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就在“半遮面”

2016-05-14 05:58李华平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金戈语言文字想象

李华平

金戈老师为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奉献了一堂饶有趣味的作文指导课“童话续写”。该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学习。此处,单对其教学结构中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设计做一简要的评析。

一、教学复盘

该课的教学结构很简洁、清晰,可用五个字概括:读——续——评——照——写。“读”——学生阅读原文的前面部分,理解原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的基本意图。“续”——学生根据原文前面部分的内容,续写后面的故事,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思维的“支架”(创意续写的策略)。“评”——师生共同对续写的内容进行点评,可以点赞,也可以挑刺。“照”——“照镜子”,学生将自己所续写的内容与原文相对照,找信心,看差距。“写”——学生课后运用所学内容、知识写一篇童话,要求有内涵、有细节、有想象。其中的关键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因此而运转起来的。

二、教学奥妙

该课的教学结构十分简洁,也可以说很简单。但这份简单背后,却有无穷的奥妙。看课不在看热闹,而在看奥妙。这些奥妙,集中体现在一个简单而精巧的教学设计——“犹抱琵琶半遮面”,也就是把完整的童话故事,截去尾巴,让学生通过想象续上。

1.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不是其他。语言文字运用以阅读、写作为重点。阅读,侧重在理解别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写作,侧重在训练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阅读——“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写作——“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

金戈老师这堂课是作文指导课,但融合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当然也有听说的训练)。“读原文”“照镜子”紧紧扣住理解作者语言文字运用之妙着力;“续结尾”“写童话”则重在训练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体现语言文字运用之妙。整个过程,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内容,而没有“烧野火”。

尤其是教师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是体现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精髓。这里学生既要理解露出的“半边脸”,还要通过这露出的“半边脸”推测、想象另外“半边脸”的样子。不仅要推测、想象,还要把这种推测、想象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这里既有“内部言语”的调动,也有“外部言语”的运用。学生既要善于想象,也要善于表达。

2.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素整合。

“核心素养”是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课题,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之核心;此处的“思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而应是语言的思维——语言活动、语言作品所体现的思维;此处的“文化”应是语言的文化——由语言和言语所承载、体现的文化;此处的“审美”应是语言的审美——不同于音乐、美术、雕塑等的语言艺术的审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割裂四个要素,要通过教学内容的提炼、教学环节的安排,整合各个要素的精髓。

金戈老师的课,就体现了这种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动笔续写,训练了语用能力;想象续写,训练了思维能力;理解《变形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体会、辨识;学生的想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又让学生受到了文学的审美熏陶。

我们还是来看这一课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前文已经讲述,此处看看思维、文化、审美三要素的整合。这里“半遮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给读者形成“心理压力”。根据“完形心理学”的理论来看,读者读到这样一个“半遮面”的有缺陷的故事,自然会产生一种冲动,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这种“缺陷”。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召唤结构”——我们常说的“意义空白”,它驱遣着读者的想象去填补“空白”。这种做法,也是对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运用。中华民族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中有一种“大团圆”的意识,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让善良者终成善果,即这种意识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续写,就是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这个故事变得“圆满”(大团圆)。当然,这种文化体认,并不一定需要拿到教学的前台来晾晒,但教师心中对此应有较清醒的认识。

三、学理启示

教学是一件讲学理的事情,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学理的解释,进行学理的审视,才能算是真正具有专业自觉的教师。也就是说,教师不能满足于“我认为这样上很好”,更不能蛮横地来个“我就要这样上”。一些名师所上语文课就在这个方面失了分。金戈老师是一个十分谦逊的校长,也是一个有着学理自觉的特级教师。他这堂课以较高的聚焦度成功地达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想象续写童话。这节课的魅力就在“半遮面”,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1.要学会“留一手”。

也就是说,无论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要在教学材料的处理上下足功夫。对于文学作品,我们要善于发现“缝隙”。这个“缝隙”,是作者“留一手”的结果。教师既可以利用作者的“留一手”,也可以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改造,砍掉一个部分。这样的“留一手”,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体现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预先评估与调动。

2.要学会“等一站”。

学生对文本本身“缝隙”或教师制造的“缝隙”或“断崖”,并不是立即就能跟上来并驱遣想象填补进去的。这里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等”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碰撞的机会,提供反思的机会,指出改进的方向。金戈老师在学生续写后,组织大家相互讨论、点评,体现了“等”的过程中的同伴互助;“照镜子”,则体现了“等”的过程中的方向引领。所以,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等”或有意地“落”下学生,都应是智慧的体现。

一句话,“半遮面”的魅力,既在“设局”的智慧,也在“解局”的智慧。

(四川省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637002)

猜你喜欢
金戈语言文字想象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快乐的想象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金戈纺织走出国门成北美“隐形冠军”
金戈古韵齐长城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桃花开了!8年前的痴心绝恋复活了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