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娜
摘 要:“化景物为情思”以虚写虚,则为超脱虚无之虚;以实写实,人之僵,而物必死;故唯有以实写虚,化实为虚,方能达无穷之境,意味深远悠长。
其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呼唤着当代人潜在的“人文情怀”,让美学这一理论不再高高地凌驾于形而上的体系中,而是让其回归到生活中来,体验生活的真谛与鲜活,关注审美实践。
关键词:情思;美学;自然;空间;通古
晚明士人文震亨所著《长物志》,是我国古代记载园林之美学思想、设计思想和工艺美学思想的一部经典之作,此书是古人努力的印证,集中体现了晚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追求高雅的生活乐趣以及诗情画意的艺术追求。书名“长物”,专指园林器具花鸟虫鱼,而此类皆是玩物。长物共欣赏,轻松有趣才是,而“长物”也果然轻松有趣。读完此书,竟有些许感时伤怀,若因作者文震亨之缘故?而不得知。《长物志》字里行间,时时透露出仰慕先贤、欲追古风的情节。凡物以古以朴为上,否则为俗。由于家学渊源,该书作者也是园林艺术的践行者,作者取名“长物”,是采用《世说新语》中王恭的“身外余物”之意,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从容、悠然的旷达心境。
一、诗情画意见自然
《长物志》具有较高的园林美学思想,“师法自然,宛如天工”这一核心思想贯穿于本书造园理论的各个环节,在“叠山理水,移步换景”的造园手法中,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古雅”的追求。《长物志》描述了作者自己所向往居住的生活环境:“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挤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度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1]同时采用:“取顽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岩阿之致”[2]之情景的造园手法,石阶上要有蔓延的野草,还要取用未曾雕琢的带有太苔藓痕迹的石块。崇尚自然不只是文震亨个人的审美趣味,更是晚明文人普遍的审美追求,也是一直延续至今的一个传统。历来的画论认为师法自然是山水画创作的根本途径,“诗古人”不如“师造化”。明唐志契说:“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真水,极常学问,便脱时人笔下俗套……故画山水。而不亲临极高极深,徒摹仿旧栈道瀑布,是模糊丘壑,未可便得佳境。”(《绘事微言》) 作画与造园皆如此。大自然的千山万水、日月烟霞,正是造园者取之不尽的题材。 文震亨在室庐卷中关于造园的设计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意境。“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即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立。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从先秦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主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进而影响人们的自然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表现自然,并不只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而在于探求蕴藏在自然形式中的内部美。如刘托先生所讲:正是这种探求,使古代文人士大夫从云日辉映、空水澄鲜、池旷春草、园柳鸣禽等种种山水景观中悟到一种理性之美,并从中体验出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
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高楼大厦层层叠起,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对自然的追求出现了矛盾的状态: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人们开始远离自然;而另一方面人们又向往自然,进而追求生存环境的艺术化。1990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所谓的“山水城市”即将我国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代城市种种,也是发展我国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命题。但现在这一命题到了开发商的手里就发生了些扭曲,他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建筑的商业化,以及文化的现代化。但在笔者看来,一个城市的建设,不是因为有山有水的造设就能与“天人合一”的建筑造园思想相匹配的,而是如文震亨所述:“门庭雅洁”“室庐清靓”“种佳木怪箨”“阵金石图书”,使日常生活与自然相伴,并达到“忘老”“忘归”“忘倦”这三忘之境界,顺应自然,遵循自然法则和秩序。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化不只是模仿和再现的艺术,实际上是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在与大自然发生着关联,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一场古代与现代的时空对话。同时,还应该追求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从而放弃已有形式上的搔首弄姿。意境对中国建筑而言涉及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指的是创作者和鉴赏者能动的主观思维活动,客观方面指的是建筑的外在形象、空间序列和它所表现出的艺术氛围。这也正是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能引入建筑艺术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意与境需两者兼具,我们所造之物不是只需要一个没有内容只在乎形式的空壳所能量化出来的。
二、虚实相济展空间
