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搭配相得益彰

2016-05-14 00:18蒋岭
阅读(中年级) 2016年9期
关键词:安塞喇叭花腰鼓

蒋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有些是静止的,而有些处于变化的状态,这就是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要想使所写的景物生动、形象,就必须抓住它们的这两种状态。

★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小露珠》)

太阳出来了,霞光中的小露珠“光彩熠熠”,使得所有植物变得“格外精神”。这说明,阳光下的小露珠给植物带来“精神”“生机”和“美丽”。这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实际上,这是告诉我们露水有着滋润万物的作用,“雨露滋润禾苗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小露珠》)

当小露珠变成水蒸气向空中“飘去”时,大家都依依不舍,希望把小露珠“留住”,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暗喻了大自然中万物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九寨沟》)

这个部分写了九寨沟的原始自然风光,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安静”画卷:雪峰高耸,湖水清澈,让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

★为了更好地领略神奇、美丽的景色,作者紧接着进行了“动态”的描绘——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九寨沟》)

我们可以从“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等词语,想到瀑布飞流直下的场面,那“蔚为壮观”的景象便浮现在眼前。

“静”与“动”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九寨沟美景的变化,那里真的如同人间仙境。

★这条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凸起,凶相毕露。身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尾巴尖细。尽管我们大声叫喊,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变色龙》)

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写作顺序是“全身——头——身躯”。“尽管我们大声叫喊,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看来这是一只安静的、反应迟钝的变色龙。

★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离变色龙还有相当的距离。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我们被它吓了一跳。(《变色龙》)

“还有相当的距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刹那间”等词语,让我们又看到了一只不一样的变色龙——捕食迅速而又准确。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共20个自然段,按照“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呈现出“静——动——静”的表演过程。

★第一至四自然段是写鼓响前的静: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鼓还没有敲响前,一片寂静,这是激战前的沉寂。这部分的“静”是为文章后面的“动”造势,为之后热闹激昂的表演铺垫。

★第五至十七自然段,写腰鼓表演的“闹”,是“动”的场面。

★第十八至二十自然段,描写了鼓声停止后的静: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这三个自然段极力突出一个“静”字,与开头相呼应。“世界出奇地寂静”“感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这样的“静”,与上文一致,更加衬托出安塞腰鼓的壮阔和热烈,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同学们,只有将“静”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才能让人真正感受到景物之美。

猜你喜欢
安塞喇叭花腰鼓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喇叭花打电话
你好,腰鼓
喇叭花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
drum dance in ansai 安塞腰肢舞
开在寒冬里的喇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