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追问,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准确、完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连续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掌握为止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追问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艺术,它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有思想深度和厚度的课堂。
我将课堂追问的类型大致分为因果追问、跟踪追问、逆向追问、发散追问等。下面我结合《蚊子和狮子》的教学案例,简要谈谈语文课堂中追问的运用。
师:这篇寓言故事出现了哪些形象?
生:蚊子和狮子。(大部分同学脱口而出)
师:只有两个吗?
生:还有蜘蛛。
这是第一次追问,属跟踪追问。这是在“理答”时根据学生的回答临时生成的问题,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对蜘蛛这个似乎无关紧要却也能体现作者匠心的配角视而不见,这为后面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起到了辅助性的疏导、铺垫作用。
师:我们知道寓言是通过小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的,那么你认为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生:骄兵必败。
生: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生: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能目中无人。
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生:一山还有一山高。
……
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你们是从哪个形象身上悟出这些道理的?
生:蚊子。它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得意忘形,结果撞在蜘蛛网上,成了蜘蛛的美餐。
这是第二次追问,属因果追问。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一个意识:寓言的寓意来源于具体的故事内容。
师:我们从哪里看出蚊子得意忘形?
生:“蚊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可见它忘乎所以,自以为天下无敌。
师:蚊子为什么会得意忘形?
生:它打败了强大的狮子。
师:蚊子是怎么做到的?
生:蚊子体型小,会飞,动作轻快敏捷。它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把自己的脸抓破了也打不着它。
这里的三次追问,也是因果追问,起到让学生回视文本的作用,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里看似于无疑处设疑,实质上是不着痕迹地为下一步的追问设伏,为接下来的理性归纳蓄势。
师: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能得到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不同的启示吗?
生:蚊子善于动脑子,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击狮子的弱点,智取狮子,这说明智慧是最强大的力量,是制胜的法宝。
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生:每个人都有长处,所以每个人都要自信,不要小看自己。
……
这是第六次追问,属逆向追问。它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蚊子这个形象,拓宽了形象意义的丰富性,这就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灵思飞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师:我们已经从蚊子的角度归纳出这么多的寓意,大家能否尝试从其他形象的角度挖掘出新的寓意呢?
生:蜘蛛默默无闻,终日结网,持之以恒,终于等到蚊子自投罗网。这告诉我们:好运气总是降临在那些有准备的人身上。
生:天道酬勤。
生:强大的狮子也有弱点,弱小的蚊子也有优点,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生:狮子虽然强大,但它被弱小的蚊子打败了,这说明强大和弱小不是绝对的。
生:我认为狮子不是被蚊子打败的,它是被自己打败的,是被自己的弱点打败的。所以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对手,而可能是自己。
……
这是第七次追问,属发散追问。发散追问具有开放性和多维性的特点,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由于前边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步步为营地铺设了台阶,搭建了平台,此刻,学生们的思维犹如拨云见日,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使得寓言表层寓意下的深层寓意和多重寓意被逐渐发掘出来。追问为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提供了技术手段,学生们的某些个性解读突破了我原有的预设,完全是一种新的生成,这就拓宽了这篇寓言的普适寓意,给课堂带来了新鲜的素材性资源。
师:我特别赞同你说狮子是被自己的弱点打败的,那你认为狮子的弱点是什么呢?
生: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便于蚊子进攻。
师:仅此而已吗?这是客观上的,有没有主观上的弱点?
(学生迟疑)
师:故事中蚊子向狮子发出挑衅时,狮子的反应只是一带而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狮子此时可能会说什么或做什么?
生:狮子勃然大怒:“大胆!你一只小小的蚊子竟敢口出狂言,我堂堂一个百兽之王难道还怕你不成!来啊,放马过来!”
生:狮子暴跳如雷,一声怒吼:“放肆!你算哪根葱?你以为你是个什么东西?敢跟我叫板,活腻了吧?”
生:狮子恼羞成怒,仰天咆哮,如闪电般一跃而起,扑向蚊子。
……
师:蚊子用激将法嘲笑狮子打架和女人没有区别,狮子无法忍受这种轻视和侮辱,气急败坏。回到刚才的问题:狮子有没有主观上的弱点?
生:有。它遇事不够沉着冷静,太冲动。
生:它过于骄傲,过于自负,太轻敌。
生:它不动脑子,不会扬长避短。
……
师:是的,狮子上了蚊子的当,自乱阵脚,失去了理智,也失去了战斗的智慧。“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对手,而可能是自己。”这是多么精辟独到的见解!
生:这么说来,蚊子也是被自己的弱点打败的。
师:谁说不是呢?蚊子自我膨胀,忘记了自己的弱点,它就是被自己这个弱点打败的。
生:如果狮子镇定冷静,它有办法抵御蚊子的进攻吗?
师:这我倒没想过。大家有什么建议吗?讨论一下。
生:像我一样,先不动声色,等蚊子叮咬时一掌拍死它。
生:把鼻子伸到泥泞里蹭一蹭,蚊子就无从下口了。
生:狮子可以泡到水里。
生:七里香、驱蚊草、夜来香这类植物可以驱蚊,狮子趴在这些植物旁边就行了。
……
学生的质疑何尝不是一种追问?我把球踢给学生,学生还给我无限精彩,问题水到渠成地迎刃而解。
这里的五次追问都属于跟踪追问,我在倾听、理答中敏锐地捕捉到推进课堂的恰当契机,从而让推进自然而然,如行云流水。这组跟踪追问达到了浅文深教的效果,将文本内容化简为繁,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充分开发了文本的隐性内容,让学生在多元思维的碰撞中扩展学习空间,阅尽文本的风景,呈现出对文本螺旋上升式的解读,而不是在一个层面上停滞或滑行。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比较科学有序,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牵引力的问题链,环环相扣,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的追问,逐层推进,形成了较为严密的教学流程。学生在追问中一次次重新潜入文本,进行“反刍式”的阅读与思考,不断地感悟、修正、补充,获得“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快感与兴奋。我仿佛听到了学生思维的拔节声。
问题链的设计,需要做到环节流畅,有层次感,问题间的思维链接自然。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有准确的定位,对教材重难点有了然于心的把握。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始终停留在人云亦云上,自身无法体悟文本的丰富内涵,无法体会不同形象的丰富意义,无法找到新的切入点和体验点,那么问题链的设置就可能成为一种摆设,或者是背景式的点缀,难以成为教学实施中的促学手段。另外,设置问题链并非可以一劳永逸,因为课堂存在即时性、开放性,无论课前如何精心准备预设,都无法穷尽课堂上的意外状况,所以教师需要及时捕捉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契合点,将预设的问题与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使课堂教学不蔓不枝而又灵活有度,既有明晰的发展轨迹,又有适当的张力。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效追问,犹如投石击水、击石发光一般,可以改变沉闷平庸的课堂,使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舞台。有效追问,仿佛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攀援的梯子,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感,促进了思维含量的提升,让学生体味到穿行文本的惬意以及拾级而上、一览众山的欣喜感、成就感。在师生双方的语言与思想的互动中,学生认知、吸纳、反思、修复、重构、完善、创造的过程活跃而灵动,在智力震荡中启迪智能。“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这是我孜孜以求的。
参考书目:
[1]余文森《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符玲,教师,现居广东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