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同时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的方法、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能力;提高策略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并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但是对这些教学内容所反映的数学能力却没有深刻的认识,或者说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短期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长远来看学生的数学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训练。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焦点集中到讲台上,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专心致志地听讲。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深入分析课程背后体现出来的数学思维,从这些要求出发设计课程,做到不拘泥于课本。例如,在讲解“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出题,并告诉学生老师可以在听到数以后,迅速说出这个数能不能被2、3、5整除。平常都是教师出题考学生,现在角色翻转过来,学生一定会想方设法难住教师,其中有的学生出了一些20、25、12、15等数字,也有的学生就说出17、23、31等这些特殊的数字,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这些书都写到黑板的边角位置,然后对学生说那些可以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这些数中的2个数字同时整除,并将这些结果写到这些数的后边,并告诉学生让他们通过课堂的学习来检验教师所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上课时学生的小动作明显少了,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时也敢大胆地进行提问了,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随堂出题,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迅速对数字进行判断,这样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训练。
二、改变教学方式,活跃学生思维
长期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课堂的教学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对数学课堂的好奇心。比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学,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方式会得到训练,数学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训练、加强。又或者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即: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的知识,就上文提到的例子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如下任务:可以被2整除的数都有哪些特征?4、6、8、14、16、18……这些数有什么特点?等等,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就会得到训练。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课堂活动,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复习。这种竞赛式的复习方式不但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通过巧妙的题目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的思维随时保持活跃状态。
三、专题讲解训练,巩固学生能力
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复习方式,但最终教师对学生的复习都是通过设计数学题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检验。这种检验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掌握情况完整地展现给教师,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此,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或者在一次考试之后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例如,在讲解了方程式之后,很多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问题,并且学生的带入检验意识不够强烈。教师可以安排出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项练习,强化学生的带入检验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计算完成之后就立刻检验结果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巩固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数学意识不断得到加强。
总之,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教材的要求出发设计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结合班级内的实际情况,必要时也可以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拆分、组合以适应自己班级内的教学。我们相信,只要方法运用得当,学生的数学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全秋.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2]李红.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策略探讨[J].好家长,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