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香
【摘要】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探究语境分析、联想推断、结构分析等相关的实词推断策略和推断技巧,通过推断探究学习中的各类实词运用方式,让学生对实词有深入的探究和了解。
【关键词】文言文;实词词义;巧妙推断;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最重要的考试要点,并且也是文言文中分数较高的部分,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该类题目的解题要点,在高考中将会较容易地获取高分。目前很多浅显的文言文学生阅读过程中有部分内容感觉比较吃力,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较好的把握文言文词汇。由于考试中很多文章学生感觉极为陌生,并且里面的字词学生感觉很熟悉,在平时讲解中有提及,但由于学生平时学习不细致,很多累计不到位,因而出现部分问题。本文就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做深入探讨,并总结如下教学经验:
一、语境分析推断法
文言文理解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即,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而在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的时候,就要从文言文的语境为出发点,文言文的特点是词义有一词多义的情况出现,很多时候一个文言文有一个含义,对于要选用哪条义项,要结合上下文的状况做决定。主要是由于上下文之间有照应、理解以及暗示等关系的存在,这些关系能更好地寻找到文言文实词的内涵。比如,“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和“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两个句子中都存在“言”,言在古语中有“说”的意思,因而很多学生都从说的角度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虽然“言”的常规用法是“说”,但是其实“言”还有其他的含义,前句中“言”确实有“说”的意思,结合前文获悉郦道元命名石钟山确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在观点表述上面很多地方不是很详尽,故此能够推断出“言”确实是“说”的意思。但是后文若结合整篇文章现有的语言环境或者历史背景能够获悉,渔工水师中的大部分人文化水平偏低,很多石钟山的水师虽然明白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出来,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留给后人,因而此处的言将其看成“记载”才更凸显出准确。
二、利用已学联想推断法
回忆学习内容,对号入座,目前高考的文言文阅读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即:题目在课内,但是答案则在课内。因而很多试题内容在课文中能够找到答案。考试时试卷内有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实词出现,学生先不要根据现有的内容思考,需要回忆以往的课内学习中是否涉及相关学习内容,并通过相互之间的比照,辨别其中的异同,然后在判断词义用法的相同或者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就能根据现有的知识内容拓展新知识,学习起来由于有原有的知识底子,因而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生在考试中遇到考题后,先要根据现有知识掌握状况进行联想,目的是调动大脑中存储的信息,并灵活的迁移信息。比如“不宜外夷见忽”这一句子,理解中需要考虑的关键词是“见”。由此学生最先联想《孔雀东南飞》这课中“兰芝初见时,府吏见叮咛”进行系统化推断。这里面“见”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存在,在这里充当宾语成分,为了让表达更顺差,文言文习惯宾语前置。“不宜外夷见忽”这句与《孔雀东南飞》里面的话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里面“见”可以被判定为第一人称代词存在,翻译为:不要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
三、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的作者是古人,古人的写作习惯是讲究音韵的和谐,并且重视遣词造句的对偶和排比。因而我们阅读古文时有感觉上的和谐,让人读起来气势恢宏,且结构内容严谨,上下逻辑清晰,因而在进行实词内容猜测时若能够通过已知的词义推断出未知的词义,相信对学生来说将有较大的助益,不但能提升学生对词义的认同,更能带动学生理解词汇内涵。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中,有关春秋两个季节的事情是,可以通过对仗了解春耕主要对应秋敛,那么就能推断出来“敛”其实在这里为“收割”的含义。古人行文,习惯整句对仗,这就为后人进行排比、对偶或者并列等句式的推行做良好的借鉴。通常对应位置的词语,一般意思多相近、相反或者相同居多,这就为推断提供较好的依据,也能就此推断出相关的对应含义。
四、通假代入推断
通假是古代汉语特有的现象,当人们不能理解文言文中某个具体实词的时候,可以从通假的角度讨论问题,即从声旁或者形旁的角度探寻问题,然后选择另外能够与之相通的字作代入,这样的方式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比如,在2002年上海高考题目中就有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这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题目,部分考生由于对此部分理解不详尽因而都没有获得分数,通过深究原因,了解考生不明白该部分是“知”通“智”,主要是与后面的“能”对应,通过对句就能做出相关的判断,全句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若需开创新的技能,就需要具备才能的人传承技艺。
五、结语
无论推断词汇时使用何种方法,都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在此期间深刻思考相关的文化、背景,并对此作判断。这是对词义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要素,由于语文学科是知识累计学科,在知识累计过程中若能识别、理解或者掌握平时学过的实词,就能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极大帮助,并且这些实词有多项引申含义,因而对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也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申希.高考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J].考试(教研版),2015(6).
[2]康晶晶.高考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J].考试周刊,2013(12).
[3]蔡立颖.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