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双创”中收获最早的试验田

2016-05-14 00:25李洁
决策 2016年9期
关键词:惠山无锡产学研

李洁

无锡惠山区位于长三角腹地,南临太湖,北靠长江,东接上海,西邻南京,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当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江苏省第一个亿元镇、第一个亿元村、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均诞生在惠山。励精图治,敢于创新一直就是惠山人的精神所在,也正是依靠这样一种精神,惠山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列。

“一镇一院一产业”模式由来

在江苏无锡,1622.6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4988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为713个,其中有28家企业利税已经达到百亿级。当下,无锡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已达5.5亿元/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比例最高。无锡逐渐拥有了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和一批中国制造业界的中流砥柱企业。

如此众多的企业,其资源环境压力可想而知,破局的唯一途径是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厚植制造业发展优势,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无锡“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子,很多地区走过,政府到底在协同创新的战略中担任什么角色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难题。无锡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领域宽泛,许多知名企业已经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对科技水平的对接要求很高。

企业作为个体单独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科技创新不是不能进行,但一方面企业而言能在众多科研院所中寻到最适合自己的技术特征,且代表产业最新研究方向和最高科研水平的院所,实在难度太大。另一方面,个体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的“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模式往往存在覆盖面小、持久性差等致命缺陷。

针对传统产学研创新的弊端,无锡惠山区决定直接把高校院所直接引入惠山,在企业家门口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转型。一个产业链建立一个研究院,惠山和著名院校缔结创新共同体,数字信息,清华大学;冶金,东北大学;机械,华中科技大学;新材料,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端装备制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伏产业,中科院。

为什么能成功?

“一镇一院一产业”能在惠山区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惠山的产业基础、要素匹配,进取的企业家精神,院所的技术产业化愿望,政府的牵线搭桥以及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缺一不可。

骄人的成本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是惠山创新转型的前提,“工业立区,实业兴区”是惠山经济发展的基调。2002年惠山经济开发区开始建设,十年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7亿元,以低成本的优势精心培育了包括传感信息、风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九大新兴产业。2012年,该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达472.5亿元,风电园、科创中心等成为国家重点工程,多项高新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2012年就有超30个国家的企业云集在惠山。

“产业高地、成本洼地”的优势是惠山短时间内聚集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杀手锏。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中保持低成本优势,使惠山成为众多战略型新兴企业落户的首选地,优秀企业的到来也将惠山的产业结构提升带到了新的高度。

惠山的企业家有一种敢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让“一镇一院一产业”模式在惠山生根发芽。以惠山钱桥镇为例,受大环境影响,加之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装备落后、技术含量不高,钱桥以带钢、钢管为主的传统产业已经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钱桥带钢有限公司老总唐岳生上世纪80年代从一片水稻田里开始建起工厂,为焊管厂配套加工销售普通冷轧带钢产品,进而实现技术创新,开发出了中碳、高碳钢带品种,产品在原基础上向农业机械、电动工具、五金配件等行业转化;上世纪90年代,他又瞄准了汽车专用密封条内撑骨架芯材产品,通过几年努力最后打破国外垄断,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重视科技创新,打造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是惠山企业家不懈的追求,就像一位年轻企业家说的那样,惠山的企业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

惠山“一镇一院一产业”模式的发展壮大,政府在其中功不可没。与传统事业编制的科研院所不同,惠山的六大产业研究院完全是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出资出场地,高校院所用技术入股,成立的产业研究院由高校院所控股,完全市场化运行。

惠山区政府为了能够吸引研究院,配合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对接,在行政政策和要素配置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优惠,通过机制创新来配合产业科技创新。

2015年,惠山区安排各类区级企业扶持资金2.7亿元,兑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超过19.6亿元,“营改增”试点为1.5万户纳税人累计减税3.89亿元,减税面超过90%,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每月为企业减负850万元;举办金融服务转型升级,帮助企业获得授信210亿元;设立中小企业互助转贷资金,对互联互保钢贸领域金融风险提前应对,不良贷款余额下降23.6%;为了配合产业结构升级,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计划,成立智能制造服务联盟。以中科院无锡电工所为例,无锡市给分所提供1000平方米的办公室,永久性免房租;前三年提供270万元基本运行费和3000万元的项目发展基金,在发展基金的使用方面也给予分所很大的自主权。

政府在协同创新战中

的角色定位

“一镇一院一产业”是江苏无锡在乡镇经济发展模式上的一项创举,对于中国其他地区乡镇而言,只要具备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找对产业门类,找准技术方向,找到具备相应科研专业落户于本地,是完全有可能进行经验复制。

但是,成功惠山模式的成功,背后是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不遗余力的共同努力,资本要素、创新要素和体制机制完美配合。

首先地方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方政府的“为”表现在:其一,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发展。要想与最新的制造业科研方向保持同步,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工作重点,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向产业链高端集聚,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其二,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协同创新。政府首先要自己走出去找项目,为企业配对子,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高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合作创新,积极引进海外科研院校的人才和技术,推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其三,政府要积极加强载体建设,打造创业平台。必要的时候政府要投资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其四,积极推动自主创新的专利产出,重点推动企业的专利创造能力、核心竞争力和专利产出,促进专利技术孵化转化。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要放手让科技人员自主创新,放开让群众自主创业,放心让市场和企业自主选择创新成果。

其次,地方政府要做培养企业家的摇篮,要做鼓励创新的平台搭建者。政府应学会站在企业家角度思考他们之所需,要有容错精神,为创业者营造良好的氛围。

地方政府要从过去“给优惠”转变成“给机会”,在数据开放、参政决策、政府筹众创业创新方面积极作为。对创新企业在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与优惠,保护创新成果。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完善约束机制。

让企业重回舞台当中重振企业家精神,要求政府放松和解脱管制,强化市场功能,弱化官员造租和寻租能力。真正承认企业家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和稀缺的社会资源,要培育和完善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体系,打破经营管理人才身份、地域、所有制和国籍限制,在人事档案、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向企业家倾斜,消除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积极发展和规范中介机构和竞争、使用、测评等机制,探索建立经理人才公司、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中心、企业家人才资质评价认证制度,完善市场准入规则。

第三,地方政府要致力于产学研机制创新,重视产学研的组织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融资机制、沟通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政府要保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联合方式、联合进程等按相关制度顺序、规范开展。在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健全的基础上,还要研究制定保证产学研合作各要素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运行目的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随着产学研各方合作后的运行,在适当的时候,对利益分配问题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和维系产学研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成果的定价问题;二是技术成果的归属及享用:三是利益的分配方式。

在融资方面,政府需要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使企业产学研合作能从多源头、多渠道来筹集资金,增加研发资金的同时,也可以分散企业的研发风险。可以通过政府投资、吸引民间资金、设立孵化器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吸引风险投资和外国投资等形式,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在产学研的沟通机制上,政府或行业组织为企业和高校搭建沟通平台,建立企业高校间正式往来和非正式信息交流共存的交往机构。

猜你喜欢
惠山无锡产学研
无锡惠山的“凤羽龙”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惠山泥人——须臾出手中 泥韵展风采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