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凡
“童话续写”是温州市外国语学校校长金戈在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为大家献上的一堂课。这堂课立足于续写,着眼于想象,将读与写相结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一、内容选择:基于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关系到教学价值,也关系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金老师选择童话续写,是基于他对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思考。他认为:“现在的写作教学(内容),缺失两样东西,一是想象力,二是心灵。”教学中对想象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而“想象力的缺失比思辨能力的缺失后果更严重”。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金老师,选择了“童话续写”,因为童话续写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训练,而且童话与童话教学还“关注内心与人性”。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是有价值的。
二、认知原点:童话就是写一种可能
童话究竟是写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金老师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把它定位在“写可能”上。初中学生对童话写什么也是模糊的,不清晰的。为此,金老师在课堂开始时,引导学生从文本语境中认识现实与童话的不同,告诉学生“童话就是写一种可能”,而“可能”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学生对童话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确了童话应该写什么。从这一认知出发,本堂课进行童话续写就有了基础。
三、课堂聚焦:借助续写训练想象能力
金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聚焦在续写想象上,没有游离训练点。想象是初中阶段一个重要训练任务。金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在初一阶段让学生完成有来由的想象,超越小学阶段的童话习作,即合理的深度的想象写作,即用想象介入现实。”基于这些认识,金老师用心设计了这堂课,借助童话续写,着眼于想象能力训练。怎样来达成这一效果?这堂课借助汤素兰的童话作品《驴家族》的阅读进行续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续写“家族”成员“可能”发生的事,在“家族”人员“变形”的分析中,将想象融入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后面的写作训练中,无不充满想象的内容。
这堂课从表面上看,前面的内容似乎对主题的直接体现不够,但是认真体会,教师教学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走向想象训练这一主题的。学生对文本的自我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写法特点,全班的交流讨论,都是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文本中的“人”“驴”关系,为后面的想象续写打基础。后面出示的创意写作策略以及写作体验,都聚焦在童话续写上的,这就为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保证。这样的课堂教学的聚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童话产生更大的兴趣;进一步了解童话特点,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调动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读写桥梁:方法指导下的体验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方法是写作得以落实的桥梁,是走得更远的前提。教学中,方法的恰当介入很有必要,尤其是针对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教学中,金老师将方法穿插在读与写的引导中。比如在引导学生对文本报复心理的分析中,顺势引出了“反复递进”的写法,这种在阅读中悟方法,在引导中析方法,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也易于把握。金老师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停留在此,而是在方法的引导中,及时让学生进行体会。比如,在引导学生探讨文本后,出示了创意写作策略:“选择角度、选择主题、选择知识、风格借鉴。”并提醒:“前面部分风格温暖、细腻,续写也应参照这样的风格。”这就强调了学以致用,然后让学生在方法指导下进行体验,这个写作的体验过程给了学生12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动脑和动手的提升提供真实的空间,增强了体验的教学效果,为本堂课借助童话进行续写训练的目标达成提供了保证。
五、实效达成:生生互评完善优化
如何让学生在这堂课的写作取得更好地效果,训练目标得以达成,除了切实的写作体验外,金老师在“现场点评”环节,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评的方式让学生的写作得以完善、优化。学生写作体验过后,不是自己马上评价写得怎样,而是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金老师在学生读自己的童话续写片段后,要求学生们“点赞或挑刺”——“好的给他点赞,不足的给他挑刺。”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放开自己的思维,针对同学的写作,从自己的角度谈看法,既有肯定,也有对问题的探讨并进行优化,体现了思维的交锋和碰撞。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六、原作对照:强化对比,比较差距
金老师这堂课另一个教学特点,就是学生续写的部分不是童话的结尾,而是放在童话作品的中间。学生续写后,拿出童话原文要求学生对照,看看优劣,找出差距。比如原作的细节、心理描写得非常精彩,值得学生们在对比中去琢磨、体会。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自己写作的反思,更在于与原作的对比中,去感受原作的语言特点、想象的恰当运用,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促进自己思考,优化自己的文段,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
作为一堂探究课,在精彩的同时,也会有遗憾。从优化的角度看这堂课,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下面限于篇幅,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 课堂容量:注重“度”的把握。
一堂课能承载多少,学生能接受多少,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本堂课具有的时间来决定。这堂课教给学生的方法点较多,虽然都与如何写好童话的续写有关,但一堂课给出的方法太多,要想在一堂课中落实有难度,达到一定的体验深度有困难。比如,在“续写童话”环节给出的写作策略中,“选择知识”就涉及了以下几点:①想象有力(写出可能);②变形有据(心理变形;借力变形;自觉变形);③儿童心理可信;④细节给力;⑤反复递进。在第4点还有“风格借鉴”。虽然教师要求可以选用,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去思考、判断、选择,然后运用,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借鉴价值,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两点适量的要求,力求学生在悟法体验上有一两点上突破,立足于落实和训练的达成,让训练更聚焦,便于学生运用,便于学生深度体验,也便于在交流中能集中训练点检测达成情况,其教学的效果也许会好一些。
2. 语言表达:表达力求严谨。
教学中要进一步注意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在开头,教师告诉学生“童话就是写一种可能”,随后在与学生讨论“我”“变形”心理后,又提出“其实童话就是写人的什么?”“心理,好的童话就是写心理”。这里“其实”二字有一定的排他性,强调的是写心理。好的童话是不是就写人物的心理?另外,前面说童话就是“写可能”,“写可能”与“写心理”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对等,还是有差距,亦或是融入?没有给学生交代明白,从这个点上说,学生对童话究竟写什么,可能有些模糊。
3. 交流方式:进一步优化。
金老师这堂课作文课,注重了学生写作体验后的互动交流,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更多是在听了学生的口头交流后,学生凭着记忆进行交流上,在实效性上可能会受到影响。一堂课,交流的方式不一样,教学的效果也会不一样。怎样交流更有效,方法很多,这里只谈两点。
一是用好多媒体,如投影仪,提高交流的 效果。
“童话续写”这堂课在写作后的交流中,教师采用的是写作者口头表述的方式。要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写作体验情况,不宜只停留在口头交流上。口头交流,学生不易准确地记住某同学的写作内容,及时点评也可能抓得不准,准确的优化和完善就会打折扣。因此,被师生评点的作文片段最好呈现出来(当然前提有呈现的条件),让全体同学都能够看清他写了什么,在聚焦本堂课续写要求上哪些地方还有问题,这样交流针对性 更强。
二是交流中用好学生的思考资源。
在具体的交流中,对学生思考资源的利用很重要。从实效出发,交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可以让展示的学生对照自己的文段,看看所写是不是扣住了本堂课训练的要点,运用了本堂课所学的方法没有,达成的情况怎样,自认为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样及时反思,会促进学生加强思考。在“童话续写”课堂交流环节,教师只给了第三位写作者交流的机会。课堂虽然生生互动比较充分,但写作者本身的思考过程的展示和反思还不够。同时,让其他学生根据这堂课的写作要求,一起来看看这位展示的学生写作达成情况,让不同的学生说一说,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相比而言,金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作为课例研讨,以上仅仅是从一定的层面,部分角度谈了自己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我相信,只要大家用心去看,用心去思,用心去辨,用心去设计课堂教学,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方法,在写作体验中提升作文能力,我们的作文课堂就会更加精彩,更有收获。
(四川省成都市教科所;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