文震亨在描述卷三水石篇 卷八位置篇时,表达了丰富的空间美感。在建筑园林中,常常采用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等空间布置手法来扩大空间,创造空间,从而丰富人们对空间美的感受,享受空间美所带来的意境美,主张从有限的世界通向无限的宇宙,“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乃为名区胜地。”[3]我们可以看出,文震亨对大自然山水的热爱及营造技艺的高超,如一位画家,整个园林在他的笔下就像一幅山水画,思绪中早已有对构图的描绘,水石的设置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用大自然的真来抒写人性中的情。在这里,文震亨眼中的园林与山水画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所不同的是:诗画用笔墨来描绘自然之美,而园林则用泉池、亭阁、曲径、峰峦、桥梁、柱石、云霞、花木等组成环境格调来再现自然之美,移天地于城池,运用概括和提炼等手法,赋予寓意,将种种自然美景集中到有限的空间之中,成为咫尺山林。“化景物为情思”以虚写虚,则为超脱虚无之虚;以实写实,人之僵,而物必死;故唯有以实写虚,化实为虚,方能达无穷之境,意味深远悠长。也就是说,文震亨不是机械地述说山水,而是以情写景,一实一虚,将自然与空间完美结合到一起,可知文震亨笔下的水石知天地,知人心,知情,知意。《长物志》中对空间的描绘不仅注重整体美,而且也重视错综美。如“位置”卷道:“位置之法,繁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4]在文震亨看来,空间布置方法,繁简不同,寒暑不同,高楼大厦与幽居密室不同,各有所适宜的方式,需安置得当,才能达到如图画一般的效果。也就是说,空间布局要因地制宜,讲究陈设得当,才能“放入图画”。回看中国现在的设计作品,湮没在雷同的道路上,设计方向趋于全球化,失去中国特色,这是每一位中国设计师所需要深深反思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设计应如冯纪忠先生所言: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借助着势来引导,最终产生具体的形,借助着心地与实地的结合,做出适宜的空间形态。设计需要经人的心,寻找中国传统的国粹,将我们的思想及我们的经历融入进去,“因地制宜”是主体与客体在互动空间中达到的一种和与适宜的境界。同时,文震亨在有限的空间里注重悬画、置炉、置瓶、卧室等的设计,“长画可挂高壁,不可用挨画竹曲挂。”[5]每一元素,在文震亨的笔下都井井有条,此处仿佛映入眼帘的是古人追求幽人幽居的生活状态,素雅简约的格调,排斥绚丽与杂乱,对雅居生活的向往。“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一幅诗境出现在脑海中,化实为虚,虚与实的结合,意与实的对接,正是笔者当下的意象。
三、学古通古以为鉴
通观《长物志》,不难发现,“古”是《长物志》所追求的又一思想。从审美上看,“古”是一种标准;从设计上看,“古”是一种思想,这两种视角作为“古”的内外维度在《长物志》园居营造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广义综合上的阐述。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要想将自身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播,必须要有一个传播的平台,而设计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可以在今天的各种艺术品展览或商品展销会中运用中国传统元素或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这样既可以增加产品艺术表达的厚重感,又可以将这些文化进行传播。而这些传统元素的运用并非是简单地拿来主义,而是要切实做到文化内涵与外在表象的统一。首先,在今天我们所需做的不仅仅是仿古,而且还要维古,从古中来,结合今天的艺术设计思潮,通古达今惠通四方九州,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得以传播。这种审美思想在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语境下,对于立志于携带“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意识”走向世界的设计理念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其次,在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时要适时、适事、适景、适人。所谓适时、适事,可以理解为恰逢时宜。如2011年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就在一个适当的时间和事件中运用中国传统的“卯榫”艺术形式,以及“中国红”进行了场馆的设计,逢时逢事,很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世界文化博览会的最前沿。中国传统元素在设计中还要适景,要符合环境,利于主题表达。如冯纪忠先生主持设计的方塔园,以地势为蓝本,进行堆山理水,通过自由空间布局来突出方塔园,在主客体对象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尺度。在格调上,将宋的精神与现代自由精神相融合,提倡“与古为新”的理念,给人以宁静、典雅之感,不失为现代园林理论的示范性作品。而所谓适人就是要适合其所服务的受众体,我国的园林建筑体系构建也亦如是。南北园林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只因南北受众体所受南北文化熏陶之差异而变。南方以私家园林居多,风格多讲究淡雅小巧,跷曲、纤细、灵巧。而北方则以皇家园林为主,风格讲究凝重、富丽,较平缓、厚重,用以体现庄严、朴拙之风。而在今天看来,设计师要在迎合了国人对传统元素青睐的追求之后,更要懂得如何在仿古、维古、传播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再创新、再创造,拒绝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发挥到极致。
《长物志》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美学文集,是中华文明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呼唤着当代人潜在的“人文情怀”,让美学这一理论再在高高地凌驾于形而上的体系中,而是让其回归到生活中来,体验生活的真谛与鲜活,关注审美实践。宗白华先生曾提出“美从何处寻”的问题,显然,美不仅要高于现实,还要回归现实,从生活中寻找审美之趣。
【注释】
[1][2][明]文震亨著.李瑞豪编著.《长物志》卷一《室庐》[M].北京:中华书局,2012:5;9.
[3][明]文震亨著.李瑞豪编著.《长物志》卷三《水石》[M].北京:中华书局,2012:81.
[4][5][明]文震亨著.李瑞豪编著.《长物志》卷八《位置》[M].北京:中华书局,2012:209-210.
【参考文献】
[1][明]文震亨著.《长物志》卷一《室庐》[M].李瑞豪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清]沈复.浮生六记.
[3]钱穆著.人生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