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迁儿童问题是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热点论题,本文通过对一个随迁儿童学习适应问题的研究,发现影响随迁儿童学习适应问题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动态学习历程、语言力量、标签效应以及社会支持。
关键词 随迁儿童 学习适应 非智力 个案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的厘清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与之相伴的随迁儿童群体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迁儿童是指跟随父母流入城市并在所流入的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4或7~15周岁)[1]。随迁儿童在融入城市生活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其中的绝大多数儿童不能与当地儿童一样享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游离于正规教育体制之外,流动性成为他们取得较好学业、形成良好学习适应的巨大障碍。
学界对学习适应的界定不一。聂衍刚等认为[2],“学习适应是指学生善于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称作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宋丽娟认为[3],“学习适应又可称为学习适应能力,是个体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努力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符合学习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要求的自我调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能力特征。”然而,其操作性界定却与“能力”或“倾向”的含义相差甚远,如聂衍刚将学习适应分为学习态度、学习环境、身心健康等维度;宋丽娟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对社会适应进行操作定义。可见,上述界定都经不起推敲,并不具有科学性。近年来,个别学者虽对随迁儿童或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作了一些探究,然而却没能克服理论定义与操作定义内涵的差异性[4]。本研究认为,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状况及学习的需要,努力使自我与学习环境和谐平衡的心理状态[5],并主要从随迁儿童的学业成绩及其在同年级或同龄组中所处的位置来断定其是否处于学习适应的状态。一般而言,影响个体学习适应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教育学家北尾伦彦认为,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因素,如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和学习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和教学内容偏差等;第二层次包括学生人格、动机、智力等心理因素;第三层次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6]个体学习适应问题不是单纯、孤立或个别因素所造成的,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迁儿童由于所处环境的易变性和流动性,仅从心理层面解释其学习适应问题有些偏颇。本研究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对随迁儿童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开展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方法,即通过对某个或几个相关案例的研究来认识某一类现象的方法,并体现某一类现象的典型性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义[6]。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莞市长安镇M小学二年级学生小天,9岁,湖南益阳人,他有两个姐姐在益阳分别就读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父母共同经营一家外贸公司,父亲主要负责跑业务、货物采购,母亲主要负责公司的会计工作以及家庭事务,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选择小天为研究对象,首先是根据其学业成绩而选定,他属于较为典型的学习适应不良者,期中考试2门课程不及格,其中语文和数学都只考了五十几分,总成绩在班上排名靠后。其次,他在几年中,从私立学校到贵族寄宿制小学,再到公办小学,频繁转学。第三,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是唯独留在父母身边学习生活的孩子。频繁转学的经历及性别和出生的顺序较一般儿童而言更为特殊。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三、研究资料分析与讨论
小天同父母居住在东莞长安镇的一个工业区内,周边都是厂房,其父母和省外的几户人家共同租用了一个厂区,厂区人员复杂、流动性较大。虽然他家在东莞大朗镇买了一套商品房,老家也有别墅,但由于工作原因不得不选择居住在厂区。但厂区环境恶劣,白天机器轰鸣,晚上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小天的父母都是中专毕业,他们对孩子的学习较为重视,但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小天起初在离家较近的一所民办学校——长安镇L小学读一年级,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当时父母特别繁忙,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时候小孩放学都得请朋友去接。在L小学就读一年后转到了大朗镇的一所贵族寄宿制学校——P小学重读一年级。P学校学费昂贵,管理较为严格,老师相当负责,几乎每周都发信息汇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班主任在给父母的反馈中多次提及小天上课爱讲话、喜欢搞小动作,严重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学习,为此多次给小天讲道理、做工作,但效果不佳,并希望父母有时间多去看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小天的父母基本上是周日下午送,周五下午去接,几乎不会在工作日去看望孩子。在几次考试中,小天的学业成绩虽然有了些进步,每次的平均分都在70分左右,但与同年级或同龄组的孩子相比依然处于中下游。父亲为之相当苦恼,认为花了那么多钱,孩子学习成绩不仅不理想,还养成了一些坏毛病。出于种种考虑,决定把小天转回长安镇的M小学,该小学是公办的市重点小学,一般只接收本地孩子就学,小天的父母通过托熟人找关系,最终缴纳了5万元的赞助费才取得入学资格。不难发现,从小学开始小天经历了两次转学,有过三所小学的就读经历,这两次转学都因其父母认为小天的学习情况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其对学校教学环境和教育方式不适有关。
