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阳
摘 要:文章通过比较庄子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的概念,从生存论层面重新阐释庄子思想中“真”的内涵。从庄子以“本真”为宗的生存论美学出发,从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设计主体与生存环境及其与自然环境三个维度探讨现代设计内涵,将现代设计实践看作本真状态下的审美体验活动。
关键词:庄子;真;现代设计;审美体验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9-0032-03
Aesthetic Value of Modern Design in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of Zhuangzi
GENG Y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Fine Ar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China )
Abstract :By comparison conception of “truth” within the context of Zhuangzi philosophy and that of Heideggers text, the intrinsic connotation of “truth” was re-claimed on the existential dimension rather than ontological dimension. Starting off from the “true” in the sight of existentialism of Zhangzi, it provides a new and potential method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modern desig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design subjects and design objects, design subjects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even natural environment, re-evaluating the design practice as an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natural state.
Key words :Zhuangzi; ture; design; aesthetic experienc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庄子思想不仅通达万物、人性和生死,而且庄子阐释其思想的方式亦是一种感性的、诗意的语言。正如李泽厚先生干脆把庄子哲学看作是一种美学,庄子思想之美呈现出自由、纯真之美独具一格而拒斥任何一种限定性的形式。“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既是敬畏天地自然的审美体验,也是人理想状态下的生存方式。从崇尚自然的本真的生存论美学出发,现代设计应当回归到以万物和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为准绳的实践活动上来,从设计者与被造物、设计者与生存环境以及与自然环境这三个方面来探索现代设计之自然美理论建构。
一、庄子的生存论美学——以“真”为本
在《庄子·大宗师》中描述了一段“子桑户死而反其真”的本真状态,“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庄子哲学中的“真”并非是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将向死而生的本真看作是理想的生存方式。为了阐明庄子哲学中“真”概念的独特之处,本文将其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进行比较性分析,分别从追问的途径和方法、“真”的内涵以及“真”与美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出发进行阐释。
首先,庄子与海德格尔对“本真生存”之沉思的起点是相异的,前者以生命绵延为尺度;后者则以此在“非本真存在”状态为逻辑起点的。面对终极性的宇宙和天地,庄子问道:“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 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 云者为雨乎? 雨者为云乎? 孰隆施是? 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天运》)在庄子看来,天地日月乃至生命万象原本没有固定不变的运行方式,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快乐也并非是有确定的意义。“游乎天地之一气”意味着,人生存在人自身与天地万物相互交通交融的境域之中。与此相对,海德格尔把人称为“此在”,提出此在首先是堕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的“非本真存在”,受到闲言、烦恼和恐惧的威胁。从“非本真状态”出发,此在在追问中成为特殊的“去存在”的存在者而进入本真状态。“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所能清理出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的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对它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的方式,并且仅此而已。”①可见,海德格尔把本真状态是属于人特有的且可能的存在样式,而绝非是具有现成以及可见“属性”的生存状态。
尽管庄子哲学与海德格尔生存论所论述的“本真状态”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当二者都将“本真”状态与非语言的言说相关联时,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共通之处呢?“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庄子·齐物论》)庄子敏锐地发现,“真”概念所指向的“天人合一”的浑融境域是无法用语言来把握的,因而他采用了间接的言说方式,描述了“本真生存”乃是所守持的“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②“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庄子·徐无鬼》)。另一方面,从此在生存结构的意向性出发,海德格尔规定了以本真状态生存的此在能够聆听“语言”的发生,语言成为此在的“栖居之所”。据此,围绕主体的生存世界才能转向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存在。由此可见,虽然源自不同的起点及探究路径,但是二者共同认识到“本真”的生存状态并非是由认识论所通达,而是以感悟和体验的方式直观地获得生命本真之本源。
