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囊”。囊是一种小包。据 《后汉书·儒林列传》 记载,当年董卓作乱迁都时,东汉国家图书馆里所收藏的那些丝帛书籍,大的被连缀成帷帐车盖,小的就被做成了佩囊。为藏书被损毁实乃可惜,此即所谓“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囊”。
汉代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也叫“旁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宋书·礼志五》 称:“,古制也。汉代着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此囊盛绶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时乎。”
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囊”之称。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与窦宪笺》中称:“固于张掖县受赐虎头绣囊一双,又遗身所服袜三具,错镂铁一。”《东观汉记》 也有类似说法:“邓遵破诸羌,诏赐遵金刚鲜卑绲带一具,虎头囊一。”
除兽头之外,有些朝代的包还用兽爪图案。据 《隋书·礼仪志》,北朝的包即为这种兽爪包:“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囊。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
(选自《北京晚报》2016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