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锦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能做单纯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数学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要用最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得到结论。下面笔者就平时教学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想知其然
笔者在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先用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小明在家里踢球,玩得很开心,不一会儿,就打烂了两块玻璃,一块是客厅茶几上面的长方形玻璃,一块是客厅墙壁上的平行四边形玻璃。被老爸臭骂了一顿之后,老爸叫小明量出两块玻璃的面积,重新买,长方形的面积小明很快就算出来了,但是还有一块是平行四边形,小明就不知道怎么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这样一个悬念的设置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学习状态去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积极探索,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1.明确探索动机
探索活动的动机就是指向课堂教学应达成的目标。每节课都有其具体的目标,课堂的一切活动都以每节课的目标达成而展开,学生的任务也不例外。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分小组按不同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活动,在活动完成后笔者这样提问:
师:你们完成得很快,有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的成果?说说你是怎么得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1:还没上课我就知道了梯形的面积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
生2:我们组是通过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高与梯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
生3:我们预习的时候就知道了。
生4:我们组是通过将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两个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一样,梯形的面积是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
……
我的这节课中,生1与生3明显没有了解我的要求,此次探索活动的动机是要求他们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他们为了展示自己的速度,直接就把预习的结果展示出来了,欣慰的是大多数小组还是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精设探索活动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当下很多老师是为了课堂上有活动讨论而设计,而不是为了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设计的活动及讨论,很多活动及讨论看上去热闹无比,实际上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和泛滥成灾,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在课堂上让学生花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形并作分析,这样的设计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体会到了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因为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动手操作,整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不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
3.肯定探索成果
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探索活动完成后,如果小组汇报结果与老师想要的答案差很多。老师又是怎么评价的呢?
师1:“请坐。”然后让其他小组说,直到有小组说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时马上就停止了,致使学生一脸茫然地坐下了,不知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
师2:“这个结果跟我们探索的结果不是同一问题,我们课后再在一起讨论好吗?”——问题解决了吗?没有。
师3:“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前两位老师显然没有抓住评价的契机,对学生的成果置之不理,而第三位老师的继续抛问,在课堂中生成了学生之间的争论、互评,课堂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他们的探讨、交流声中不知不觉就知其所以然了,何乐而不为?适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从中获得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三、自主小结,让学生真正知其然
“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好数学的一条捷径,也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能不能自主归纳、总结,反映的是他们学习的目标感和学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有机统一,在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中:规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我们教师要立足于踏踏实实的教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知其然之时,知其所以然。相信大家都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探索出独具风格的新路来。
参考文献:
[1]周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3).
[2]成中正.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6(3).