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亮
【摘要】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各项投资增速的下滑,钢铁产业下游需求进入弧顶区,供需错配的矛盾较以往更为明显,而传统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投资也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通过进一步的增加基建投资也无法解决目前钢铁产业供需错配的问题,但“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无论是对钢铁产业本身的调整还是对钢铁相关产业的影响来看,都极有可能成为破除目前产能退出僵局的突破口。不过目前行业内部对供给侧改革内涵的认识仍较为粗浅,若从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角度来分析此轮供给侧改革对钢铁行业产能退出的影响将能够避免主观的误解。
【关键词】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产能退出
引言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现了一波钢厂的集中投产潮,直接导致了近几年供需矛盾的激化,钢厂逆市扩张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我国的应对措施依旧停留在基于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思路上,希望继续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来拉动“三驾马车”中的出口、投资、消费以达到平稳过渡的目的,因此在4万亿投资的拉动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了273.7%,且投资项目多集中于用钢量较大的“铁公基”领域,直接带动我国粗钢产能增加145.9%。
产能增加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能利用率的大幅下降,产能过剩压力加剧。尽管中央和行业内部不断呼吁化解过剩产能过剩,但实际上却陷入越减越多的怪圈,根本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在对行业的行政干预中依然是基于需求管理的思路,而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从理论基础上改变施政思路,对于破解钢铁产业的出清障碍或许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1、需求管理思想下的钢铁产能过剩形成原因分析
对于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从经济层面来说低端产品重复建设以及低集中度是直接原因,但涉及如此大范围的供需错配,根本原因是凯恩斯主义需求侧管理的缺陷所引起。从理论特征上来看,需求侧管理主张的是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经济学思想通过以下途径造成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
1.1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干预企业投资。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主体,往往通过各种优惠措施甚至是财政补贴的方式吸引企业投资,短期来看降低了钢厂的投资成本,增加了钢厂的盈利预期,但长期而言扭曲了钢厂投资的风险预估,一些不具备区位优势的地区也通过政府招商的方式建立投资钢厂,造成了供需的错配。
1.2逆周期调控干预投资节奏。2008年后我国的宏观调控采取的是较为激进的刺激措施,与萨缪尔森的“逆周期”调控思想类似。由于投资的领域绝大多数是基础设施,而释放的大量资金令房地产投资出现了一波小高峰,钢铁产业得益于资金的流入和需求预期的增加同样出现了投产高峰,据“我的钢铁”网调研数据显示,仅2008年至2014年期间新增的高炉产能就达到6.17亿吨,超过建国以来到2008年之前的产能总和。但是由于基建投资本身回报周期较长,且“逆周期”调控本身而言是将今后的投资提前释放,因此在配套的产能投资上会出现盲目乐观情绪,导致供需的错配发生。
1.3产能退出机制的缺失。钢厂的关停倒闭除了贷款和政府税收的影响外,还意味着将会有大量工人的失业,同样意味着社会总需求的减少,这显然是违背坚持低失业率的凯恩斯主义思想的,因此在保增长稳就业的中心思想下,不少钢厂成为了依赖政府补贴生存的僵尸企业。
2、引入供给侧改革后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分析
从上文中列举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政策导向有着十分深刻的联系,如“GDP保8”、“保就业稳增长”、“三驾马车”等,此轮中央密集的提起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从根源上来改变此前不合理的政策与制度,因此相较于仅仅在财政、税收、关税等单一角度的调整而言显然会更有系统性的效果。
供给侧管理如果用一条逻辑线条进行概括可以归纳为:经济增长-增加供给-增强刺激-利用减税-减少干预,其政策主张集中在减税和减少政府的干预上。学界在近年的经济理论反思中认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不可偏废一方,认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是强调市场、政府各有所为,由于新供给经济学是一个系统性的经济理论,因此对于我国钢铁产业今后的影响也必然是多方位的:
2.1政府定位的转变及影响。2014年9月国务院相继发布43号和45号文,分别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和预算制度改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实际上这两份文件分别对应着减少政府干预和减少财政支出,随后在62号文中更是剑指地方政府不合理的财税优惠政策,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转变,过剩产能、“僵尸企业”显然不应该是政府保障的对象,对于钢铁行业而言有两层影响:一是对于亏损钢企的直接补贴将缺乏政策支持,补贴资金或将用做鼓励产能退出、保障关停企业职工利益方面;二是对于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必然不会采取类似于“四万亿”的大规模宽松货币做法,因此去年PPP、地方债置换等成为基建项目融资的新方式,但从资金到位角度来看必然会慢于直接的货币宽松政策,钢铁需求。
2.2财税相关政策调整。供给侧改革的另一个核心是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同时通过利率市场化的方式降低财务成本,但对钢铁企业实际影响并不大。尽管钢铁企业曾是地方的纳税大户,但目前全行业亏损之下为了保证企业不倒闭,政府早已通过减税或是补贴的方式减少了企业这一部分的负担。不过供给侧改革的另一目标是优化产业结构,可能会有序的下调国内紧俏钢种的进口关税,同时减少过剩品种的出口退补以达到引导结构调整的目的。
2.3要素供给的改善。供给管理还包括改善要素供给,其中的重点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人力资本,达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钢铁业的短板,从量上来看,我国早已是钢铁生产大国,但是从质上来看,我国较邻国日本仍有差距,如果无法摆脱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困局,则难以打破钢铁行业低价低利润竞争的格局。
3、主要研究结论
我国钢铁行业正值重要的转型期,而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次重要转变,对相关产业政策、政府职能转变、过剩产能退出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新供给经济学要倡导的并不是供给学派的一次复辟,而是在经历了与凯恩斯主义的交替主导发展之后的一次融合,即在供需两段均重视的前提下,着重通过供给端的调节来维持长期的增长动力。对于转型期的钢铁产业而言,则是一次破除供需失衡僵局,引导落后产能退出及优质产能升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郝身永 那艺.更加关注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因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积极调整,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4期,1-5页
[2]贾康.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财政研究,2014年第2期,6-10页
[3]贾康. “供给创造需求”新解读与“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引出的政策主张,铜陵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3-7页
[4]贾康 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全球化,2015年第3期,63-69页
[5]贾康 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财政研究,2014年第8期,2-16页
[6]贾康 苏京春.经济型二的“新框架”与“新供给”:创新中的重要联通和“集大成”境界追求,财政研究,2015年第1期,8-14页
[7]江飞涛.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商学院,2008年
[8]康怡.尹中卿采访: 新 “三驾马车” 拉动中国经济,经济观察报,2012 年第12期
[9]李佐军. “三驾马车” 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经济时报, 2014年第12期
[10]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0期,9-19页
[11]邵宇.中国经济的 “新三驾马车”.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第7期
[12]曾越君.钢铁产业落后产能退出壁垒分析,调查与研究,2014年第6期,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