴真等人转入我党领导的上海大学读书。就当时的社会状况,在寿县小甸、瓦埠这片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出现这么多在外地一起学习的进步青年,的确是十分少见的,也十分难得的。
二是这批进步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他们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深受进步教师,特别是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蔡和森、张太雷、施存统等我党早期革命领袖的亲切教诲。在这些精英的教育和引导下,他们的革命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人生的志向有了正确的方向。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成立“爱社”等进步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给家乡进步青年寄回《唯物史观》《社会进化史》《新青年》《向导》等书籍传播进步思想。同时也利用寒暑假返回家乡,以串亲访友的形式,宣传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道理。
三是这些进步青年较早地加入了党的组织。1922年春,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在上海大学,经曾参与东京共产主义小组组建的中共早期党员、时任团中央书记的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党组织派他们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回到寿县后,他们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别支部,曹蕴真被选为特支书记,委员有徐梦周、鲁平阶、胡宏让等,受上海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这为后来成立党的组织做了准备。
四是受党中央指派回乡建党。1923年5月,“鉴于社会日趋险恶,改造事业急不容缓”,曹蕴真与其他乡友,在芜湖发起并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会等进步青年团体,研究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运动积极分子。1923年寒假,曹蕴真、薛卓汉、徐梦周等受党组织指派回乡建党。不久,曹蕴真、徐梦秋等到瓦埠小学任教,徐梦周、鲁平阶、薛卓汉、方运炽等到小甸小学任教。他们一边任教,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把进步教师、学生和农民组织起来,传播救国救民真理。先后介绍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和进步人士方运炽、陈允常入党。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在小甸地区建立党组织的条件逐步成熟。
1923年冬,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支”成立了。党员有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薛卓汉、徐梦秋、方运炽、曹练白、陈允常等8人。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寿县地区就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党的组织,寿县人民革命就有了领导者和组织者。有了革命的领路人,革命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正如寿县籍安徽首批参加广州农民讲习所学习的革命烈士崔筱斋诗作所写:“工农与士兵,武装结同盟。地主资本家,杀尽不留情。打倒国民党,驱逐日美英。成立苏维埃,红旗耀日明。工人有工做,农民有田种。”
如今,90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小甸镇目睹碑文略显模糊的小甸集遗址石碑时,仿佛又回到了1923年冬天那个历史性的时刻,看到了在小甸集小学昏黄的煤油灯灯光里,在绣有镰刀、锤头的旗帜下,曹蕴真等一批热血青年庄严地宣布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支成立的场景。遗憾的是由于历史资料缺失,“特支”成立的那年“冬”,具体到哪一日已无法考证。
传播革命理论,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组织武装暴动
小甸集特支成立后,党中央不断地给小甸集特支以指示。由交通员传递的党中央指示,有的是用翻过来写好后再予装订的旧小说书,有的是用米汤写的小本子等。党中央还经常给小甸集特支邮寄《新青年》《中国青年》等革命刊物和马列著作。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小甸集特支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内发展党员;对外发展群众组织。
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小甸集特支在曹蕴真的组织和带领下,以小甸、瓦埠、李山庙为阵地,深入群众,调查农村实际情况,传播革命理论,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团员,筹建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进行革命活动。
