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宇 王泽根
摘 要:以CNKI中BIM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数据进行了时间、空间分布分析,展示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机构和人员;并利用CiteSpaceⅢ绘制了国内BIM研究的知识图谱,识别了国内BIM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从4个方面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整理。
关键词:BIM;知识图谱;可视化;文献分析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建筑行业的聚焦点[1],政府机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对BIM的研究日趋重视。因此,及时识别国内BIM研究的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与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下SCI、CSSCI、EI、核心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词=关键词包含“建筑信息模型”或“BIM”或“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或“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或“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由于2000年我国正式开启了国家层面的BIM研究工作[2],故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2016年。检索后,对新闻报道、评论以及与BIM无关的文献进行筛选后,最终锁定1336篇文章。
同时,本文研究借助于代表科学计量学最新发展的,由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华人学者陈超美博士基于Java程序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对以上1336篇文献进行分析,绘制科学图普[3]。
二、研究力量分析
(一)时间分布
如图1所示,2000—2010年国内BIM研究文献共计164篇,平均14.9篇/年,该阶段年发表量最高为47篇,最低为0,2011年起至今共计发表1172篇(其中2016年发表量为58篇);2011-2015年国内BIM研究文献共计1114篇,平均222.8篇/年,该阶段年发表量最高为369篇,最低为103篇。可见,国内BIM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0-2010年国内BIM研究热情不大,2011年以后呈现激增事态,2011年-2015年发文量为总发文量的83.4%,年均发文量是2011年以前的14.9倍,可见这是国内BIM研究的一个黄金时期。究其原因,这与国家在期间相继颁布采取《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关于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内应用的指导意见》,成立国家“建筑信息模型(BIM)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致力于我国BIM技术、标准和软件的研发工作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空间分布
本文利用CiteSpaceⅢ,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运行软件,得到了国内BIM研究文献作者合著网络、机构合作网络,如图2、图3所示。网络密度是网络特性描述的一种测度,密度值可以反映图中各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经CiteSpaceⅢ分析得到,国内BIM研究作者合著、机构共现图谱的网络密度值分别仅有0.0022和0.0037,可见国内BIM研究作者、机构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较低。
由于分析过程中设置Article Labeling中Threshold选择为10,故只有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的机构标识才会在图中显示。据图可以看出,身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BIM中心主任,张建平从2005年起开始介入BIM研究,并且论文产出频次最高达到23,可谓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其次,北京建工集团刘占省(频次12)、上海交通大学邓雪原(频次11)、清华大学马智亮(频次10)、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李云贵(频次10)等人也是该领域高产作者。其中,张建平及其团队主要从事的是4D-CAD技术、建筑信息化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刘占省所在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BIM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复杂钢结构设计与施工、结构健康监测等;邓雪原所在团队主要从事基于IFC标准的建筑结构模型转换,大型建筑设计企业CAD协同设计平台关键技术,以及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协同平台关键技术;马智亮教授所在团队主要从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技术、建筑工程多方参与协同工作网络平台技术的研究;李云贵先生是我国最早BIM技术引进国内的人,其所在团队主要开展商品化软件开发、重大课题研究、国家标准编制以及在大型企业推广应用的组织实施;姜立先生所在团队主要致力于国内BIM技术的应用和软件的开发,尤其是PKPM软件。
同样,由于Article Labeling中Threshold选择为12,故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2的机构标识才会在图中显示。据图显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频次37)、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频次32)、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频次31)、重庆大学建筑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频次18)、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频次12)、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频次12)等研究机构在国内BIM研究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其中,中国科学研究院牵头成立了中国BIM发展联盟,致力于我国BIM技术、标准、软件研发的研究,在行业内举办了多次BIM高水平论坛;清华大学的BIM中心在业界的影响很大,对BIM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国内BIM标准方面,对BIM的框架进行了研究;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构架,提出了4个支撑(体系支撑、技术支撑、数据支撑、管理支撑),以住宅产业化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开发作为研究;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基于BIM的施工项目管理,清华大学均有了基于BIM应用的整体实施方案,并且在运营维护阶段,清华大学也进行了尝试。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建筑软件的领先企业,为中国本土量身开发了首款国产化、专业化、具有知识产权的PKPM-BIM平台和专业软件,以解决建筑生命周期中BIM数据共享、协同工作的核心问题。
三、国内BIM研究热点、前沿识别及趋势分析
(一)研究热点的识别