通过比较发现,庄子哲学中“真”所体现出来的超越物我、“天人合一”的浑融境域,与感性的审美体验之间具有天然的相通性。这种“天人合一 ”的理想生存状态,正符合了生存本身的内在规定。“天人合一”就是指人生存于自然世界中,与自然世界共在。生存的发生首先与自然世界相联系,只能是在自然世界中展开的生存。“天人合一”的“本真生存”,就是美的生存状态或美的境界。“审美经验的自由愉快,从哲学来看是自然与人的对应合一,人与自然不断走向对应、渗透、交融而取得的和谐统一。”③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子正是用审美的眼光来关照这种“本真生存”,并将其看作美的最高旨趣。
二、庄子生存论美学视域下设计美学思想内涵
在庄子哲学中,本真的生存状态具有一种超脱的审美特征,为人的生存方式提供尺度和规范,从而为现代设计美学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我们称之为“生存论”的视角和方法。既然生存是在与周围世界相联系中展开的整体境域,从生存论整体性思维的视野出发,现代设计理论有必要重新思考设计主体如何改造人工物,何以使之适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的设计实践过程是否包含了一种自然的审美体验。
庄子“本真”观念表现出主客合一的思维特征,这种观点要求把现代设计活动看作是一个将主体性融入到客体之中的经验过程,而不是改造物的特性或本性使之符合与某种外在目的。在庄子看来,本真的生存方式超越了一般的认知活动,更多依赖于主体全身心地融入对象中去体验、玩味,在主客体相融为一的浑融境域中实现审美的精神自由和愉悦。正如清代郑燮在《黄慎》一诗中所说的:“画到情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④这里的“真相”是指客观事物的形态,“真魂”则是指画家将想象和情感融入客观对象而生成的审美意象。比较而言,在现代艺术和工业革命影响下的现代设计不仅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和工业设计的主导性作用。格罗皮乌斯曾表述,“美的观点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一定会限于魔方和停滞不前。”在某种程度上,为了跟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的滞后使得艺术的科学化进程重新占据了主导性地位。现代设计向着系统化的设计方法以及规范化和流程的设计实践方向发展,而这种趋势使人们几乎遗忘了设计的本质归属审美活动的范畴。
庄子哲学中的“本真”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意境”,“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范式,仍然对现代工业的设计和生产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规定作用。所谓范式,最早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之中所提出的概念,指涉科学家团体所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和科学体系。据此,审美范式就是一段时期内由艺术家团体和接受者所广泛接受的审美方式。对审美范式的遵循不仅能推动设计实践走向规范和成熟,而且能够帮助接受者有效解读设计作品的内涵。在传统造物活动中,“情景交融为有意境”已经成为评判艺术作品的重要审美标准,这符合古人对于意境中物我合一、形神兼备的基本要求。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审美范式成为规范古代艺术家之艺术创作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创作方法。然而审美范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交替发展的运动过程。早期现代设计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风格派到包豪斯和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阶段。当下,随着东方设计师群体的发展及其影响力扩大,东方设计元素和设计风格在与西方现代设计的碰撞中,逐渐显示出其对整个国际设计行业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可见,庄子哲学中的生存论之“真”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即人与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的浑融境域,主客体水乳交融、浑然不分的精神体验,以及顺天任性、自然无为的态度。王船山先生论诗时曾说,“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有与禽鱼草木同情者,有与女子小人同情者,有与道同情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心,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⑤ 这种态度要求设计实践从外部的“占有”和“利用”转向内在的“无为”和“生存”上,推动“无为”的现代设计返回符合社会发展和文明建构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为设计实践找寻到一条合理化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路径。
三、庄子生存论美学观对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
不可否认,受到西方工业革命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现代设计在诞生后通过不断完善其设计理念、丰富其设计经验,以及在系统化的设计理论方面的努力,都为现代设计学科的出现奠定基础。但在庆幸之余,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逐渐枯竭的自然资源以及躁动不安的消费社会,这些都对肆意改造生存方式的现代设计活动发出警示。现代设计在未来应当如何发展,如何应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何建构起一种富有道德感的设计行为日益成为设计行业应当关注的问题。在庄子生存论美学的框架下,为从具有美感的生活方式出发探讨现代设计实践活动提供了逻辑依据。