1.不同学校对学习适应的影响
在民办学校——L小学那一年是小天第一次步入学校大门。这一年,小天要应对各种不适应,如语言、学习、人际关系等。在这一阶段,父母以及班主任本应在孩子学习适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他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适应问题,加之民办学校办学条件的制约,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
“当时把孩子送到L小学是出于离家里近、接送方便的考虑,加上又没当地户口,也就没去想其他的。后来才知道这个民办学校的师资匮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一个班主任要管理2-3个班级,80多名学生,班主任也都有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兼顾。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到底如何,我们知之甚少,虽然也偶尔会问班主任,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孩子很乖,加上工作忙,所以后来我和他爸爸也就基本不问了。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很糟糕,我们认为可能是心智发展还不成熟。”(B-1-3母亲)
“我们从朋友那知道L小学的情况后,就决定给孩子转学。小学第一年对养成良好的习惯真的很重要,小天在L小学形成的一些坏毛病,如爱搞小动作、上课东张西望、甚至与小朋友打架,这些对他在后面学校的学习都产生了一些影响,现在真后悔当初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上一年级。”(B-1-25母亲)
在寄宿制贵族学校——P小学,小天由于语言能力欠佳,先天性的“大舌头”,说话含糊不清,加上不懂粤语,难以有效寻求老师和同学在学业上的支持。含糊不清的吐字发音也遭受过同学的嘲笑。此外本地儿童及教师的“偏见”使其形成了对立心态,影响了学习适应。
“他们(同学们)爱笑话人,在语文课上,我回答问题时,说了好几次老师都没听懂,然后就都哈哈大笑,有一个人还说我说话都说不清楚,很气人,下课后我就打了他。他们说我不是本地人,不跟我玩,反正我也听不懂他们说话。”(A-2-12小天)
“班上基本都是本地孩子,他们大都讲粤语,学生对个别问题不明白时,老师也会时常用粤语解释。”(B-2-11母亲)
“我不喜欢那个老师(班主任),她老弄得我挨我爸的打,分明是他们(同学)笑话我在先,所以我才打他们的。她就给我爸爸讲我爱打人、影响其他人学习。所以她的课我也不听,偶尔也搞搞小动作。被她逮住了,说民工的孩子麻烦,告我状。”(A-2-31小天)
M小学是市重点小学,学生入学大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教学水平和师资状况都较为优秀,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小天转入这样优质的学校,按理说学业成绩应该会有向好的趋势,然而事与愿违,小天的学业成绩由原来的70分左右沦落到了不及格。一方面这可能与教育方式、教学进程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和同学给他贴的标签不无关系。同学给他贴上“差生”的标签试图冷落他,然而小天似乎也接受了这一标签,认同了自己是“差生”,进而导致了自我学习适应问题的恶性循环。
“我们这里对差生而言,可能不是太适合,教学进度较快。小天转过来的时候成绩就较差,并且是花钱买进来的,跟不上情有可原。这个孩子老欺负人,喜欢搞小动作,上课也不认真。”(D-3-1班主任)
“小天我知道这个学生,他的数学作业就是‘鬼画符,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差。”(E-3-1数学老师)
“数学期中考试考了56分,老师当着全班人的面说我数学太差了,拉了全班的后腿,期中考试之后,同学们都叫我‘差生,自己想想也确实好差,其他人都是八九十分,可能我就是比别人笨。”(A-3-9小天)
2.家庭环境对学习适应的影响
有学者从“结构”和“过程”维度来分析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家庭环境背景,并认为家庭环境背景对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解释意义[4]。家庭环境的结构维度是指家庭的静态结构性特征,如家庭规模(如家庭子女数)、父母职业类型、儿童是否具备独立的学习空间等[7]。小天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对其甚是宠爱,从某种程度上讲,爱的方式错位也是间接导致小天学习适应问题的原因,加之父母工作过于繁忙,对小天显性或隐性偏离行为缺少有效的纠偏行动。
“小天排行老三,生第三胎也就是想要一个男孩。他出生后,全家都非常高兴,对他的爱自然也更多,我们尽可能满足他的愿望,要什么玩具我们毫不吝啬,在他3岁左右的时候就给他买了一个ipad,现在回到家就拿着ipad玩游戏。我们要经营公司,工作非常忙,三个小孩,两个女孩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照顾,就他留在身边。”(B-3-8母亲)
虽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小天却与绝大多数随迁儿童一样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一方面是为节约开支和降低生活成本,另一方面是考虑工作方便,小天家租住的房子较为狭小,两个房间承担着厨房、客厅、厨房等多重功能。小天放学后,父母会把他接到父母办公的地方,要求其先把作业写完,但是机器的轰鸣声,各种取货声、电话铃声等此起彼伏,十分嘈杂。
“每天放学回家后,就在我的办公桌上写作业,办公室就这么大,但又不能让他回家里去(出租房,在公司的五楼),他就看电视,压根不会写作业,有时候为了玩,骗我们没有作业,我们就说打电话问他老师,因为怕他爸爸打,所以每天都先在办公室写完作业后,才出去玩。”(B-3-24母亲)
家庭环境的过程维度是指家庭成员的行为、互动和价值取向的动力或动态特征。结合曾守锤[4]的研究,家庭环境的过程维度主要聚焦于父母的参与,也称父母卷入、父母参与教育等,其操作性定义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信念和期望、对子女学习的监管、与学校的互动三个方面。小天的种种表现导致父母对其学业成绩期望并不高,另外,由于工作繁忙,对小天缺乏有效监管,加之文化水平因素,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父亲对小天采取打骂的管教方式,直接挫伤了小天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在与学校互动方面虽然比较频繁,但在处理孩子学业问题上仍束手无策。
“他的作业我们很少去认真的检查,我们文化程度也不高,有些作业指导起来也十分吃力。对他我们不抱有太大希望,能考上大学最好,不行就让他上技校学门手艺,现在也只有我再努力点,以后给他娶个老婆,给他一套房,剩下就是他自己的事,管不了那么多。”(C-3-1父亲)
“我们很少去检查他的作业,有时下班后我要去做饭,让他爸爸教孩子,他爸爸一点耐心也没有,教孩子的时候,不会就骂,有时候就是一顿好打,现在他爸给他指导时,他都有抵触情绪,直接说没有作业。”(B-3-35母亲)
“我爸爸老因我不会做作业而打我,说我笨、没用,我讨厌他这样。我就是不会!打我也没用!”(A-3-5小天)
