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波 杨家成 王立海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单一局部复发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并回顾分析该院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分为观察组(接受手术治疗,32例)和对照组(不愿接受手术,38例),对照组给予非手术方案治疗,观察组行手术治疗,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2年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2年生存率为81.25%,对照组为60.5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一局部复发乳腺癌患者给予手术为主的治疗模式,能有效提升患者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乳腺癌;局部复发;远处转移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3(c)-0082-02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Operation in Treatment of Single and Local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WU Chun-bo, YANG Jia-cheng, WANG Li-hai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Dehong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Mangshi, Yunnan Province,67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operation in treatment of single and local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Methods 7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ing operation treatment, 32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 unwilling to receive operation, 38 case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patients received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or not,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non-operation program,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peration,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2-year-survival rat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81.25% vs 60.53%),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obvious (P<0.05).Conclusion The operation-based model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ingle and local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cam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Local recurrent; Distant metastasis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乳腺癌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表明,乳腺癌术后约30%患者可能发生复发或转移的情况,成为临床治疗乳腺癌的难点,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接受术后治疗对其预后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局部复发乳腺癌患者展开研究,探讨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0例单一局部复发乳腺癌患者展开研究,根据患者意愿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实施手术治疗,患者年龄在31~55岁,中位年龄37.5岁;对照组(38例)行非手术治疗,年龄在29~56岁,中位年龄41.9岁;上述患者均未给予生物靶向治疗。比较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为主的方案,术前对患者行全身化疗4~6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接受手术治疗,26例切除局部复发的肿块,12例为胸壁局部复发,6例为同侧锁骨上复发, 6例对侧乳房转移患者实施改良式乳房癌根治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开展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激素受阻阳性患者行唑来膦酸进行治疗,Her-2阳性患者使用靶细胞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非手术方法治疗,根据患者的生存期、并发症、肿瘤局部控制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等。
1.3 评价方法
该研究所说的总生存时间(OS)是指术后局部复发或转移第1次解救治疗至末次随访或死亡的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表示第1次解救治疗开始至疾病进展或死亡。根据这些数据统计两组患者治疗1年、2年后的生存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展开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数据对比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0.63%、86.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度加深,根据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及预后因素统计,约有30%乳腺癌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2]。国内对于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年限。恶性肿瘤必须实施综合治疗方案,牵涉多门学科,乳腺癌复发或单发病灶均需采用综合治疗方案,从而达到现代医学提出的尽可能提升患者生命年限的目标。相关研究表明,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或淋巴结复发率为10%~30%,胸壁为常见的复发部位[3]。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界对乳腺癌研究逐步深入,临床使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等。有文献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局部复发乳腺癌患者能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4]。恶性肿瘤治疗属于综合性治疗,设计多种学科,乳腺癌复发或转移单发病灶均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案,从而满足现代医学提倡“尽可能提高患者生命年限的要求”[5]。临床对单一局部复发病灶实施手术治疗并辅助化疗等相关手段,能够合理控制肿瘤,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必须注意,手术前临床医生应充分掌握手术适应证,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利弊,充分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6]。医生应客观评估患者治疗后与其效果,局部复发病灶实施手术治疗只是一部分,应辅助化疗、放射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方案。该研究可知,观察组(81.25%)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5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国栋、汪良庭在手术治疗单一局部复发乳腺癌的临床效果中观察组1、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相一致[7]。由此可知,即使肿瘤发生再次局部复发的情况,借助手术切除病灶能有效降低肿瘤对机体损伤程度,合理控制肿瘤快速繁殖。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基于长时期病症基础上抵抗力明显降低,再次实施手术治疗会加大患者损伤。患者是否实施手术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机制情况等展开综合评定,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8]。乳腺癌再次局部复发后,实施手术治疗能提升患者生存率,配合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 表明原发肿瘤切除后能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单一局部复发乳腺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季.保乳手术治疗37例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4):64.
[2] 林燕,孙强,管珩,等.老年乳腺癌的手术方式选择[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4(6):605-608.
[3] 曹林林,刘颖男,郑德明,等.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13-114.
[4] 张振,冯云,曹效忠,等.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行保乳乳癌根治术的预后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6):19-21.
[5] 宋梅,李倩,宋雪艾,等.乳腺癌手术类型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及心理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97-1498.
[6] 魏俊凌.保乳手术联合化疗在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4,33(12):68-69.
[7] 李国栋,汪良庭.手术治疗单一局部复发乳腺癌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6):46-48.
[8] 周琨.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局部复发因素的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4):431-43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