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葛福鸿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实验室运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移动实验室”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移动实验室”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它们的具体功能。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9-0109-02
笔者通过对国内与教育相关的微信订阅号、服务号进行查阅与分析,发现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平台众多却只使用了最基本的功能,因而如何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将“学”和“娱”结合起来,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移动实验室”是笔者认为的寓教于乐的较好方法。
● 学校实验室运行的现存问题
1.实验条件
目前,很多学校(包括初中、高中、大学等)的实验室配置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许多本应该在课堂演示的实验由于器材、场地、人员等因素无法顺利进行,教师只能口述或者借助课件介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实验过程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所以学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 “移动实验室”的设计
“移动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在手机上模拟普通实验,类似于Flash演示动画,但是其功能的丰富性和应用性,特别是交互性却远高于课堂上的Flash演示。
1.“移动实验室”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
“移动实验室”的开发可以满足众多人群、众多场合的需要。
(1)学生。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在手机上实现自己的实验梦。亲自去操作,亲自去观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掌握。
(2)教师。对教师来说,他们通过实验室,能减少实验备课的负担。一方面不再为器材担忧,另一方面可以便捷地安排测试及指导。
(3)实验场合。“移动实验室”也实现了学习场合的改变,不仅在学校,而且可以在每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这与当下提倡的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理念不谋而合。
2.“移动实验室”的组成
(1)器材数据库。利用器材数据库可将常用到的实验器材制作为功能控件分类存储,如对烧杯、酒精灯、小灯泡等进行拟物化设计,并将仪器的特性记录在每个控件中。这样可以实现实验器材的“无限制”使用,学校则不再需要为购买各种器材而担忧了。
(2)实验台。试验台为各种器材提供了一个“拼图”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用户可以通过拖动器材来进行组装。在组装成功后,用户可以使用各个器材的调节按钮、数据显示器等进行实验。另外,用户还可以记录并导出这些数据。
(3)知识库。知识库会提供各种与实验相关的资料,如实验的目的、器材、结果、数据、公式等。此外,还可以设计对新的数据进行检测模拟。
(4)演示数据库。有的实验难以模拟或者难以通过手指来拖动组装器材,有的实验需要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如果遇到这些情况可将实验做成视频资料来演示,这样会更真实、生动。
(5)知识测试库。知识测试库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学习后的检查,检查其是否已真正掌握知识。
(6)交流互动模块。交流互动模块为不同身份角色的人提供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3.“移动实验室”的开发思路与技术剖析
(1)参考目前存在的实验教学软件。“移动实验室”的开发技术难度并不是很高,目前已经有一些案例可以参考,如电路设计类软件等。虽然这些软件是面向专业人士使用的,但是教师可以参考其方法,将各个器材图标化,然后使用鼠标来操作。
(2)制作实验知识库和演示库。纵观初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实验器材,总结起来并不多,所以制作“移动实验室”器材的难度和工作量并不是很大。另外,在其知识库和演示库的制作上也有许多解决方法,学校不仅可以选择与程序设计员合作来开发制作,还可以鼓励教师不断完善其中的内容。
(3)“移动实验室”新的运行载体——微信平台。一方面,用户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原生的优秀功能;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将“移动实验室”部署在微信平台上,腾讯公司也为学校、培训组织等机构提供了接口,以便其实际应用。
4.“移动实验室”应用方案设计
假设某校开通了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并且接入了“移动实验室”,管理员可以为每位教师配置一个账户,教师通过这个账户,可以创建自己的班级。当某位教师有一节实验课时,他可以让学生登录自己的班级微信账户,然后让其查询该实验的各种资料,并进行实验。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以将预先准备好的测试题目推送到学生的手机上。学生做完后再提交到班级账户,供教师检查、分析,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解决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最简单的课堂解决,教师还可以在微信上和学生聊天,一对一解决,或者在群中面对全体学生讲解共性问题。
总体来讲,“移动实验室”的开发是值得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地利用新生事物的优势,让传统的“实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卉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下在线学习系统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9).
[2]龚锐,郑朝仁等.基于微信平台的实验事务咨询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4).
[3]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12).
[4]陈燕奎.基于微信平台的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设计与实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08).
[5]王萍.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05).
作者简介:张丽萍(1981—),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讲师,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葛福鸿(1982—),男,汉族,山西柳林人,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讲师,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5年度山西大同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重点项目“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综合服务第三方解决方案与交互设计”(XDC2015004),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WIFI的移动学习促进高校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GH-13090),山西大同大学2013年度校级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技术的山西大同大学‘国培网站的设计与实现”(2013Q21)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