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彬 任伟
[摘 要]党的干部是党员队伍建设中的关键少数,干部队伍建设的井然有序与整齐划一是党执政地位巩固的重要基石,是保持党的合法性纯洁性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队伍良莠不齐问题逐渐显现并发展成为制约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着眼问题,倒逼改革,从思想上明确,行动上提升,作风上净化入手,全面增强干部队伍看齐意识,成为创新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路,提升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战斗力的重要法宝。这有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造就培养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信念、纪律、担当的干部队伍。
[关键词]看齐意识;干部队伍建设;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8-0030-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1]党的干部是党员队伍建设中的关键少数,干部队伍建设的井然有序与整齐划一是党执政地位巩固的重要基石,是党合法性纯洁性先进性保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出台“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部署,积极抓好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工作,力争打造一支信任党、跟党走,同心协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然而,干部队伍日渐向好的同时队伍不齐问题逐渐显现并发展成为制约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解决好干部队伍问题,既关系到党建的目标取向与动力来源,又关系到先锋队的力量凝聚与功能发挥,更关系到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
一、队伍良莠不齐: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六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一环,是发展壮大,巩固提升执政党地位的重要步骤,涵盖思想、组织、作风等诸多要素,其中干部队伍建设是秘诀。“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1]抓好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好、组织好、推动好、落实好的核心举措,是提升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审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现实,队伍良莠不齐成为横亘在党面前的突出问题,主要呈现以下表现形态。
1.干部队伍思想不齐。辩证唯物论强调意识具有能动性,指导并支配着个人的行动,正确的意识对个人具有促进作用,引导其在科学的轨道中前进,避免“越轨”、“偏轨”、“脱轨”等行为发生。对于广大干部而言,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警醒自己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使决策满足国家富强的总体要求,符合民族振兴的发展基调,契合人民幸福的核心目标。着眼当前干部队伍,部分干部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觉悟不积极,对于马克思主义不能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理解不透彻,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不全面,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理念”发展格局认识不清晰,造成了自身行动方向与党中央发展要求相偏离,与国家总体布局背道而驰,影响了全面小康的建成速度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度。
2.干部队伍行动不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明确了执政党的科学定位,奠定了执政党的制度基础。作为执政党的核心机构,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与科学布局是国家建设的宏观指针,引领并规划着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国家的发展走向和发展步调。但是,中央决策科学性的体现还需要各级干部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和原貌呈现,只有实现上下全方位、全过程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实现党带领下的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局面。当前,部分干部在领会执行中央决策过程中,自主掺杂个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利益要素,不能够全面系统地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个别干部甚至“妄议中央”、“对抗中央”,致使中央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形,大打折扣,部分政策甚至与中央初衷完全背离,直接造成党和政府以及群众利益受损,使公开透明和谐的党群关系蒙灰。
3.干部队伍作风不齐。良好的作风是考量党先进性纯洁性的主要指标,是党坚持创新发展,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党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宗旨要求和本质体现。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在改革发展新时期,我党继续强调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现今,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时有发生,部分干部在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关键期不能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贪图个人享乐,追求名利虚功,安于现状、铺张浪费,脱离群众,不维护,不作为,个别干部甚至在高压反腐的态势下顶风违纪,贪污腐败,置党和人民的安全利益于不顾,致使国家受损,人民寒心,进一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动摇了党执政的坚实基础。
二、内外思考:干部队伍良莠不齐的原因分析
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阐释了事物或现象之间直接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干部队伍不齐问题的凸显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入手分析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产生干部队伍良莠不齐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外因方面,主要归结于环境变革和技术发展两大要素的影响。一是受到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带来了社会财富的激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人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形成了崇富、享乐、奢靡、腐化、重利益,攀关系,讲人情,建圈子等不良的社会风气,逐级突破了过去领导干部政治倾向的一致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广大干部的思想、行动和作风;二是未适应微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内政国防外交、改革发展稳定,治国治党治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念、新论断,成为新时期指导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引领和方法论指导。由于部分干部未能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些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被局限在传统的主流媒体中传播,未能有效地形成融媒体和全媒体的传播合力。同时,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多元文化思想产生碰撞、交流、交融与交锋,模糊了主流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主体地位,加大了干部的学习辨析难度,对广大干部提升媒介素养、找准科学目标,掌握先进思想形成了新的障碍和挑战。
