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男
摘 要:一直以来乡村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主流,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基,目前乡村文化包括传统节日、乡村建筑、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一系列传统文化,但伴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文化正在一点点被现代化的发展所侵蚀,慢慢地在人们脑海中消失,如何去保护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弘扬传统文化,对提高乡村的凝聚力,建设美丽中国有它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价值重构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80-2
0 引言
前不久,在某电视台一个文艺节目上,看到一个乡村文化表演节目,表演者大多是60多岁,主持人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年轻人,他们的回答“年轻人谁还学这个呀!他们都出去挣钱去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不单是山东,甚至全国各个地区乡村传统文化也正在一点点的消亡。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乡村风景和过年放炮、赶集的文化习惯早已被现代喧闹的城市和环境污染所淹没。记得小时候在学校,同学们一起玩捉迷藏、踢毽子的游戏,或者是过年的时候用面做的灯笼,家家户户忙着写对联、贴对联,串户拜年,看传统戏剧,而现在的学生被一些现代化的电视、电脑、手机所包围,甚至还有麦当劳、肯德基所吸引,热闹的场面已经没有了,多年以后我们只能感叹在纪录片上看到或者是纪念我国的乡村传统文化了。
1 乡村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包括传统节日、乡村建筑、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要认清这个概念首先要从历史习惯、经济、教育、法律等多方面来进行考察,这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从它的特征上来进行总结。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一个地区的乡村文化,就代表了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代表了这里的人们的价值观,它无论是从歌曲、绘画,还是手工艺品或民间小故事,或者是村落特性、又或是其他方面等等,都是一个地区的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山东省为代表来进行考察,传统的乡村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厚重,笔者认为它的乡村文化表现在:
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有的乡村文化。山东省有着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地图上看它北邻渤海,东邻东海,连接古代运河与古代首都,无论实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教育乡村、戏曲等都有他独特的特点,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纵有齐鲁大地之称。
②建立在乡村村民的自然生产方式上。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当然乡村文化就必须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而发展,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在乡村自然与村民自然生存方式之上的活动文化样式,包括民歌民谣、民间故事、世代相传的传统、民间文艺、民间体育形式、乡情和传统节日等。
③乡村文化是以人们的和谐为价值取向
“和谐”自古就有,那是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崇尚“礼”与“义”的结合,进而形成了自发地传统文化特点,构成了当地人民早期的乡村文化的世界观,从而制约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然而今天城市的不断扩大正在一点点侵蚀着乡村,特别是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方便和快乐,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乡村文化正在一点点的丢失和传承的断层。
2 乡村文化的价值
从中国的历史上看,在长达几千年的慢慢长河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乡村性的文化,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社会,发挥了它历史般的作用,并且这种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现阶段乡村文化存在的价值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发展乡村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的精神文化素养,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乡村文化不仅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更深地反映了农民乡村意识深层的价值取向和在这种价值指导下的行为模式。我们讲一个民族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可以说是我国世世代代的乡村农民不断地积淀并创新发展下来的。“高手来自民间”正是对乡村文化的深刻反映。
乡村是集宗教、人文教育、节日、戏剧文艺、建筑于一体,并区别于现代城市成为最显著的标志,由此保存着完整的农业文明因素,展现出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最为重要的是可以挽救大量濒临消失的乡村文化遗产,保证乡村文化传承的完整性,还原其文化价值,再现乡村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
3 乡村文化丢失的原因
3.1 乡村生活的变化
3.1.1 村落的变更
在我们脑海里乡村应该是一座座青山相连,配上一个个村落的点缀,村外是姹紫嫣红、柳絮轻扬、村内是燕子斜飞、鸡鸣狗叫,敦厚单纯的民风民俗、怡然自乐的情感生活、恬淡惬意的日常心态和纯朴素雅的人生态度等,这都是古代诗人描写的诗句的画面。在现代我们也许隐隐约约地看到城市里乡村的影子,那仿佛在向我们哭诉些什么。夕阳下袅袅升起的浓烟、一排排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小区以及城市的喧闹,取代了那些青砖绿瓦,绿荫掩映下的小村、小鸟嚷嚷的树林,曾几何时那些是工业化时代的人们在单调乏味的城市生活中所向往的乡村意境。
3.1.2 物质文化的变迁
现阶段我们的吃、穿、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都可以看到,尤其是村落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毛泽东时代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高楼大厦,再到现在的现代化和科技信息化,这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不满足自己,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生活水平。物质的丰富可以说是优秀的,至少可以说我们是富裕的,但物质的丰富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至少文化需求还需进一步提高。