1924年5月,曹蕴真考入黄埔军校学习,特支书记由曹练白担任,委员有薛卓汉、方运炽、陈允常等。他们将革命活动由小甸不断地推向瓦埠、窑口、堰口、保义、石集、团城等地。
1924年暑假,为加强对寿县工作的领导,党中央派在上海读书的中共党员胡萍舟(又名胡允恭)、黄天白等6人回乡开展工作。胡萍舟等人回到寿县后,在小甸集曹小郢办起了淮上中学补习社。小甸集特支通过淮上中学补习社,一边给学生补习文化课;一边传播革命真理,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活动。在淮上中学补习社,曹少修、李坦等进步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如屏、曹广海等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小甸集特支的领导和教育下,寿县人民革命觉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25年5月30日上海五卅惨案后,寿县人民在“特支”的组织下,纷纷游行示威,开展罢工罢课罢市,抵制没收焚烧洋货,支援五卅运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小甸集特支的诞生,小甸集周边各地,党的力量也不断发展。陆续成立的支部有:瓦埠小学、城关、窑口、堰口等支部。到1928年底,寿县已建立区委1个,特支1个,支部19个,党员200多人。以小甸为中心的革命火种,逐步汇聚成江淮大地熊熊燃烧的烈焰。
随着革命活动的日益开展,小甸集特支逐渐成为寿县地区革命活动的领导核心。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中央将寿县在外地工作的同志派回寿县开展工作。不久,成立了中共瓦埠区委,书记由曹鼎担任,委员有鲁平阶、曹练白、吕岳、陈允常、方运初等。随着党的力量的增加,1927年7月,中共寿凤临时县委成立,负责人薛卓俊,10月,曹广化任书记。此后到1938年,经过寿县县委、皖北(寿县)中心县委、寿县县委、皖北(寿县)中心县委、寿县中心县委、寿六霍中心县委、皖北中心县委、寿县县委等多次变化和发展。其书记任上先后经历了王影怀(又名王荫槐)、王进之、刘启元、曹鼎、李乐天、曹鼎、宋天觉、曹广化、杨守先、宋德渊、杨守先、刘士鹏、曹云露、黄岩(后曾任安徽省省长)等的变化。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特别是1929年11月8日六霍暴动后,安徽土地革命战争的烈火,首先在六安、霍山、金寨燃烧起来。六霍暴动是在六霍中心县委请求支援干部和原小甸集特支委员、中央巡视员方运炽参与领导的情况下进行的。六安独山起义后,方运炽率起义队伍70多人转战金寨麻埠、六安苏家埠等战斗中,他身先士卒、顽强冲杀,表现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其后,寿县党组织奉党中央指示,派出大批骨干力量去金寨支援那里的革命斗争。张国焘《我的回忆》说:“金寨,最初在这里领导游击战争的,多是由寿县一带来的同志,只有许师长(许继慎)是六安本地人。”据有关资料,寿县去金寨进行革命斗争担任重要职务的有20多人,如王培吾曾任红一军二师政委,李坦曾任红一军一师政委(时任师长徐向前)、合编后的红四军十师政委等。曾任寿县学兵团中队长的张有余受安庆中心县委委派参与潜山请水寨起义,后组建潜山独立师,寿县籍的张如屏受六安中心县委委派任六霍赤卫师党代表等。
1931年3月,党在寿县发动了震惊江淮的瓦埠暴动。瓦埠暴动是六霍暴动后又一重要的农民革命暴动。这次暴动有两个重要基础:一是瓦埠地区人民群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位于寿县瓦埠湖东南边的瓦埠地区,农业自然条件比较差,可谓“三年干,三年淹,三年蝗虫遮满天”,灾害连年不断,人民极端贫困。加之,统治阶级加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沉重,人民群众恨之入骨。二是小甸集特支对这一地区人民革命运动的组织和引导。在小甸集特支的正确领导和宣传教育下,瓦埠人民不断向反动当局和地主豪绅进行抗捐、抗税和反饥饿、反压迫、田野抢粮等一系列斗争,人民革命热情高涨。
在这种条件下,1931年3月27日,回到家乡的中央巡视员方运炽,在瓦埠召开了寿、凤、阜三县负责人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立三错误路线问题”的决定,成立了皖北中心县委,做出了进行武装斗争、发动瓦埠暴动的决定,并成立了由曹鼎任书记的行动委员会。3月29日,暴动队伍云集泰山庙,成立了由方和平任大队长、曹鼎任政委的“皖北红军游击大队”,这是我党在淮南地区建立的第一支工农红军。
3月30日,暴动队伍扛起绣有镰刀锤头的大旗,涌向瓦埠街。3个中队分头逮捕了地主豪绅10多人,缴获了地主豪绅的枪械100多支。3月31日,游击大队发动周围10多公里范围内的群众3400多人,扒掉方小楼地主豪绅的粮食200多担。4月1日,面对杨家庙联庄会组织1500多人的武装、国民党寿县自卫大队武装、邵庙联庄会武装的进攻,游击大队虽英勇奋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暴动结束。
此后,游击队伍不断扩大,游击战斗日益增多。1932年春,史院集党支部在寿县中心县委和姚皋区委的领导下,发动了王集扒粮斗争。此后,扒粮暴动持续不断,仅1933年寿县地区局部扒粮暴动就有40多次。党中央在给寿县中心县委的指示信中,肯定了扒粮暴动的胜利,指出“农民斗争的发展,武装暴动的爆发与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入,全是封建剥削的反应,同时也证明了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复兴的道路”。
