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当代教育改革进程也在快速深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亦有必要与时俱进推动该学科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是新课改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虽然很多教师都能够准确理解“多元解读”理论,但对于名著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掌握程度依然不够到位,致使语文课程呈现出高能耗、低效率的状态。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已经将新课改政策定为现阶段的大方向,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深化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地情感体验以促使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形成个性化感悟,最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课程具有最为基本的实践性,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了语文学科的精髓,语文教育也应当重点挖掘其熏陶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此引导学生获得人文体验。多元解读理论的生成即源于语文阅读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针对文学作品以诸多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和阐释,既能有效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时还能借此有效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价值导向。多元解读作为一个教学理论,其过程的复杂性毋庸置疑,自由性为学生针对文学作品看法的提出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但这种自由化解读又需要限定在作品内涵的范围之内。因此,探讨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策略对于学生的文学基础与创新思维养成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多元解读”教学已经成了新课改政策下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根据诸多相关研究并结合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存在着功利化现状,对名著的价值、文本和引导作用予以忽视,甚至肆意曲解、荒谬戏说,对多元解读浅尝辄止停留在表层,仅将多元解读定义为一种教学形式,直接削弱了多元解读的功能。而多元解读教学实践本质上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名著的阅读提升审美品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良好的创造能力与审美价值。据此,本文认为初中阶段名著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入分析名著作品
在所有文学作品当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名著作品更是高于普通文学作品而具有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能够更鲜明地反映出不同时代作者针对不同时代的认知判断与思想情感等。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秉着科学化态度将更多的重心放在教学内容与价值取向上,唯有切实认清教师应有的使命融合科学务实的精神,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名著作品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具有特定的独立意义,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了名著作品并非可以随意揣测的表面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此的多元解读也就不能实现无边界的自由,需要基于能够真正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意图基础上进行解读。对此,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并挖掘名著作品当中所蕴含的先进思想、高尚精神、民族情操等人文内涵来丰富教育素材,以全面激活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还原学生理性,使其能够养成实事求是的思考习惯。另外,文学语言应当成为解读名著的重要资源,其中的语言环境和体系等等均是对作品背景历史社会的还原,以此为主题进行解读更有利于保证结果的说服力。
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当前,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改仅具有模糊的认知,对于名著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应用也以学生产生多种理解方式而告终。这样的问题,致使初中名著阅读教学课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混乱之势,折射出盲目追求“多元解读”教学理论的时尚而生成的形式主义。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受到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而限制了名著阅读的充分性,在面对学生多元解读的过程中无法驾驭,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点拨与引导。比如在讲读课文《杨修之死》时,教师应当首先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充分了解和认识,并且对关于“杨修之死”的各家观点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客观讨论。比如有人认为杨修之死是因为自身的恃才放旷,也有人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源在于曹操嫉贤妒能,教师应客观评价不同的观点,而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站在客观立场形成独特观点,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且不脱离合理范围,便可以达成多元解读的教学目的。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规律
多元解读是学生对名著进行阅读后所形成的情感体验的汇总。但学生之间又存在着多元化差异,因此对于名著的多元化理解也就成为必然。对此,教师应当积极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切实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同时还要做好倾听者,以保证及时指出并纠正错误的声音。然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科学背景知识不足,各方面的能力也均较为薄弱,误读问题的发生也就有了更高概率。但对于这样的问题,本文认为教师难辞其咎。作为教师,有必要结合名著作品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材料,鼓励学生拓展阅读。比如在执教《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让学生于课前做好充分地预习,在课程进行中,开展合作式教学使学生之间以收集到的资料为资源进行交流,包括《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晁盖、杨志等人的性格特点等,并在讲课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该作品的社会背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这样即有利于使学生更深刻地体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保证解读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已成新课改形势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唯有教师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究策略,才能切实实现名著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与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英斌.如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材进行多元解读[J].学周刊,2016(29).
[2]邵宝菊.基于多元解读文本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英语教师,2016(10).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