2.内因方面,主要受责任主体能力和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干部自身的能力限制。在学习领会、贯彻执行党的要求与主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理解力限制,使其在内化思想过程中产生思想异化,难以全面系统的理解党的各项要求和主张,从而造成了外化过程中干部队伍的思想落后于中央步调,相比于其他地区出现失衡;二是哗众取宠的心态使然。在带领党员群众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部分干部为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对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或置若罔闻,或折扣执行,直接造成了与中央主张要求的相偏或相背;三是畏惧不前的思想阻滞。部分干部为了实现社会安定有序进而戴稳乌纱帽,在为政为官过程中求稳不前,避免“大动干戈”,避免“触碰硬骨头”,造成了干部队伍在行动中落后于中央整体;四是政绩为上的冲动致使。干出政绩是各级干部的普遍追求,这一合理的政治要求被部分干部过分夸大,追求政治上好大喜功的错误心态致使部分干部思想发生转变,追求政治虚荣的心理使得为政绩卖官,为前途买官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干部作风的不齐整。
三、增强看齐意识: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之思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直面问题,倒逼改革。新时期“队伍良莠不齐”的突出问题要求我党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着眼问题,采取措施,全面增强干部队伍看齐意识,成为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主要包含思想、行动、作风三个维度。
1.思想上明确看齐的对象和内容。明确看齐对象主要解决向谁看齐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增强看齐意识,即要增强“积极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的重大决策部署”[3]看齐的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做出了“六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做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发展格局,这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科学的政策部署和合理规划,是在整体战略布局和最新发展理念指导下通盘考虑与统筹规划,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完美融合和合理体现。干部明确看齐对象,增强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看齐,一方面要求广大干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意图与要求,明确各项内容的产生背景,具体要求,明确内容的起始点与落脚点,另一方面要求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建立融媒体平台,增强宣传报道的广度与深度,部分主张借助新媒体和云端实现同时同步部署,逐级逐个传达,帮助各级干部明确对象,认清主流,形成强大的思想引力和话语体系,全面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明确看齐内容主要解决看齐意识的体现问题。在为政施政过程中,各级干部的看齐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即在认真比照,经常比照的过程中时刻反省自身在党性修养提升方面是否做强,在中央精神贯彻方面是否做实,在中央权威维护方面是否给力,在个人作风要求方面是否严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方面是否自信,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过程中是否积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完美实现过程中是否助力,等等。只有通过持续的深刻的自我警醒,自我反思,广大干部才能够充分发掘自身问题和不足,才能为自我完善发展寻求突破空间,才能真正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2.行动上提升理解力与执行力。看齐意识的增强不仅需要思想上的进步,还需要行动上的进步,干部思想上的自觉只有落实在行动中,实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有效地强化个人看齐意识。当前,行动上看齐意识的增强要求各级干部提升对党的要求和主张的理解力与执行力。首先,内心理解认同是看齐意识增强的核心动力。各级干部看齐意识的增强需要强化理解力,主要体现在对中央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的系统认知与合理认同。只有系统全面地领会中央的目的与意图,干部才能在执行中央决策中避免偏离中心轨道,才能将中央决策具体细致地落实在行动中,才能使决策真正顺民意合民心,才能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权威和利益;其次,贯彻执行落实是看齐意识增强的最终归宿。“我们的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出我们精神面貌的镜子。”[4]干部看齐意识的增强最终归结于对党的拥护和支持上,归结于对党中央的要求和主张的落实上。这一要求既需要各级干部以身作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行之。”中央的要求和主张不仅需要下级的学习践行,更需要上级的率先垂范,只有实现层层把关,逐级践行,才能真正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还要求各级干部合理外化。干部执行力的强化不能“断章起义”,更不能“照搬照抄”,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实现政策主张的落小落细和落实,需要干部秉承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增强执行与落实的力度和实度,避免行动的虚荣心作祟和功力化策动,坚持做到扎实深入地推进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使党的方针政策由宏观走向微观,使群众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在政策计划的制定中合乎要求,一视同仁,规范不失范,在政策计划的实施中切中要害,抓住关键,精准不谈空,在政策计划的执行中持之以恒,与时俱进,恒久不刮风。
3.作风上净化看齐的风气与思想。政治生态的良好是正确政治行为产生的根本保障。干部看齐意识的增强离不开党和政府良好政治生态的营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重拳出击,铁腕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力图打造不能腐不想腐不敢腐的政治生态环境,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干部看齐意识的增强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然而,当前腐败还在持续发生,这就要求党和政府的反腐行为不能停止,防腐力度只增不减,只有形成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生态,才能使立身其中的干部自觉规范个人作风,积极学习先进模范。此外,干部看齐意识的增强还与自身思想的净化息息相关。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干部作风问题的产生与干部自身的立场不坚定、信念不牢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增强看齐意识,还需要广大干部从自身入手,规范个人的内心欲望,形成干净的政治作风,增强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同,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养成良好的为政心态,时刻激励自己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思想上的学习者,行动上的领头羊。
“齐,标注一种秩序,传递一种力量,更能折射出世道人心。”[5]看齐意识是党保持持久生命力的要义体现,更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要求。毛泽东曾指出,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经常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只要经常喊看齐,只有各级党组织都经常喊看齐,才能时刻警醒,及时纠偏,使全党始终保持整齐昂扬的奋进状态。”[6]立足“队伍不齐”,统筹“三维一体”,全面增强党的干部的看齐意识,有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造就培养一支拥有铁一般信仰、信念、纪律、担当的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N].人民日报,2013-06-30.
[2]毛泽东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N].人民日报,2015-12-30.
[4]辛士红.让“看齐”意识更强些[N].人民日报,2016-01-05.
[5]倪明胜.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看齐意识”[N]光明日报.2016-02-26.
[6]重要言论[N].学习时报,2015-12-17.
责任编辑 董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