1931年8月,皖西北中心县委派寿县县委书记曹鼎,将南京雨花台起义的国民党陆军四师工兵营三连连长、中共党员杜一民率领的队伍,与瓦埠暴动的武装力量合编为寿县游击大队。杜一民任大队长,中央指导员李英为政委,曹鼎为副大队长。10月27日,李英在瓦埠区召开寿、凤县委联席会议,在寿县游击大队基础上组建了寿凤游击大队。寿县县委书记曹鼎任大队长,李英任政委,凤台县委书记唐志远任副大队长。11月3日,游击队在颍上发动“黄家坝暴动”,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曹鼎、唐志远及凤台姚皋区委书记程东方等83位同志壮烈牺牲。后来,寿凤游击大队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于1934年秋与合肥游击队合并,经中央批准成立了皖西北独立游击师,转战于合肥、舒城、庐江、巢县、无为等地,成为我党在安徽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小甸集特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小甸集特支的成立以及小甸集地区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开创了安徽早期共产党革命运动的先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创造的彪炳千秋、名垂后世的光辉历史必将为我们永远铭记:
一是小甸集特支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开创了我党在安徽早期革命运动的先河。五四运动以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寿县的小甸集是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最早传播的地方之一,也是较早将马克思主义真理运用到具体社会实践上,建立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
二是小甸集特支在早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输送了一大批重要的革命力量。接党中央通知,小甸集特支于1925年9月、1926年2月分两批,将薛卓汉、胡宏让、裴济华与崔筱斋、曹广化、方绵良、杨子美、杨铭山、廖运筹、孙健、龚耕心、孟完白等人派往广州参加中共中央农民运讲习所第5、6期学习。不久,中共中央决定,将寿县籍党员裴济华、陶淮、徐德文、方运炽、李竹声、杨芦划、方瑛(女)、孟庆树(王明夫人)、薛卓江、高国玖、高云玖、徐梦秋、王培吾、薛卓中、洪一鹤、鲁平阶、沈朝梁等17人派往苏联学习。他们学成后,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崔筱斋、曹广化、胡济等3人在合肥北乡组织成立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崔筱斋任主任;薛卓汉在北伐时期曾任毛泽东的秘书、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政治部副主任;曹广化曾任中共寿凤临时县委书记、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王培吾曾任红一军二师政委、鄂豫皖军委政治部主任;徐梦秋曾在江西苏区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红三军团宣传部长等。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小甸集特支以及寿县县委还为北伐革命输送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他们有曹渊、孙一中、曹蕴真、薛卓汉、曹练白、曹广化、曹浒、廖运周、廖运泽、李坦、薛骞、张有余、魏化祥、吕岳、王影怀等。其中,曹渊成为叶挺北伐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孙一中、廖运周、廖运泽、薛骞、张有余等后又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孙一中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第二军军长;廖运周曾任寿县学兵团教育副官、中共寿县县委委员、国民党一一〇师师长、解放军沈阳炮兵学校校长等。
此外,从小甸集特支走出去的还有: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皖西北特委书记、豫东南特委书记的方运炽;曾任中共安徽省工委书记、寿县中心县委书记的曹云露等。
从瓦埠暴动中走出去的有,曾任正阳关特委书记、皖西北独立游击师政委、新中国人事部第一副部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的张如屏等。
小甸集特支的成立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永远铭记的精神:
小甸集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小甸集特支的成立是小甸集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精神的体现。小甸集特支的成立,是曹蕴真、薛卓汉、曹渊、王培吾、徐梦秋、曹广化、方运炽等一批追求救国救民真理进步青年的率先觉醒的使然。没有他们的率先觉醒,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寿县地区的传播;没有他们的率先觉醒,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小甸集的建立;没有他们的率先觉醒,就没有小甸集一跃成为我党在安徽早期革命活动地的存在。