文献的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重要提示,表征着研究者对该问题的高度关注,因此对关键词进行分析,频次高的关键词常常用来确定一个领域的热点。本文利用CiteSpaceⅢ软件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生成了国内BIM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其中高频次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内BIM研究的热点。
从图4可以看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节点最大,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943,这与我们检索的是国内BIM研究相关文献有关,同时也反映出BIM概念的研究是一个热点。根据出现频次,随后依次为“BIM技术”(频次124)、“信息化”(频次88)、“IFC”(频次84)、“项目管理”(频次40)等,表明目前国内BIM研究的热点包括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开发、BIM对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影响、建筑行业信息化BIM解决方案、BIM数据描述和交换标准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标准及基于IFC创建BIM模型、基于BIM的建筑项目管理等。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热点,例如BIM代表软件Revit、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绿色建筑、协同工作、碰撞检测、施工等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前沿的识别
图4中带有紫色外圈的节点代表突显度高,高突显度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内BIM研究的前沿,可以看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信息化”“IFC”“协同工作”“成本控制”等关键词带有紫色外圈,说明BIM理念和发展的研究;基于BIM的建筑信息化的研究;以IFC标准为重点对BIM模型、数据交换、集成模型、参数化设计等的研究;突出“协同”对BIM在设计、施工乃至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的研究;以及围绕“成本控制”,对基于BIM的碰撞检测、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是目前国内BIM研究的前沿。
(三)研究趋势的分析
结合对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分析,本文认为既热又前沿的研究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即出现频次又高,又具有较高突显度的关键节点,即“BIM”、“信息化”、“IFC”、“协同工作”、“成本控制”,国内BIM研究趋势可以归纳为的如下四个方面:
1.BIM本质的研究:BIM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把握BIM的本质,应重视对BIM的优势和缺陷,BIM的平台搭建的研究。
2.BIM及相关技术研究:BIM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化的思维和工具,容易和其他技术产生结合,应重视BIM自身在建筑信息化中的应用及二次开发,甚至信息化中BIM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AR)、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激光扫描等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3.BIM标准的研究:BIM模型的构建、参数化设计、可视化设计、进度管理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均离不开BIM数据的描述和交换。IFC作为国际公认的BIM数据描述和交换的标注,应重视基于IFC对如何更好的创建BIM模型,有效利用互联网实现数据的集成、描述和交换进行研究。
4.BIM应用的研究:BIM最大的商业价值在于降低成本,故应重视围绕“成本控制”和“协同工作”参数化设计、基于BIM的碰撞检测、进度控制、施工管理、运维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BIM技术从设计阶段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延伸。
四、结语
本文以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下SCI、CSSCI、EI、核心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Ⅲ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国内BIM研究的规模,逐年上升,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2.国内BIM研究力量较为分散,且国内BIM研究作者、机构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较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国内BIM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张建平、刘占省、邓雪原、李云贵、马智亮、姜立等人在不同BIM研究领域做出了较大贡献。
3.BIM概念、BIM技术、信息化、IFC标准、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等为国内BIM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4.BIM本质,深化BIM二次开发和GIS、AR、VR等技术的结合,利用互联网实现BIM数据的集成、描述、交换,BIM在成本控制、协同工作,乃至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将是国内BIM研究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辉.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BIM技术应用的价值、难点与发展模式[J].建筑技术,2013,(10):870-873.
[2]李云贵,邱奎宁.我国建筑行业BIM研究与实践[J].建筑技术开发,2015,(04):3-10.
[3]李杰.CiteSpace中文指南.2015.
[4]张建平,李丁,林佳瑞,颜钢文.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2,(16):10-17.
[5]张建平,曹铭,张洋.基于IFC标准和工程信息模型的建筑施工4D管理系统[J].工程力学,2005,S1:220-227.
[6]刘占省,赵明,徐瑞龙.BIM技术在我国的研发及工程应用[J].建筑技术,2013,(10):893-897.
[7]刘占省,王泽强,张桐睿,徐瑞龙.BIM技术全寿命周期一体化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3,(18):91-95.
[8]邓雪原,张之勇,刘西拉.基于IFC标准的建筑结构模型的自动生成[J].土木工程学报,2007,(02):6-12.
[9]马智亮,莫方彬,陈娟.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J].土木工程学报,2001,(02):105-110.
[10]马智亮,秦亮,任强.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J].土木工程学报,2006,(01):103-107+121.
[11]李云贵.BIM技术与中国城市建设数字化[J].中国建设信息,2010,(10):40-42.
[12]姜立,张志远,张雷,杨志勇.BIM技术在PKPM建筑工程软件系统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02):78-87.
作者简介:
王泽根,博士,教授,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GIS、智慧城市、数字管网。
陈奕宇,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