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罡
摘 要:当今社会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级部门越来越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为此,浙江省率先开展了“五水共治”工作,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为了民众能安全用水,也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五水共治”迫在眉睫。该文论述了“五水共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并结合当前水环境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为“五水共治”的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五水共治” 水环境治理 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069-02
众所周知,水被誉为生命之源。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缺之不可的物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基础和源泉。但目前水资源受到了极大的污染,面临极大的资源危机,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初,浙江省报道了不少关于水资源污染的事件,一些河渠水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清水河变成了污水沟。鉴于水资源污染的严重现状,浙江省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对辖区内的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在此背景下,浙江省率先开展了“五水共治”工作。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这一发展战略,不仅仅是切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增进社会长治久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五水共治”理念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1.1 政治意义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我们的行动。根据党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各级政府都积极落实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之一就是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而浙江省推行的“五水共治”正是从这一要求出发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五水共治”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从力度和规模上讲都是一次深刻的环境改革浪潮。同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条件,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环境保护的共识越来越高。通过“五水共治”行动的实施能让更多人参与、让整个社会更加团结,在政策旗帜的号召下齐心治理我们的生活环境,这对社会的团结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1.2 经济意义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虽然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讲比较丰富,但很多地方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资源面临极大的危机。我国沿海省份(以率先开展“五水共治”的浙江省为例)傍水而生,依水而建,水资源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前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没有形成有效机制,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过度消耗资源,导致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整体生态失衡的情形。生态失衡一旦蔓延和继续下去,将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已经时不我待。搞好“五水共治”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对于防洪、防涝来说,加快河道疏浚、改善生态植被以及城市排给水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抵挡、减轻(甚至可以阻止)洪涝灾害的发生。这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个极大的保障,也能从根本上减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其次,从供水的角度来讲,水是家庭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能保证每个家庭不断水、使用得上“放心水”,提高人民生活的稳定性和幸福度。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建设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
再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于污水进行治理,高污染、高排放已经使某些河流变成了污水沟,使生活环境变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最终也将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快对于污水的治理已经是迫在眉睫。
最后,通过各种方式倡导居民开展节水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是金钱换不回的,必须从日常生活节约用水做起。节约用水是美德也是我们的义务,不可小视公众节水的力量,汇集起来将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3 文化意义
“五水共治”既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更需要全社会在思想和文化层面上的共识和支持。这里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和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指导之下,全社会积极响应,把“五水共治”的理念和思想在全社会做大力宣传。人人了解“五水共治”,人人参与“五水共治”,在思想层面达成广泛共识,提高全民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聚拢全社会的精神力量。因此,推行五水共治,高度结合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力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使得人们在生活中始终做到保护水、珍惜水。
1.4 生态意义
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水资源的保护治理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基于这一要求提出了“五水共治”的理念和行动纲领,因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前些年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经导致了生态链的不平衡,以至出现很多自然灾害。污水随处可见,洪涝灾害时有发生,这些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大自然的不尊重,最终受害的仍然是人类。因此,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保护好生态链的循环,对已经出现的污染和破坏要及时治理和修正。有些河流因为污染导致断流、水生资源濒临灭绝,生态环境一旦失衡后果是可怕的。按照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治理理念,从各个方面齐力下手保护和治理水资源,给人民一个清新、干净的生活环境,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必须下决心“治水”,以短期阵痛换取长期的良好生态环境。
2 “五水共治”实施途径
“五水共治”是一个复杂的建设体系,在具体的实践中,政府应该担当“五水共治”主导作用,并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整合社会组织的优势,共同来参与“五水共治”。“五水共治”的核心理念在于“共治”,主要体现在治水方式、治水模式和治水形式。
2.1 鼓励全社会参与五水共治
环境问题是一种影响人们公共利益的行为,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要在全社会普及和宣传五水共治思想,让全社会积极参与到五水共治中来。第一,建立健全河道管理责任体系和考核督查机制,明确相关政府部门的责任。第二,治理信息的公开化,市民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有知情权。市民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水环境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水环境的治理中来。第三,政府利用重大节日推进水环境的宣传工作。第四,在全民治水思想的号召下,鼓励和积极推进民间环保组织的成立。全民的力量是无限的,政府部门应和民众一道群策群力治水。
2.2 共同治理、综合协调
“五水共治”需要共同治理、综合协调。第一,做到规划科学保障,各地区要发挥能动作用,结合已有的法律制度和地方的政策规范制定联动规划或具体方案。第二,项目落实保障,把治水项目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并集中落实。第三,质量监理保障,细化各个部门的责任,治理工程的监理、验收都必须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过程要登记在案。第四,人才及技术力量保障,要培养水治理工程方面的科技人才,在治理工程中要充分发挥高科技人才的作用,知人善用,以先进技术保障治水工程。第五,加快治水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治水政策的研究出台,尽快在法律层面构成治水的激励、惩戒、保障机制。
2.3 依法治水、完善长效治水机制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共有7章70条,几乎每一章对水环境保护的问题都有相应的规定,为“五水共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各级政府应依法建立系统化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明确实施的保障条件,完善治水机制。
首先,确立全流域综合生态管理。我们既要关注自然水体的特征,也要基于保护地方民生的要求,注重宏观综合性和流域整体协调性,保证全流域综合生态管理的稳步推进。在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应将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将统一管理和部门管理相结合,构建起监督管理和具体管理相分离的体制。
其次,建立水体保护的综合协调机制。应采用可持续水治理的理念,通过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夯实环境保护基础。科学地规划水环境的治理,合理地将总量控制计划付诸实践。
3 结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扭转之前不计环境污染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水资源作为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对象,实施“五水共治”可谓是势在必行,这对全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我们必须采取铁腕措施,集结全社会的力量,按照依法、协调、共同治理的原则确保“五水共治”取得实质性成效,这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参考文献
[1] 罗汉高,陈真亮.关于“五水共治”的冷思考[C]//2014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14.
[2] 陈江.五水共治的意义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159.
[3] 胡保卫,徐立红.社会组织参与“五水共治”的机制及其保障[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5):19-22.
[4] 黄燕,刘瑜,许明珠,等.浙江省“五水共治”管理机制的经验与启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