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领、袖和领袖

2016-05-14 07:55裘丽娜谢遂联
青春岁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楷模领袖

裘丽娜 谢遂联

【摘要】“领袖”一词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领袖”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本义是“衣服的领和袖”,但在魏晋时期领和袖频频连用来指代“楷模”,明清以来“领袖”更是常被指称为最高领导人。在21世纪,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更应该融合儒、道、墨、法四家的特征,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领袖;楷模;最高领导人;领导人特征

一、前言

领、袖,衣服之要件,无领无袖不成衣服,衣服之样式、质量,多取于领、袖之变化。手、脚,人之重要部分,无手无脚不成人,无手无脚,不能生活、劳动。门、窗,房屋之关键,无门无窗不成房屋,房屋之美观,多取决于门窗之设计、制作。人、衣服、房屋,世界之基础,而手脚、领袖、门窗这些都是基础的关键。但唯独把国家领导人称为领袖,而不叫手脚、门窗,这是为何?本文即从领、袖的原意,它连称为何指代楷模,明清以来它为何指代最高领导人,以及这些领导人有何必要特征这几方面进行阐述。

二、领、袖和领袖

1、领、袖在古文中的本义

“领”的本义是“脖子”。如《诗经·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毛传:“领,颈也。”衣服挨近脖子的部分也可称为“领”即“衣领”。如晋陶潜《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我们今天所说的“袖”上古称为“袂”。上古时“袂”为衣袖总称,说“袂”包括“袖”,说“袖”只指局部,是袂之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部分,相当于戏曲中的“水袖”。汉代以后,“袂”字逐渐消失,衣袖统称为“袖”。

“领袖”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实际上是“衣服的领和袖”。如《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郢人”,服虔的《汉书音义》作“獿人”。服虔曰:“獿人,古之善涂塈者,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有小飞泥误著其鼻,因令匠石挥斤而斲之。”服虔注中,“领袖”与前文“广领大袖”相对应,表示“衣服的领和袖”。

2、领袖连称指代楷模

“领袖”成词发生在两晋时期。“领袖”作为词最早见于《晋书·魏舒传》:“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意思是说,魏舒仪表非凡,假如别人为“衣服”,他则是“领子”和“袖子”,以此赞赏魏舒为人之表率。

“领”和“袖”为何连称指代“楷模”,笔者有两种见解。一是因为古人在制衣时,领口和袖口都是单独用料镶以金边,讲究其式样,穿戴后给人一种醒目庄重的印象。在古人的眼中,领和袖既突出醒目,又庄重严谨,具有表率的作用,于是便用“领袖”一词指代“楷模”。二是领子的部位接近头部,因此“领”也代表思想和领导力;袖子的部位接近手,因此“袖”也代表着权力和行动力。故而人们将同类中具有思想力、行动力的杰出者称之为领袖。

3、领袖指代最高领导人

“领袖”指称“国家、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人”,引申自“同类中之楷模”,早在《明史·曹于汴传》:“时绍徽、应甲附魏忠贤得志,必欲害于汴,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遂削夺”中就已用。

为什么称领导人为领袖?笔者认为,首先,领袖是同类中的杰出者,在政治团体、国家中,领袖就是作为领导人的角色。其次,如其本义所言,是衣服的要件,也是最易脏、易损的地方,一般每件衣服都是领、袖先污先破。一个团体、国家中的最高领导人是最容易受损的,政治团体、国家要想维持下去领导人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思维。

4、领导人应该具备的特征

纵观历史,伟大的领袖在战场上,能够鼓舞其军队克服恐惧,在文明社会中,能够将各种不同的目标和意见凝聚成一个有力的、统一的焦点。因此,优秀的领导人应该融合儒、道、墨、法四家的特征,推动社会前进。

(1)领导人应该具备儒家的修己安人

以身作则,自正其身。《论语·子路》篇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领导者会因为它而散发出一种正能量,让下属会受到感染和启迪。要达到“修己安人”,第一,要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儒家思想认为,一位好的领导人只有好学多思,才能让自己思维敏锐,发现实践管理环节中的问题并找得到解决的方法。

第二,要敢于反省,知错能改。《学而》篇中说:“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对于领导者而言,敢于常常反省自己才能及时发现错误,知错就改。

第三,要慎言敏行,知行合一。《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领导者所代表的利益越大,对于自己的言论越要谨慎,一着不慎不但会造成巨大的心理成本和管理代价,甚至动摇社稷根本。

(2)领导人应该学会道家的无为而治

统治者最有效的统治,老子认为是无为。为什么要无为?“道”是无为,万物都自然而然地变化。在人类社会,圣人无为,百姓自然。管理者要让所有的被管理者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能力。道家的自然无为并不是管理松弛的,而是让所有被管理者各行其职,达到最大效率,不是放任。无为是要告诉大家,有时候不要管的太严,要设定一些目标,但目标究竟如何具体实现,要让众人去发挥,自然。

(3)领导人应该具备墨家“非乐节用”的生活作风

“节俭则昌,淫逸则亡”可以说是墨家关于领导人素质的重要内容。在《节用》篇中,圣人治理一国,国家的财富成倍增加,不是向外扩展,掠夺土地,而是省去无用的费用,尤其是战争和暴税,也就是节用。在节用的同时,还主张非乐。领导人首先要满足百姓的生存需要才能有其他的精神享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能否具备并长久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对领导人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考验。

(4)领导人应该学会法家的“治吏不治民”

《韩非子》论道:“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若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摇树的人如果一一去掀动每一片树叶,即使累得筋疲力尽,也无法使树叶全部抖动;而如果左右摇动树干,树上叶子都会一起晃动。同样道理,善于张网捕鱼的人,只要拉住渔网的纲绳,鱼儿就能尽收网中;而如果一个个地拨弄网眼,不仅劳苦不堪,还将一无所获。官吏就如同民众的“本”和“纲”。而民众恰似“叶”、“目”,作为最高统治者难以一一对其进行管理控制。而如果抓住官吏这一管理民众的“本”、“纲”,就能够取得“撼木摄叶”、“纲举目张”的控制成效。为此,韩非强调,只要最高统治者能够选准、用好各级官吏,就可以借助他们管理控制好众多的平民百姓,形成臣下恪尽职守,百姓安分守己的局面。如此,君主便能安坐于朝廷之上,悠闲自得于闲暇之中,即使清净无为,也能把国家治理好。

三、结论

“领袖”一词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领袖”的本义是“衣服的领和袖”,但是由于在制衣上领和袖是格外讲究的部分,两者又有特殊的表率作用,象征领导力和行动力,因此“领袖”在两晋时期成词连称,开始指代同类中的楷模。明清以来,“领袖”又发展成指称“国家、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人”。在21世纪这个特殊时期,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应该融合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这是民族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3).

[2] 陶渊明, 著. 郭维林, 包景诚, 注. 陶渊明集全译[M]. 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9).

[3] 班 固, 著. 颜师古, 注.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0(1).

[4] 房玄龄. 晋书[M]. 湖南: 岳麓出版社, 1997(10).

[5] 张廷玉. 明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1).

[6]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12).

[7] 张 觉. 韩非子全译[M]. 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3).

猜你喜欢
楷模领袖
姜立新
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袖林伟民
THE JAZZ AGE
心有榜样
时代楷模
完美楷模
探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中国女杰 时代楷模
世相峥嵘——尔宝瑞的领袖蜡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