从庄子将“自然”的生活方式规定为本真状态出发,这要求现代设计首先涉及是人与被造物之间的内在性关联,即从视觉、触觉等感官知觉和运动学出发,在不确定的感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审视被造物的存在。以虚拟现实为例,正是凭借了用户行为的参与,计算机界面得以将信息和数据转换为具有可感知性的空间现象。由此,数字技术本身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工具,它可以看作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数字技术和身体感知与运动方式的契合关系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人工物,实现了主客体之间高度融合和同一关系的具体化。用户与人机界面的共在与合作带来了一种动态的、自然的、愉快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从根本上对传统的审美体验发出挑战。基于身体性的行为所产生的审美经验既非理性精神在身体感知层面上的表征体系,也并非是经由虚构情节所引发的幻觉体验,相反,这种审美经验奠基于人自身身体性的生存状态之上,看到了人们已有的生存状态并非是与物之间相互分离的体验,而是对人与客体对象之间共生关系的直观显现。
其次,庄子崇尚自然和自然为宗的主张要求现代设计应当具有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职能,强调当代设计师应当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承担责任。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中提出设计师必须重新思考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的现实,并在设计实践活动中应当充分考虑如何改善环境和合理资源利用等问题。随着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的情形日益严峻,巴巴纳克的“有限资源论和为真实世界而设计”的思想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由此产生了绿色设计的概念,即从环境角度探讨设计的方法及理念。绿色设计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提高现有资源和能量的再回收利用程度,通过对产品的再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对现有资源浪费和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最终达到可持续循环及社会发展等。从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视角出发,当前绿色设计实践涉及到提升设计产品的耐用性、多功能性、可回收性等诸多设计因素,同时涉及到如何利用可回收的环保资源素材和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等技术性问题。可以说,绿色设计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庄子崇尚自然的生存论美学思想,提倡从自然与人之和谐关系出发来思考设计行为。
可以说,庄子哲学中的“本真”是生存的手段和过程,而不是终结目标,庄子美学思想的终结目标是要实现人在精神上的自由。通过生存的自然化来克服世界的主体性,从而进入逍遥的自由之境。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出发,现代设计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注重感受、感情且具有直观性的体验性活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应当放下表现自我的需求,将视域放到对世界之整体性、多样性以及对立统一性之关系的把握上来,从人的本真存在出发探索设计活动本身所涉及的诸多可能性。人的本真存在是真实的而非现实的、虚构的对象,它奠基于人与万物、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绵延与人对其可能的理想存在方式的想象。因此,奠基于庄子生存论美学,现代设计活动就必须将人的理想生存方式置于眼前,把人超越现实的自由生存作为现代设计之概念的起点,从可能的生存范式出发直观到与其相对应的审美范式,以此作为现代设计实践和行为方式的尺度。
总结
庄子的生存论注重人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和谐交融,人与世界(自然)之间的情感性交流、感应带来本真的审美状态。从庄子哲学中“本真”内涵出发,从设计主体与被造物、设计主体与生存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三个方面,重构作为审美体验的设计实践之内涵的现代设计思想,并初步得到以下看法:
第一,以“本真”为基石的庄子生存论凸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为设计实践重返人类生存的范畴提供依据。据此,设计实践消除了设计主体与人工物之间非此即彼的关系,将设计过程看作是一种立足人之理想存在方式所构思的审美体验,设计主体以自在之态度面对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设计实践活动返回到古代造物艺术所具有的自然质朴之原初状态。
第二,通过吸纳庄子美学中的生存论思想,指出主体与万物、自然之间和谐共生构成了人的理想存在范式,审美体验必须从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思想转移到以和谐共生关系所建构的审美体验上来。换言之,审美不是一种认识活动,而是建立在体验——理解的方法之上生成的感性经验。现代设计应当重新将体验——理解的方法纳入到设计过程中来,避免逻辑推演造成设计实践的空疏、教条和背离实际。
最后,基于庄子生存论提出的设计美学思想要求设计实践必须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这种潜能的设计实践活动包括:探索人的感知和运动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新媒介设计,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关系出发的绿色设计,以及把本真的审美范式视为生存状态的观念设计。这些设计形态充分诠释了庄子生存论美学思想,指引设计实践由功利主义转向对自然和人性的关怀上。
注释:
①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50.
② 方明.“真”之哲学追问与庄学思想的流脉[J].社会科学辑刊,2010(4):26-28.
③ 高楠.生存的美学问题[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43.
④ 杨恩寰.美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5.
⑤ 张世英.美与真善[J].学海,2000(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