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摘要】针对我国师范院校体育系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现状,分别就主办模式、预设目标失误、竞训体制缺陷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加强教员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投入、统筹项目发展等对策与建议,并针对师范院校体育系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师范院校;高水平;运动队
在过去二十余年里,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类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在其项目发展规划、队伍技能训练、课程设置、教练员队伍的选拔与建设、储备运动人才供应系统、合理处理学训矛盾和思想德育建设等方面还存有部分缺陷和不足。基于以上现状,设想构建在体育系运动项目教研室指导下,积极开发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教学资源、培养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高水平运动队,建立相应运作模式,并对其可行性、合理性、科学性进行探讨。
一、我国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现状
1、当前我国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的现行体系
我国师范类院校体育系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从实践上对构建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部分师范院校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综合分析,我国师范类院校体育系主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施行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一、自办模式:由师范院校体育系自行在中学和体校招收适龄学生为运动员,然后由校方独自进行培养和训练,并代表本校运动队参赛;二、联办模式:由师范院校体育系与当地体委、体工队或职业队联合建队,学生的主要训练与竞赛主要由体委和体工队负责,代表本校参与赛事等;三、混合模式:部分运动员挂靠学籍,同时招收中学体育优等生,平时学校由学校训练在校运动员,比赛时挂靠运动员代表学校参与赛事。
2、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现行体制的缺陷
现存的实践案例证明,过去招收的运动员多为退役后的优秀选手或被传统训练体制淘汰的运动员,他们的可继续挖掘的潜力较小,训练效益低下,部分师范院校陆续招收一批现役国家级层面选手,虽然大大提高了高水平运动队在竞技比赛中的得胜率,但是如此则将兴办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设目的,演变为了以招募现役运动员为院校赢得竞技赛事的目标。这种预设目标与现实的冲突如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则会影响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其致命的危机。现行的竞训体制对师范院校体育系主办高水平运动队仍存掣肘弊端,应当推动国际化竞训体制改革。我国目前的竞技训练体制仍是实行计划经济时代所设定的三级训练体制。但是该体制在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形势下,已经表现出了它的种种缺陷与不足,我国师范院校体育教育系统的软硬件条件都逐渐得到改善,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现代体育理念的更新,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也将逐步现实强大的生命力。
二、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构建的建议
1、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教员队伍的建设
各师范类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应当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本校本专业较有开发潜力的运动项目,选择性的对本校中在这些项目上具有潜质的教职人员进行培养,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多元化方式进行培训,力争用较短的实践培养训练出自己的优秀运动队教员。同时,还要重视和发现本校现有人力资源队伍与本校具备执教能力的教员,建立岗位目标的聘任制,将教练员的收入待遇、职称评审与竞赛成绩相挂钩。制定严格的教练员执教必备条件和竞岗制度,实行训练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考核,进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优胜略汰,综合考评。
2、提升对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视程度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鉴于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创业维艰、筚路蓝缕,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提出明确的管理章程,例如针对部分院校的办队目标、项目设置、训练情况及成果评定等都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办队的随意性与散漫性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帮助提高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运动队的知名度,赢得更多优秀的生源,使学校运动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这也是很多高校既定的发展战略。因此,应该加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师范类高校主办高水平运动队指导与关注,帮助其进行统筹规划,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运动队的软实力。另外,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升高水平运动队的物质力量,也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师范院校体育系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举措。对于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中心而言,专业性的运动场馆而言是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办学条件尚未达到的水平。因此,增加体育项目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于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师范院校而言迫不容缓。
3、统筹规划项目发展,实施可操作的量化评价体系
针对我国各层级的体育规划而言,过去只有总体的国家期望目标,没有根据我国高校具体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近期和中远期发展规划和目标的现状,各参与赛事的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应当根据各类运动会赛事的项目设置,备战性地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已有的赛事竞争,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仅有如此才可以提升师范院校办队的积极性。
当前,多数师范院校体育系对其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工作缺乏客观、可靠和有效地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一般仅是在大学生运动会或某一特定比赛后针对比赛成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估存在较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这种评价比较容易陷入只关注赛事结果,以胜负为准绳的误区,而忽视了运动员的整体实力的提升。(2)由于缺乏训练阶段的衔接性评论,不能及时获取训练进展的反馈信息,导致训练过程难以有效控制在可量化的范畴内。而科学的训练则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在高水平运动队初招运动员时,对其进行全面的初级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对运动员的训练实际进行阶段性量化分析、判断,确定针对重大赛事制定符合运动员实际条件的备战目标,并以相应的训练强度与力度辅助实现。
三、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构建的意义
1、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构建的理论意义
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可以破除旧有体制难以全方位解决对未来专业体育人才的培养这一困局,综合运用高校与社会两大资源体系,为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构建与运作提出更新的可行性方案,提升高水平运动队的队员培训质量,并缩短有知识型学习技能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周期,而且可以完善师范院校体育系运动队教员制度,并将给予术科研究室功能与职能的重新定位。
2、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构建的实践意义
促进师范院校体育系高水平运动队明确目标定位,统筹规划项目布局,加强高水平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完善现有的训练理论,促进现有的高水平运动队员学习训练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制度建设。同时也可以拓宽教学资源、教学时空以及学生综合技能培养手段,实现体育与教育部门培养体系的融合与创新,使得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为运动员模拟真实的能力培养实践课堂。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课题编号:CJF15015
【参考文献】
[1] 何 强, 熊晓正.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的回顾与反思[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1).
[2] 李文伟. 安徽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 2008(6).
[3] 高明发, 赵 颖. 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设置的形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8).
[4] 鲍 勇, 王元丰, 杨正华.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