小甸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小甸集特支创始人曹蕴真,早年即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建立小甸集特支,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学习,1925年回寿县创办农民协会、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初筹办中山学校、领衔发表《寿县中山中学发起宣言》,是年夏奔赴武汉参加北伐,直到1927年秋,党中央拟派其到莫斯科学习、因患肺病吐血未能前往,于10月去世,时年26岁。当同志们为他的病情而难过时,他却说:“没有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就不能换取革命的胜利。我把青春献给党,革命的鲜花会开得更红。”
小甸集共产党人曹渊,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5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第一营营长,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任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参加过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北伐军攻打武昌,9月5日曹渊率第一营作为敢死队攻城,身先士卒,奋勇攀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4岁。曹渊等烈士的牺牲精神激励着独立团广大指战员继续战斗,10月10日武昌城被攻下,独立团赢得了“铁军”称号。1938年3月19日,周恩来给曹渊之子曹云屏致信:“曹渊同志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我全党同志对曹渊同志这种英勇牺牲精神,表示无限的敬意。”叶挺称曹渊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
小甸集共产党人勇于奉献的精神。小甸集特支创始人之一、1930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政治部副主任的薛卓汉,1919年在芜湖省立二甲农校读书时就有革新社会的抱负。1921年6月2日安庆教育惨案后他带领学生代表到省检、审两厅催办,在第三届省议员选举中他领头掀起“反贿选”浪潮,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筹办安徽农民协会,1928年在家养病不忘宣传马克思主义遭通缉,1930年1月29日敌人抓捕时他翻墙脱险,然其家被抄,其妻产后3天遭受非人折磨并被拖到雪地上毒打,不久谢世。1931年冬薛卓汉被张国焘以“莫须有”罪名杀害,时年33岁。薛卓汉为党的事业,操劳奔波、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景仰。
小甸集共产党人不计名位的精神。“曹门三烈士”之一的曹云露,1928年入党,1931年参加瓦埠暴动,1935年先后任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参谋长、皖西北特委副书记,1936年冬赴延安学习,1938年1月任中共安徽省工委书记,4月降任寿县中心县委书记,7月降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二纵队政委,因抵制纵队司令员龚同武的军阀习气,于1939年春又降任鄂东游击大队二营教导员,10月在鄂东惨案中被俘,后遭国民党鄂东行署程汝怀杀害,时年29岁。曹云露虽因上级对他的误解,其职务一降再降,但他却始终能正确对待,不计名位,任劳任怨,革命到底,表现出共产党人宽广博大的胸怀和境界。
小甸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1906年出生于瓦埠竹园村、小甸集特支成员之一、1931年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的方运炽,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具有高度的实事求是态度。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后,王明进入中央政治局。方运炽凭着在苏联留学时对王明的了解,通过组织向中央反映:王明是一个没有实际革命经验且喜欢夸夸其谈的人,不适合担任中央领导的重任。是年底,转任皖西北特委书记的方运炽,看到张国焘在“肃反”中的“左”倾主张和做法,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大危害,对张国焘的行为极其不满,他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肃反绝不是杀害的问题,而是要严密自己的组织”,“仅凭个人怀疑就马上逮捕是不正确的,一方面帮助了反动派,一方面使群众不安”。后来方运炽被张国焘以“肃反不力”为借口,施以无情的折磨,于1932年9月随红四方面军西进途中牺牲,时年26岁,但方运炽坚持真理的主张是正确的,其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共产党人学习和记取。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