3.2 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我们与生态环境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那些乡村的溪水潺潺、春烟袅袅,斜风细雨的场景变得越来越少。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我们自己的家乡就知道,我们看不到以前的朴素劳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轰隆隆的机器声;我们看不到清清流水和小鱼,取而代之的是干涸或者是污染恶臭;我们看不到了乡村的生物的多样性,蓝天白云,诸如蚂蚱、青蛙、野兔等,取而代之的是工厂企业的烟筒直上云天,生物绝迹。
正如以上的农村环境的转变,加之城市化的加快,大量的年轻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向城市,那么农村还剩下那些人呢?老人、妇女、儿童。只有老一辈的人还记得乡村文化的价值。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一个断层,没人来继承发展,农村就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3.3 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在城市化进程中,充斥着商业价值、功利主义、物欲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生活在乡村的人们更多地追逐物欲和利益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更加关注眼前的物质生活以及如何抓住随时出现的机遇。当追求富裕成为乡村人压倒一切的生活目标,经济成为乡村生活中的强势话语,更为关键的是乡村文化体系的解体,利益的驱动几乎淹没一切传统乡村社会文化,成为乡村社会的最高主宰。农民们沉溺于对物质与利益的追逐,已经不知道用什么文化来统领他们的精神世界,农民的精神逐渐无处可依。这不仅极大冲击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地位,也导致存在于城市文化背后的乡村文化失去了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既有文化的内在聚合力,使其越来越失去自身的意义而走向消亡。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精神文明的转变。我们知道我国在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的国家,这种农耕文明伴随产生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精神文明,诸如扭秧歌、贴对联、剪纸、年画等,充分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性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仅没有发扬光大,反而嗤之以鼻,他们所崇尚的是流行歌曲、明星大腕、男神女神、沉迷网络,甚至追求吸烟赌博等不良风气,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②新农村的改造。新农村的改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在建设中有的政府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没有注意保护现有的具有浓厚的乡村建筑、历史遗迹,人文,或者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古树木等长远利益。等到他们认识到这些时,是不是已经晚了呢?再者小区的整体布局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导致盲目开发建设,生态破坏。
③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的培养。现在中国农村教育整体上偏重于升学率,不重视中国现有的传统教育。例如偏重于英语教学,忽视汉语培养,一些家长宁愿让孩子上辅导班,也不把孩子放到传统技艺的学习上。那么时间一长就逐渐地就把传统乡村文化淡忘了,可以想象这是一件多么的可怕事情啊!
4 乡村文化的重构的思考
我们知道乡村文化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笔者在参考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多年的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工作上,并结合地方的特点,提出现阶段对乡村文化的重构保护思考。
4.1 培养乡村公民的文化认同感
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必须加强对公民意识的培养,譬如建立一些文化艺术站,政府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定期举行传统文化的比赛或者活动周,积极鼓励年轻人参与,让他们有一种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既能实现经济的增长,也弘扬的文化的发展,实现农村公民的角色转换,提升了凝聚力。
4.2 加强乡村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比重
我们知道很多学校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例如中国书法、剪纸等传统艺术,笔者认为应从小学开设这些课程,一直到大学,要像古词诗句一样成为必须学习的课程,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树立起从小就要他们认识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的意识。
4.3 树立地方政府的作用
以前地方政府只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并没有顾及当地文化的保护,包括当地朴素的人文文化和具有当地民风特色的建筑群落。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有些地方官员以为把农村进行改造升级建造成一些高楼小区,成为他们的政绩,殊不知,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失去了传统的乡风民风。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强地方立法,建立一些公共的文化组织,诸如风景旅游、农村特色小吃等,并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4.4 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
随着信息的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的宣传是大众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娱乐节目特别是电视栏目,比较贴近乡村。最近有一档《舌尖上的中国》的栏目,带你了解全国各地的食物,希望在传统艺术上也制作一些类似的节目,让大众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和发展。
总之,保护和传承好乡村传统文化工作是复杂的,不仅仅在公众参与、政府管理、遗产教育、市场经营上等有所作为,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
[1]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国策要论,2014.
[2] 许君铭.农村传统文化的哲学思[J].考文化与社会.
[3] 赵霞.河北师范大学.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
[4] 艾莲.乡村文化:内涵与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10.
[5] 黄平.乡村中国与文化自觉[M].北京:三联书店,2007.
[6] 钱理群,刘铁芳.乡村中国与乡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7]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8] 赵霞.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D].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