研究发现,“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具有一定实用性,他们更多从成本收益角度权衡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投入”[6]。对小天的家庭来说,虽然父母对其期望较低,但还不至于放弃对他的教育投资。
四、研究结论
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个体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自尊等)对随迁儿童的学习适应问题有重要影响[6]。小天自上小学后,由于缺少有效的关注以及长期处于负性的评价之中,极大地打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问题上已产生了一些自我否认的消极情绪。长期在学业挫败感的影响下,个体极易对学业产生习得性无助,势必严重伤害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可能会加剧小天产生低自尊、拒绝、索然无趣、消极低沉等负面心理和情绪的可能,进而对学校和学习产生厌倦感。具体而言,导致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的因素如下。
首先,随迁儿童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首要因素是家庭环境。无论是从家庭环境的结构维度还是过程维度来看,家庭因素在小天的学习适应性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家庭环境的结构维度看,小天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对男孩的偏爱导致爱的错位。父母共同经营一家公司,无暇关照小天的学习。同时,小天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只能在轰鸣嘈杂的公司写作业。从家庭环境的过程维度来看,父母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加之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尤其是其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小天对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对小天学业成绩的较低期望虽然没有直接导致对其放弃教育投资,但诸如此类言行都有可能对其产生深刻的不利影响。
其次,随迁儿童动态学习历程是导致其学习适应问题的重要因素。从小天的学习历程来看,他经历了普通的民办小学、贵族小学和公立重点小学,不同学校的性质、人文环境、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开设课程、教育水平、教学用书、培养目标、教学进度、管理与服务等状况都可能有所不同。在转学过程中,从一种性质的学校转到另一种性质的学校,无疑会产生一些学习适应问题。例如在贵族小学,本地儿童及教师对小天的“偏见”影响了其学习适应。此外,小天在某一性质的学校才刚刚适应,却又被父母要求转去另外一所学校,这极易导致其难以适应学校环境和学习环境,同时也容易导致其知识的断层,对于基础本来就不太好的小天而言,又得花一段时间去适应新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再次,“语言力量”对随迁儿童学习适应具有较大伤害。语言有其特殊的力量,语言会伤人。小天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加之先天的“大舌头”,这给其学习适应带来了巨大困扰和伤害。一方面浓厚的乡音以及吐字不清楚给其人际交流带来了不便,甚至遭受歧视,另一方面,浓重的乡音也使得小天在能讲一口流利普通话或粤语的儿童和老师面前感到自卑,出于对外部的防御,不愿表露自我,他在询问学习相关问题上更加缺乏主动性。
然后,标签效应对随迁儿童学习适应问题的产生具有巨大负性作用。标签理论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来探讨越轨行为的产生,也从另一个方面为反对乱贴标签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8]。在该理论看来,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的重要他人或群体对他们的否定性评价和处置措施在其“差生”印象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差生”形象的状态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是一种主观印象。在小天的学习历程中,老师和学生将其定义为“差生”,这种误导性的标签极易伤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造成其人格的扭曲[6]。因此,对于因非智力因素而导致学习适应问题的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努力唤起其学习的热情,而不是随意地乱贴标签伤害其发展。
最后,缺乏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随迁儿童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个体信心和能量。在小天的学习过程中,虽然父母在物质上给予了其极大的帮助,但在孩子身心发展,尤其是其学习适应性发展方面给予的帮助十分有限。对于不同学校的老师而言,民办学校由于师资短缺而无暇顾及,贵族学校和公办重点学校的老师虽对其有所关注,但对其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和学习适应状况,不是采用有效引导、积极鼓励的方式,而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责备和漠视态度。对随迁儿童而言,建立一个完备、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才有可能唤起其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参考文献
[1] 徐礼平.珠三角地区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6(4).
[2] 聂衍刚,郑雪,张卫.中学生学习适应状况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3] 宋丽娟.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4]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与实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5] 冯廷勇,苏缇,胡兴旺,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38).
[6] 赵娟.流动儿童少年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分析[J].青年研究,2005(10).
[7] 蒋逸民.国外对中小学生家庭环境影响的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4).
[8] 曹丽颖.标签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6).
[作者:徐礼平(1985-),男,江西南昌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遵义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